平陽漁鼓

平陽漁鼓

平陽漁鼓又稱蓬鼓,閩南方言稱之為嘭鼓,是福建平陽民間傳統曲藝的一種。在平陽流傳甚廣,流傳區域主要是平陽北港地區的麻步、水頭、騰蛟、山門、南雁、鬧村等鄉鎮,同時還流行於蒼南、洞頭、玉環、福鼎等縣市講閩南話的地方,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陽漁鼓
  • 別稱:蓬鼓
  • 流傳區域:平陽北港地區
  • 分類:說唱藝術
  • 名家:張家田
  • 形成時期:明末清初
介紹,歷史與發展,形式與特色,著名藝人,現狀與傳承,影響與價值,

介紹

在平陽流傳甚廣,流傳區域主要是平陽北港地區的麻步、水頭、騰蛟、山門、南雁、鬧村等鄉鎮,同時還流行於蒼南、洞頭、玉環、福鼎等縣市講閩南話的地方,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
平陽漁鼓竹筒平陽漁鼓竹筒

歷史與發展

平陽縣志》記載:“漁鼓是從閩南傳入。”明末清初時期大量福建移民北遷平陽,由此可見,漁鼓大約是在那時由北遷移民帶入平陽,已有400多年歷史。漁鼓傳入平陽以後,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完善,逐漸吸收平陽木偶戲和南戲等戲曲的技藝特點,並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演唱曲目通俗易懂,節奏輕快,韻律講究,拖音短而尖,形成別具一格的演唱特色。清末至民國,平陽漁鼓進入了鼎盛時期。由於平陽漁鼓來自民間,源於生活,貼近百姓,而且演唱形式簡單,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民間遇到紅白喜事、壽誕還願等總要請上漁鼓藝人堂唱,街頭巷尾到處可聞漁鼓唱聲。有些名藝人還被聘到外地進行演唱,平陽漁鼓聲名遠播,極為旺盛。
新中國成立初期,平陽登記入冊的漁鼓藝人有100多人,於1957年縣裡成立了平陽縣木偶曲藝協會,下設木偶、鼓詞、漁鼓三個分會,全縣40多位漁鼓曲藝人成立了“平陽縣曲藝協會漁鼓分會”,選舉漁鼓名師、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張家田擔任協會副會長,漁鼓分會會長。張家田曾多次參加溫州地區及浙江省的曲藝會演,演唱字正腔圓,深受觀眾和專家的好評;1959年張家田參加浙江省曲藝觀摩演出,演唱漁鼓《岳飛槍挑小梁王》,影響深遠;“文革”期間,漁鼓藝人作為封資修的牛鬼蛇神批判,禁止參加演出,平陽漁鼓的發展曾一度呈停滯狀態;20世紀80年代初期,平陽縣文化館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王瑞芳對漁鼓音樂與配器進行了多次加工和改革,吸收了民間優秀音樂和兄弟曲種的曲調,改由單人演唱為多人分角色演唱,還在原有的長筒和簡板的基礎上,配備了三弦、二胡、琵琶等樂器,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曲調更加悠揚婉轉。

形式與特色

平陽漁鼓是一種說唱藝術,主要演唱形式為單人獨唱,以唱為主,道白不多,演唱語言為閩南語。說唱時將長竹筒斜放在膝蓋上用左肘護住,左手握著簡板打節拍,右手按長筒底端,用手指輕拍底端蒙皮,發出“蓬、蓬”之聲。唱詞格律和押韻方式靈活講究,一般以七言為主,文字平實,語句通俗易懂,用方言演唱琅琅上口。演唱內容主要取材於傳書和民間故事,故事情節生動精彩,或是歌真頌善,或是勸世行道,或是鞭黑揭醜,是當地人文精神和生活習俗的集中體現,涵蓋了市區山村的通俗文化。平陽漁鼓現存50多個曲目,從演唱技巧到故事情節處處體現地方風格,樸實無華,貼近生活和民眾。這些曲目分小段唱詞和連台本詞。平陽漁鼓分“門頭唱”和“堂唱”兩種形式。舊時漁鼓藝人大多出身貧苦農民或殘疾人(盲眼、跛足等),社會地位低下,以走村串戶“門頭唱”為主,唱些米錢度日,門頭唱一般都是唱小段詞;那些較有名氣的藝人唱漁鼓不搞門頭唱,一般都是大戶人家做紅白鼓事、壽誕、還願、廟神慶誕等聘去“堂唱”,演唱傳書和民間故事,有時連唱十天半月,報酬收入較豐。
平陽漁鼓簡板平陽漁鼓簡板
平陽漁鼓又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單人演唱,形式簡單
平陽漁鼓是單人說唱藝術,生旦淨末醜全部一個人獨唱,有唱有表,既能演唱小段節目,又能演唱有完整情節的大型曲目。平陽漁鼓表演形式與道情相似,分門頭唱和堂唱,藝人只要帶著漁鼓和簡板,即可開腔演唱。
2、語言風格獨特,帶有濃郁的平陽地方色彩
平陽漁鼓是一門地方性很強的說唱藝術,均用閩南方言演唱,演唱起來既通順又琅琅上口,節奏感強,適合平陽北港地區民眾的欣賞習慣和口味。唱詞多用七字句式,講究韻律。
3、雅俗共賞、婦孺皆宜
平陽漁鼓具有通俗性、民眾性、趣味性、簡樸性和便捷性等風格特點,根植於底層民眾之中,易被民眾理解和接受。藝人通過說唱,伴以面部表情和道具表演,從而產生特殊的聽覺藝術效果,使婦孺皆可聽懂和理解,精湛的唱技令許多觀眾留連忘返。

著名藝人

張家田又名玉期,平陽縣水頭鎮鳳灣村人,生員的後代,從少讀過幾年私塾,有文化,由於家門不幸,父親早故,母改嫁,為了生活出路,早年拜師橋墩柯阿金學唱漁鼓。由於他聰明、刻苦認真好學,三年未滿,即把老師肚中的所有唱本挖光了,而且把老師的唱本,都一一用文字記錄下來。當他滿師時,在橋墩演唱第一部漁鼓《龍鳳再生緣》引起聽眾們的轟動反響。他演唱時,模仿戲劇中人物的生、旦、淨、未、醜各個行當的聲腔,喜、怒、哀、樂的各種表情,把人物演唱得淋漓盡致,以鼓、拍的節奏快、慢、急烘托氣氛。再加上聲音洪亮,送字清晰,字準腔圓,唱出了人物的個性,一時名聲
鵲起。張家田成為平陽曲藝界的一位大紅人,連周邊鄰縣的福鼎及洞頭、玉環等市縣也紛紛寄來請柬和派人前來邀請演唱。過去他的家人都怨張家田學這討飯活,可他唱得如此大紅大紫,家人都改口說張家田比他祖上的生員更有出息了。
張家田學生紀孔珊在演唱漁鼓張家田學生紀孔珊在演唱漁鼓
在20世紀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張家田曾多次被邀參加縣、市、省曲藝演唱,他的演唱藝術一次次受到領導和專家的高度好評,1957年被吸收為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原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副廳級巡視員、曲藝專家施振眉同志,在省曲藝節上聽了張家田演唱平陽漁鼓後,說張家田是位很有特色的曲藝家,對他念念不忘,還把張家田演唱的平陽漁鼓以及他的演唱事跡收錄進《浙江曲藝志》。
張家田最膾炙人口的曲目有《龍鳳再生緣》、《岳傳》、《楊家將》、《五虎平西》、《粉妝樓》、《南京五狀元》、《雙判球》、《說唐》、《綠牡丹》、《高機吳三春》;他自己改編的現代曲目有《苦菜花》、《楊立貝》、《智取威虎山》、《沙家濱》、《紅燈記》等。為了配合時政宣傳,他創作改編的宣傳小節目《赤腳醫師》、《東海前哨》、《婆媳間》等幾十個曲目,在20世紀60年代初還帶頭深入村坊、街頭、巷尾、工地、田頭等演唱宣傳。
張家田的學生有水頭西塔村的紀孔珊、周超漲、林開序、林開江等多人。
張家田先生於1986年去世,享年七十歲,家裡尚留下他生前用過的一支“漁鼓”和幾盤生前錄製的磁帶。

現狀與傳承

平陽漁鼓現狀不容樂觀,面臨瀕危狀況。隨著現代文化迅速發展及鄉村電視的普及,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改變,紛紛追求時尚的流行藝術,像漁鼓這些當地民間曲藝幾乎無人問津。又由於老一輩民間藝人的去世,年齡輕些藝人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紛紛改行,民間漁鼓專業藝人已斷層。進入21世紀以來,只有鄉間老人會裡還保留著個別老藝人以錄音磁帶或做成CD片在流傳演唱。
平陽漁鼓在平陽傳承了四百多年,主要以拜師學藝的方式傳承,舊時為貧苦人民謀生的手段,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關於漁鼓傳承人,上可追溯到清末柯阿金,民國時期又出現了具有影響力的張家田,新中國成立後有張家田的學生紀孔珊、林開儲、周超漲等人嶄露頭角,20世紀70年代的白希文等人經過專門學習,具有一定的漁鼓演唱功底。專業漁鼓演唱藝人已基本消失,只有白榮府等文化員把平陽漁鼓作為宣傳形式進行業餘文藝活動。
平陽漁鼓逐漸式微,進而淡出民眾的視線,需要儘快加以搶救和保護。2007年平陽漁鼓(平陽縣、蒼南縣)被選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受到重點保護,由浙江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代表作的發掘、保護和人才培養,還將民間藝術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並在合適的區域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

影響與價值

平陽漁鼓是從平陽民間培育出來的一朵奇葩,是該區域幾百年來曲藝文化的結晶之一,具有一定的影響和曲藝參考價值。
1、珍貴的藝術價值
平陽漁鼓獨特的演唱方式,集平陽各種曲藝特點於一體,是平陽曲藝的典型代表。古樸清麗,原汁原味,為鄉土文化的珍品,深受各地聽眾喜愛。
2、民俗、歷史研究價值
一個地區的歷史風貌往往體現在它的各種文化藝術中,平陽漁鼓作為平陽民間數百年來的藝術珍品,曲目中保存著許多當地人情風味,是生命形態的體現。
3、研究閩南方言的案本
平陽漁鼓均用閩南方言說唱,以閩南方言七字句押韻,具有很高的語言學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