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花邊製作技藝

常熟花邊製作技藝

常熟花邊製作技藝是一種江蘇省常熟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以雕繡工藝為主要技法的針繡花邊,是在歐洲雕繡花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產於江蘇常熟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手工藝品之一,近百年來,它以鮮明的地方特點和精湛技藝,蜚聲國際市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熟花邊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江蘇 ·蘇州·常熟市
  • 遺產編號:Ⅶ-22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歷史傳承,主要工藝,藝術特色,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常熟花邊製作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蘇州市常熟市
遺產級別: 省

歷史傳承

常熟花邊是在歐洲雕繡花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用布料主要是米黃色和漂白的棉布,品種以檯布為主,所以常熟花邊又稱黃白檯布。
常熟花邊又稱雕繡,為常熟著名傳統出口手工藝品,清末自歐洲傳入我國,已有90年歷史;因盛於江蘇常熟一帶,且自成一派,故稱“常熟花邊”。它以精工細巧、色彩絢麗、素雅大方、美觀實用而聞名於世,也使常熟享有“花邊之鄉”的稱譽。
19世紀末,雕繡花邊由歐洲傳入中國沿海一帶。20世紀初,上海和無錫相繼生產雕繡花邊。1917年,常熟縣滸浦農婦季根仙向上海天主教堂的修女學習花邊技藝,並傳授給家鄉婦女進行生產,遂形成獨具特色的常熟花邊。1982年,從事常熟花邊生產的已達15萬人。原料除傳統的棉布外,還增加了棉麻交織纖維和合成纖維織物以及麻布等。品種除檯布外,還增加了被套、床罩、窗簾、圍裙、鋼琴罩、手帕、沙發套、門帘等,共約260個品種,2300多個花色。
20世紀初,常熟花邊從本市滸浦、大義兩個鄉鎮首先興起,並得到迅速發展。建國初期,已有花邊繡娘5萬餘人,花邊商行300多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展到全市鄉鄉鎮鎮都有花邊發放站,繡娘隊伍達到16萬人。母女傳習、姐妹同學、妯娌互教、姑嫂相授,繡花邊的場景成為一幅常熟特有的人文風情畫,深深地印刻進了幾代常熟人的記憶深處;成為農業勞動收入以外一筆最大的收入,支撐著那個時期常熟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一個民間技藝催生的特別風尚,“花邊高手”受人仰慕,“花邊末流”難嫁出門。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與國際市場的變化,傳統的常熟花邊生產逐漸衰落。批量小、質量低、工價廉,從業人員散失,許多傳統產品已進入瀕危的狀況。
常熟花邊特色產品常熟花邊特色產品

主要工藝

常熟花邊的主要工藝是手捏雕繡。製作時左手捏繡片,右手穿針引線,不用繃架。先在底布上印上繡花圖案,然後根據圖案輪廓用扣針將輪廓線繡滿;也可在圖案上先墊粗線再做扣針,使線跡凸起。繡片繡滿後,用小剪刀將需要鏤空處的底布剪去,形成立體鏤空效果。為了使繡品更富於變化,還可以把雕繡與包針、切針、游針、打子針、影繡等60多種針法相互結合,交錯運用繡制完成後,經過漂洗、壓平、修邊、整燙等工序製成成品。常熟花邊的圖案以花卉題材為主,配以卷草、綬帶、水果、花籃等,具有色澤明快雅致、工藝細膩精巧、針法多變等特點。

藝術特色

常熟花邊植根江南水鄉靈秀寶地,發揚了厚重的傳統刺繡、編結文化,包容了歐洲民間抽紗工藝,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經過近百年數代人的豐富和發展,已有60多種不同針法和8000多種不同圖案存世。在藝術欣賞、技藝交流、民俗學探索、學術研究以及生活實用許多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常熟花邊曾獲國家金質獎,其顯著特點是以“雕”見長:先以紋樣的邊緣繡好,然後底布用剪刀絞去,使之鏤空產生鏤雕的藝術效果,這叫“雕扣”。再有一種“抽絲”針法,更使鏤空效果多了層次。描繪花卉紋樣的“包針”、“游莖”、“打子”等針法,還能達到微微隆起的“浮雕”效果。“浮雕”與“鏤雕”相融合,使常熟花邊別具一格,遐邇聞名。常熟花邊的第二大特點是不用繃架。我國的傳統刺繡、挑花、抽紗一般都在繃架上繡制,而常熟花邊則是繡女們直接用手捏布進行繡制,所以常熟花邊也稱“手捏雕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