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先(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常先(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常先,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同嫦娥常儀等皆為具有神話色彩的上古先民。《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

基本介紹

  • 本名:常先
  • 所處時代三皇五帝時代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主要成就:常先制鼓
  • 信仰:道家
簡介,牛皮鼓,倉頡起名,玄女託夢,

簡介

千百年來,不論是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還是在藝術表演的舞台上,都離不開鼓。甚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鼓。鼓,能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鬥志,鼓舞人們奮勇前進!可是,第一面鼓是誰製造出來的呢?

牛皮鼓

傳說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名叫常先。他發明了很多狩獵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有一摟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有一天,王亥正在馴馬,有個名叫賈齊的年輕人,無意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手隨便拍了一拍。誰知這一拍竟發出咚咚的響聲。賈齊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賈齊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雙手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聲音像雷鳴一般。王亥的馬聽到這聲音,一受驚,衝出木欄,全部跑掉了。王亥氣沖沖地趕來,一把抓住賈齊就打,邊打邊問賈齊敲的是什麼。這時,常先趕來,把兩人勸開,問明了情況,才恍然大悟。原來,賈齊敲的就是他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倉頡起名

常先叫賈齊趕快幫他把木墩倒過來一看,原來裡面是空的。他也用手拍了拍,同樣發出咚咚的響聲。常先又找來一張大鹿皮, 把木墩的另一頭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響聲比原來更大、更好聽。他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決定再做一個。他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把裡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 野羊皮蒙在兩頭,用一隻手就可以拿動。又讓倉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作“鼓”。哪知,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野牛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玄女託夢

就在這時候,玉皇大帝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路過這棵大樹時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適合的皮子而發愁。她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隨便和凡人說話,只好託夢給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裡有種怪獸,形狀如牛,卻沒有長角,只有一隻足;身子大得出奇,平時不太活動,但一出現,海洋上不是颳風便是下雨;兩隻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一怒吼,比雷聲還大,這種怪獸名叫夔牛。雷澤有一隻雷獸,它整天無憂無慮,喜歡仰面躺臥,以爪擊腹為樂,而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九天玄女還說:“用夔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為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忙把夢裡的事告知黃帝。黃帝聽罷,命應龍大鴻派幾個會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獸。不幾天就將夔牛和雷獸捉拿回來殺掉,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蒙成夔牛大鼓8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根。傳說地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把80面夔牛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的軍隊沖向黃帝軍隊的前沿陣地時,黃帝把手一揮,80面大鼓一齊擂動,蚩尤的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個個東倒西歪,潰不成軍。黃帝軍隊乘著鼓聲,起總攻,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們以後就把它叫作“戰鼓”。這種鼓至今還在黃陵縣民間沿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