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塞。H

巴比塞。H

巴比塞。H,法國作家。16歲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並參加象徵派詩歌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比塞.H
  • 外文名:Henri Barbusse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35
生平,相關事件,

生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約20年間,先後在幾家出版社工作,曾主編《我全知道》等通俗雜誌。這期間發表的詩集《泣婦》(1895),以憂鬱的筆調描述了人世生活的苦難,帶有悲觀色彩,但與流行的象徵主義詩歌不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正視並反映現實。長篇小說《哀求者》(1903)和《地獄》(1908)除悲觀主義外,還帶有自然主義的傾向。《地獄》通過一個銀行小職員偷看鄰室發生的一切,把戀愛、生死、藝術的墮落、宗教的虛偽等描繪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人世是一座沒有出路的地獄,這充分流露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和彷徨。

相關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他的思想和創作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戰前,他是社會主義報紙《人道報》編輯部的成員。戰爭開始時,他主動要求上前線參加打擊德國軍國主義的戰鬥,並曾多次立功受獎他經歷了戰爭的一切危險與苦難,也認識了這場戰爭的真實性質從1915年末至1916年上半年寫成長篇小說《炮火》,它的副標題是《一個步兵班的日記》,描寫一個步兵班在戰爭中出生入死、備受苦難和犧牲,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得出必須以革命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才能根除戰爭的結論。《炮火》於1917年獲得龔古爾獎金。1919年發表長篇小說《光明》。它描寫一個本來以“秩序”的維護者自居的小資產階級庸人在戰爭中逐漸覺醒的過程。列寧在《論第三國際的任務》一文中對《炮火》和《光明》都給予高度的評價,說這兩部小說是民眾的革命意識增長的一個極其明顯的證據。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巴比塞堅決捍衛蘇維埃共和國。他發起組織了法蘭西共和國退伍軍人聯合會。1919年發起組織國際進步文學藝術家反帝團體“光明社”。1923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並和羅曼·羅蘭一起召開第一次反法西斯大會,召開阿姆斯特丹國際反戰同盟大會。
巴比塞後期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鐐銬》(1924),揭示剝削制度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左拉》(1932),探索法國作家左拉的生平和創作道路等。
1935年,巴比塞在訪問蘇聯並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因病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