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昭右穆

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古人在室內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朝北,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墳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故亦稱左昭右穆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昭右穆
  • 昭穆起源:母系氏族社會
  • 昭穆含義:左右代稱
  • 昭穆用途:用於宗廟,象徵尊卑
讀音,名稱來由,禮法作用,象徵尊卑上下,表明世代輩分,確定王位繼承,昭穆詩,

讀音

zuǒ zhāoyòu mù

名稱來由

之所以以“昭穆”來命名,可能是因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陽而明亮,故稱“昭”,昭有明義;北向的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稱“穆”,穆有冥義。在這裡,昭穆僅僅是左右的代稱而已。另外,春秋時期的昭穆還有尊卑的含義。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為尊,北向為卑,都有這種意味。昭穆制源於母系氏族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份,兩個氏族同輩異姓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親的世系決定。父子屬於不同氏族,是昭穆制的根本意義。

禮法作用

象徵尊卑上下

昭穆制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且有一定的配享制度。《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在這種宗廟數量的排列順序上呈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廟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廟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過宗廟和祖先數量的多少來象徵尊卑上下的等級關係。

表明世代輩分

周代規定天子可以為七位祖先立廟祭祀,始祖廟居中,周人后稷為始祖,始祖是不參與昭穆排列的,以下先王按左昭右穆排輩分,周朝真正建立是在武王姬發的時候,但他的父親文王姬昌是周朝基業的奠基人,而且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商,功德至偉,所以就以他的廟為昭祧廟;武王是他的兒子,就應該居穆位,享穆祧廟,武王也有伐商大功,所以昭祧廟與穆祧廟與始祖廟三廟萬世不毀。以下就依輩分左昭右穆排,如果超過了四廟,就依次把前面的昭廟、穆廟毀掉,把神主(牌位)移進始祖廟仍按昭穆序位排列,叫做“親盡而毀”,為新去世的王按昭穆序位立新廟。總之,這七廟是三個永恆的廟和四個依次迭毀又新建的廟組成,昭穆所序的就是世代輩分。
后稷與文王之間還有許多代“先公”,其中古公亶父(周朝建立後追尊為“太王”)是文王的祖父,從他遷到岐山,周又開始興旺,他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昌就是文王。文王聰慧,又是商貴族女子(太任)所生,深得古公喜歡,太伯和仲雍看出父親的心意,為了把王位傳給姬昌就一起逃奔到南方蠻族地區,斷髮文身,成為句吳部落(就是後來的吳國)的首領,季歷就繼承了王位,後來尊稱為王季。後來周朝建立,仲雍(太伯無後)曾孫周章被封為吳伯,在江南;周章的弟弟虞仲則另封於虞,在晉南。至於虢仲虢叔王季的兒子,文王的弟弟,封於虢。
宮之齊是春秋時虞國大夫,當時虞公被晉國(始祖唐叔虞是武王子)用財寶收買,借道給晉軍去打自己鄰國虢國,虞虢唇亡齒寒,虞公不明白這個道理,還聽信晉國套近乎的話,以為晉國不會滅掉同是太王之後的虞國。宮之齊就對他講,虢國和晉國同是王季之後,比虞晉血緣關係還親,晉國都要滅掉他,那就更不會念及與虞國的血緣親情了,虞公不聽,晉國果然在滅虢後回師滅虞。這裡,“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的“昭”和“穆”是代指父子關係。

確定王位繼承

周人繼承制度是父子相傳的嫡長子繼承制,所以確定昭穆對王位繼承有重要作用,可以儘量排除旁系奪嫡宗,因為兄弟相繼做王的話,昭穆相同但廟就不好擺,左右橫排相對的是父子,縱列相連的是祖孫,兄弟關係是無法表示的,只能取其一。如鮮簋記載周厲王禘於昭王,是五世一組的定製,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夷王,沒有孝王的位次,因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沒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實,體現了昭穆制度分別宗族內部長幼、親疏、遠近的功能。如果嫡長子一系斷絕,只能從下一輩的男性宗親中挑選血緣最近的,一般就是崩王的侄子,算做過繼給嫡派做後嗣。雖然後世有許多兄弟相繼、叔侄相繼的,但按照周禮是非法的,缺乏正統性的,所以當弟弟或叔叔奪取王位後,總是想方設法打擊消滅兄長一系,防止合法繼承者來奪權。
祭祀時,子孫也要按昭穆排列行禮。《禮記·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如《紅樓夢》第53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就有一段有關昭穆的描寫:“只見賈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為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左昭右穆,男東女西。” 上下尊卑是昭穆的核心,並由此引出一個成語——論資排輩。

昭穆詩

昭穆制而衍生出昭穆詩,翻開一本族譜,赫然入目者必是該宗族的昭穆詩。昭穆詩亦稱“字沿”,或四字一句,或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每一字代表一輩,所以詩中不能有重複字。一般是36字、32或28字,大都取自《四書》、《五經》。單讀是字,連綴起來,一般都是一首祝頌子孫綿綿瓜瓞,人丁興旺,人才輩出的吉祥詩。詩的作者多是族中賢達。當昭穆詩製成之後,必須舉行隆重儀式,禱告祖宗,輯入譜中,並通告合族,以便子孫命名時遵行,稱呼不亂,世系有序。到後世修譜時,昭穆詩必須入譜,以使來裔世代相襲。這種標示輩序排行的世傳昭穆至今相通沿用。因有昭穆,子孫不管走到哪裡,憑此就能彼此間認祖歸宗。
昭穆詩一般分內世詩和外世詩,若年代久長,祖上制定的昭穆詩已用完,就需重做新詩,再排輩序。此事往往由族中名望才學兼備者倡議,經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後,再由族中善書者端端正正地錄寫於紅紙之上,再張貼於宗祠壁上,昭告族人知悉。
海峽兩岸的孔子後裔已傳到第80代,這便是“佑”字輩了。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後代擬定的昭穆詩為:“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興孟由宜順。溥剛鼎建存忠厚,禮義謙和勖永循。”他並且規定他的後代不得再擬輩序,只能反反覆覆地使用這28個字。在台灣居第三大姓的黃氏,與大陸宗親“紫雲黃氏”派系共同使用的昭穆是:“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開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堅,資無利永貞,謙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繩億萬年。”這一昭穆自確定起,足夠60代人擇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