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祠堂(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孫氏宗祠)

牛山《孫氏宗祠》坐落於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北側,順山勢定址,選孫氏始祖舊地,取意於牛山命脈運系。現今孫氏宗祠落成於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並立碑記,存於祠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孫氏祠堂
  • 地理位置: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北側
牛山《孫氏宗祠》坐落於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北側,順山勢定址,選孫氏始祖舊地,取意於牛山命脈運系。據孫氏宗祠內現存碑刻《建修祠堂記》載:“……我家有任大夫之職者,有羅將軍之封者,則廟宜準大夫制。但古禮難復,今宜立廟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龕,六世祖至九世祖則分昭穆焉哉。”當時征地共九畝二分五厘六(包括廟前廣場),現今孫氏宗祠落成於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並立碑記,存於祠內。
孫氏祠堂
該祠坐北朝南,三進兩院,實占地2048平方米(橫寬32米,深長64米);計有門樓、享堂、大殿、記事堂、英烈堂共17間主要建築。全部建築均為磚木結構,古樸典雅,莊重肅穆。楹柱間櫃,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該祠門前十米處立有高大影壁。附有上馬石、旗桿座等遺存。大門為三大間門樓,門額書題“孫氏宗祠”,兩側門聯為:“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橫聯為“木本水源”,門前有一對石獅拱衛。
進得大門即為前院,中為享堂,飛檐斗拱,中懸匾額楷書“恪遵世德”,下題“乾隆四十三年嶧縣令張玉樹贈”。楹聯題曰“周宗盟異性為後,我先君新於茲”,說明了牛山孫氏為商周時期周宗室後裔,始祖孫泗新遷來此地。前院東西各有碑廊。東北第一碑為牛山孫氏始祖(泗祖)碑,題額:“源遠流長”;碑聯為:“始徒自曲沃歷數百年族光代顯,爰居據古鄫藩裔累興本固枝榮”,說明牛山孫氏祖自山西曲沃縣遷徒來嶧地,繁衍發展歷數百年,向南依次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等。
西側碑廊,首臥碑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修祠堂記”記載了擴建現規模祠堂的過程。依次是新立五世七支祖碑及各分支祖碑。
穿過巷堂進入後院,即為後大殿,門匾楷書“德垂?祀”四個大字,楹聯題為:“彝訓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兩地箕裘綿百代;明禋合九世序東西階之爵賢齒一堂俎豆煥千秋”;說明這裡供奉牛山孫氏祖南北分居(嶧縣、宿州)等族人共立廟堂祭祀先人的宗旨。大殿正中神龕供奉孫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牌位,兩側依次排列各支祖牌位。龕上方高懸“先祖是皇”匾額,楹聯為:“由永樂迄今五百年故宅猶存,當仰恩顯祖顯考所垂矩矱;自平陽遷嶧十七世新祠始建,願此後群昭群穆勿替蒸嘗。”說明了孫氏祖由永樂年間自山西平陽地區遷來嶧地近500年,已傳人十七世,修建了現規模新祠。
後院兩側建有東西配房,東西配房北首連線箭樓附設。東配房三間為“英列堂”,記載牛山孫氏歷代先賢功績;西配房為“記事堂”,記載牛山孫氏歷史沿革情況及族規、家訓等。
孫氏宗祠前後院內各有兩株繁茂的銀杏樹,當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設祭祀草堂時所植,樹齡均在500餘年。
據相關資料記載,牛山孫氏宗祠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創修族譜時重修為廟,清道光為二十三年(1843年)四修族譜後新建規模祠堂。解放後現規模祠堂作為周營鎮糧所,後大殿於1952年遭水災後牆垮塌,由鎮政府出資用厚磚復修如舊。在1990年七修族譜時對大門樓頂進行了整個翻修,對全部院牆進行了修補,對大殿東西配房及巷堂房頂的漏雨處進行了修整。至2005年4月,孫氏族集資翻修了祠堂所有房頂、各室內椽梁結構,原樣未變,風貌依舊。
牛山孫氏宗祠是魯南乃至蘇北保存比較完整、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它的形式、風格、規模均遵從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築藝術極其寶貴的實物遺存。2006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淮海戰役時中共嶧縣縣委決定採伐牛山孫氏祖塋上的林木以供在大運河上架橋之用。孫氏族人得知後非常高興,覺得這是為國為民效力的好事。採伐後的樹木用當時的木輪車運送,從孫氏祖塋至韓莊運河北岸,首尾相接蜿蜒二十多華里。這七百六十四株柏樹,樹齡最長者四百多年,最少者也在三百多年左右。樹徑最粗者4人合抱,虬枝伸展,蒼然動老,松濤颯颯,周圍數里柏香幽隱。另有二十二株青楊挺拔傲岸,運河沿岸、微山湖畔都能看到它們高大的身影。為這次戰役英勇犧牲的牛山孫氏族人多達六百六十六人,生長四百多年近八百棵古樹也為民族解放事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淮海戰役勝利後,當地政府和支前司令部,準備對孫氏祖塋上的古樹木和族人的愛國精神進行賠償和表揚,但都被孫氏族人所謝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