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丞

嵇少丞

出生於江蘇鹽城南京大學77級本科, 1982考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83年赴法國留學,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曾獲法國科技部最佳博士論文獎和德國洪堡研究獎等科技獎勵。自1991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婁大學任教,致力於地球材料流變學顯微構造、變形機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國際上運用和發展現代構造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殼和岩石圈構造變形的動力學過程等研究領域享有學術聲譽。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主要成就,相關榮譽,新版書籍,

人物簡介

嵇少丞,男,江蘇省鹽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流變學、岩石物理、構造地質學大陸動力學等。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地質所張文佑院士和鐘大賚院士讀研究生。
1983年赴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在A.Nicolas教授和D.Mainprice教授的構造物理實驗室里留學,1987年6月獲得博士學位,並獲法國科技部最佳博士論文獎和中國礦物、岩石和地球化學學會第二屆“侯德封獎”。
2001年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聘為海外博導;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構造實驗室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做客座研究;1991年至今,在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文理學院和工學院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終身教職)。

主要成就

1988年獲第二屆“侯德封獎”和法國科技部最佳博士論文獎,1998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基金。海外評審專家
近二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地球材料流變學、顯微構造、變形機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為運用和發展現代構造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殼和上地幔構造變形的動力學過程而勤奮工作並作出了一些貢獻。
例如,系統研究了長石的塑性變形和部分熔融;率先利用EBSD-SEM新技術測定實驗共軸變形和簡單剪下變形斜長石的晶格優選方位;率先系統地研究了多相岩石的彈性力學性質及其高溫高壓流變學行為,系統研究了層狀岩石的破裂和流動規律以及地幔岩的地震波速各向異性。與廣州地化所有多年的合作積累。在岩石構造變形及其物理性質、雲開大山地質構造及其和南海形成的關係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在國外出版兩本英文專著,十篇SCI論文。
1987年8月至1989年8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池際尚院士指導下做博士後,1988年當選為第34屆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
嵇少丞
1989年9月至1991年11月,先後任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客座研究員,著重研究了麻粒岩相糜棱岩的變形特徵,地震波傳播速度及其各向異性。
1991年12月至2000年3月,先後任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助理教授、獲得終身職位的副教授。
自2000年3月起又轉入蒙特婁綜合科技大學任正教授, 終身職位。曾主持了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LITHOPROBE攻關基金的多項前沿課題。
1988年獲德國洪堡基金,1988.9-1989.8在德國波茨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學術度假一年。他還是中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海外學者)和中國科學院傑出海外青年學者基金的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自1988起他就是國際地學期刊《Tectonophysics》編委。中國地學期刊《地球科學》和《大地構造與成礦》編委、中國科學院邊緣海重點實驗室(廣州地球化學所)學術委員、中國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加拿大地質學會構造專業委員會理事,曾連續三年(2000-2004)出任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和工程基金委地學組基金決審委員會委員(共12名)。
已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餘篇,被SCI引用1500餘次,並出版了三本英文專著: 《Rheology of Polyphase Earth Materials》(2002)、《Handbook of Seismic Properties of Minerals, Rocks and Ores》(2002)、《Deformation Mechanisms, Rheology and Seismic Properties of Rocks》(2008)和一本譯著《構造地質學原理》(1989),已發表SCI論文53篇,被SCI引用1000餘次,並在國外出版了2本英文學術專著。
預計與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許志琴院士、楊文采院士、楊經綏研究員等在如下幾個方面合作研究:(1)大陸岩石圈流變學結構、塑性流動、脆韌性轉變及其強震成因機制;(2)岩石地震波速、各向異性、泊松比及其對中國大陸動力學的指示意義;(3)剪下帶內熱液型金礦成礦機制及其流變構造的控礦作用;(4)中國大型剪下帶中典型複合岩石顯微構造、變形機制、流變學特徵及其物理(溫度、壓力、流體分壓等)和化學(氧逸度、流體成分等)條件。

相關榮譽

1983年赴法國Montpellier大學構造地球物理實驗室學習,1987年獲博士學位。
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做博士後,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構造實驗室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做客座研究。自1991年至今,在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文理學院和工學院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終身教職)。
1988年獲第二屆侯德封獎和法國科技部最佳博士論文獎,1998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基金。
2001-2004年任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和工程基金會固體地球科學部研究基金、儀器設備基金評定委員會委員。
自1998年起任國際地學期刊《Tectonophysics》編委,2004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新版書籍

內容簡介
《地震與中國大陸形影相隨》《地震與中國大陸形影相隨》
汶川地震不是中國的第一場地震,更不是中國的最後一場地震;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員,是我們人類必須面對的自然災害。
本書是作者實地考察5·12汶川地震災區後撰寫的科普力作,其目的是讓廣大讀者更多地、科學地、理性地認識地震,了解中國地震的時空分布特徵和成因,了解如何預防地震、抵抗地震,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生命,尤其強調城鄉建築抗震設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書可供任何對地震感興趣的人、任何想知道他或他的親人居住的地方是否位於地震活動斷裂帶上的人、任何想知道中國哪些地方歷史上曾經或今後還會發生破壞性地震的人閱讀。
目錄
1.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哪?
2.都是地震惹的禍
3.地震如何殺人?
4.公共建築的抗震設防尤為重要
5.抗震設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紫坪鋪水庫製造了5.12地震?
7.汶川地震,一本打開的地質和建築教科書
8.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員
9.逃逸的亞洲大陸
10.中國地震分布特徵
11.拉薩地塊
12.鮮水河一小江斷裂帶
13.滇西地震區
14.龍門山斷裂帶
15.崑崙斷裂帶和西秦嶺斷裂帶
16.阿爾金與祁連山斷裂帶
17.天山斷裂帶
18.阿爾泰斷裂帶
19.鄂爾多斯地塊周邊斷陷系
20.張家口-渤海斷裂帶
21.結束語:中國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