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

波茨坦

波茨坦是德國布蘭登堡州的首府,位於柏林市西南郊,與柏林僅相距半個小時的高速鐵路的路程。坐落於哈韋爾河邊,人口14萬,是二戰末期著名的波茨坦會議的召開之地。

波茨坦被易北河、哈弗爾河以及眾多的湖泊和森林簇擁圍繞著。城區一半已經遍布賓館、賭場、音樂客和購物中心。附近公園裡有噴泉、林蔭道、長椅,視線的盡頭是宮殿和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波茨坦
  • 外文名稱:Potsdam
  • 行政區類別:州首府
  • 所屬地區:德國布蘭登堡州
  • 電話區號:0331
  • 郵政區碼:14467-14482
  • 地理位置:柏林市西南郊
  • 面積:188.25平方千米
  • 人口:161,468(2013年12月31日)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
  • 著名景點:無憂宮,采茨利恩霍夫宮
  • 機場:柏林-泰格爾奧托·利林塔爾機場,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
  • 火車站:波茨坦中央車站
  • 車牌代碼:P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政治體制,市徽,姊妹城市,交通,市內交通,周邊交通,歷史,波茨坦會議,波茨坦公告,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行政區劃

面積12,568平方公里。人口112.1萬(1983)。地處北德低地的東部、哈弗爾河流域。南高北低,地表呈波狀起伏,最高點海拔201米。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25-665毫米。河網稠密,多湖泊、沼澤。工業有機械製造、電機、光學儀器、黑色冶金、化學和食品加工等。畜牧業以飼養乳牛和豬為主,農作物有黑麥、燕麥、小麥、馬鈴薯、甜菜、青飼料等。在柏林附近地區以種植蔬菜為主。有稠密的鐵路網和公路網。哈弗爾河、易北-哈弗爾運河、奧得-哈弗爾運河、哈弗爾運河可通航。重要城市還有布蘭登堡、盧肯瓦爾德、拉特諾等。德國統一後成為布蘭登堡州的一部分。
波茨坦波茨坦
布蘭登堡州首府。在哈弗爾河畔、柏林西南27公里。人口13.7萬(1984)。公元993年為斯拉夫人村落。十四世紀建市。腓特烈大帝(1740~1786)期間為皇室住地和普魯士文化、軍事中心,地位幾乎同國都相當。十八至十九世紀為普魯士王國的夏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曾在此舉行會議,簽訂了有關處理德國原則的《波茨坦協定》。鐵路和公路樞紐;河港。工業以機械製造(電氣機車、車廂、船舶、精密機械)、藥品、紡織為主,還有印刷、食品加工等。設有政法、財政、農、醫、電影和電視等高等學校、電影製片廠、天文台、氣象台。有十八世紀中葉建造的桑蘇茜宮(一譯無愁宮)和新宮殿、十八世紀布蘭登堡門和教堂等古蹟。城郊巴伯爾貝斯堡是電影業中心。

地理環境

波茨坦位於柏林西南,哈韋爾河中游,其周圍的地理環境是冰川時期造成的湖泊和森林地區,市內谷地與冰川留下來的堆積山丘交替,尤其市南部這個地形特別明顯。努特河在市內注入哈韋爾河。市內還有眾多湖泊和運河。市內最高點海拔114.2米,最低點是哈韋爾河面,海拔29米。

政治體制

市徽

波茨坦的市徽底色是金色的,圖案是一個向左邊看的紅色的鷹,鷹的喙和爪是黑色的,鷹身上有黃色的平行四邊形作為羽毛的示意。徽上有一個帶有五個輪齒的、彎的、城堡式的冠。市旗是紅白色的,前方是市徽。
波茨坦

姊妹城市

波茨坦有下列姐妹城市:
奧博萊(波蘭),從1973年開始
波比尼(法國),從1974年開始
捷瓦斯基拉(芬蘭),從1985年開始
波恩(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從1988年開始
佩魯賈(義大利),從1990年開始
蘇族瀑布(美國南達科他州),從1990年開始
琉森(瑞士),從2002年開

交通

市內交通

市內交通除有柏林城鐵(S-Bahn)的S7線外,還有眾多路面電車和巴士。波茨坦內有21條巴士線通往市內各區及包括斯潘道在內等鄰近地區,亦可利用685號巴士線從中央車站往來無憂宮。路面電車則將波茨坦中央車站跟舊城區及其他近郊相連起來。所有公共運輸的車票均由柏林—布蘭登堡交通聯盟所管轄,同時亦屬於柏林都市交通系統的C收費區範圍內,故此乘客可利用任何於柏林收費系統內標示可前往C區的車票前往波茨坦

周邊交通

由於它離柏林很近,因此通過高速公路赴波茨坦非常方便。在西部和南部它直接與所謂的柏林環相接,向東它與通向柏林市中心的高速公路A115相連。三條聯邦公路經過波茨坦市區。
通過鐵路赴波茨坦也很方便。從波茨坦出發的鐵路可通往柏林各重要車站(如亞歷山大廣場柏林中央車站、動物公園車站)、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於特博格德紹布蘭登堡和亨尼希斯多夫。波茨坦的鐵路屬於柏林鐵路樞紐的一部分。

歷史

波茨坦會議

也稱“柏林會議”。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杜魯門邱吉爾(後期為艾德禮)和三國外長於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舉行。會議同意根據蘇聯代表團的建議通過了處理德國問題的原則和其他有關決定,包括設立外長會議,占領德國的基本政治、經濟原則,德國賠償,波蘭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峽,對義大利政策,哥斯尼堡地區最後讓與蘇聯,對羅、保、匈、芬的政策,戰爭罪犯,奧地利領土託管和參加聯合國組織等問題。並簽訂了《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發表了《柏林會議公報》。這兩個內容基本相同的檔案通稱《波茨坦協定》。中、美、英三國還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
1945年波茨坦會議開幕1945年波茨坦會議開幕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經過爭論與協商,在一些主要問題上達成了協定。
關於蘇、美、英、法4國占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是:應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消滅壟斷集團,重建德國經濟。關於德國戰爭賠償問題,最後商定賠償應由每個占領國從自己的占領區徵收,蘇聯還從西方占領區取得所拆遷的德國工業設備的25%,其中10%是無償獲得,15%用糧、煤交換。
會議承認了新成立的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並確定了波蘭的疆界問題,會議決定設立蘇、美、英、法、中5國外長會議,負責準備同歐洲戰敗國的和約。此外還討論了對意、羅、保、匈、芬等國的政策及其加入聯合國組織的問題。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他的同意。同年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簽字。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準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和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占領軍立即撤退。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文化

波茨坦大學
波茨坦大學建於1991年,位於歷史名城波茨坦,它與德國著名宮殿Sansusici相鄰,是德國最年輕又是最為漂亮的高等學府,僅十年時間,它就發展成了一座綜合性的世界聞名的高等學府,現有一萬五千名學生在此就讀。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布蘭登堡州立高等學校,1950年代初這個高等學校被改名為卡爾·李卜克內西師範學院,它是東德最大的師範學院。
波茨坦波茨坦
波茨坦大學特彆強調學用結合,考慮學生未來工作去向,大學與企業界、就業市場一直保持緊密聯繫,如大學與世界著名的軟體企業SAP合作創建了軟體技術系,成為培養計算機軟體開發人才的最理想學府。大學還與校園外的柏林-布蘭登堡經濟區的科研機構、企業界有著緊密的聯繫,為學生以後的就業、進行跨學科性繼續深造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大學現有五大學院:哲學一院、二院,數學-自然科學院,經濟-社會科學院,猶太學院等。大學特別注重跨學科系、所的建設,這在數學-自然科學院、經濟-社會科學院、管理系、認識科學以及歐洲文化比較研究所等系所特別突出。大學還特別注重中國小師資的培養,與中國小界有密切的聯繫。波茨坦大學在數學、生物食品科學、語言科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是德國科學研究基金會的合作夥伴。波茨坦大學還特彆強調國際合作,與西歐、北美、澳大利亞、以色列以及東歐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均有合作關係。
主要專業:英國文學/英語、勞動學、化學、信息數學、企業管理、生物化學、地質學、音樂教育、礦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計算機語言、營養學、社會學、體育學、生態學、物理學、行政管理學、政治學、語言學、經濟地理、德國語言文學、技術學、國民經濟、歷史、經濟學、地球物理學。
新式學校
德國波茨坦新式學校是德國薩克森州ASB公益教育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該中學位於柏林市波茨坦,距柏林市中心30公里,被湖泊和森林所環抱。該學校充分體現了德國中學教育的特點——高中生可以拿到雙重資格:一個是入讀大學的高中畢業證(Abitur);另一個是在學校里通過職業技術培訓而獲得勞動資格的職業證書,其優勢在於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掌握了某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的認知角度對這個領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波茨坦波茨坦
德國波茨坦新式學校以德國基本法和布蘭登堡州憲法以及各個下屬的法律檔案為基礎,為學生提供順利完成中學學業、支持個性發展和在職業領域獲取更有效的知識及技能的最高標準和最有意義的支持。該學校管理規範,要求嚴格,有豐富的“國際班”教育教學的經驗。
其他學校及研究所
此外市內還有一個1954年成立的德國電影高校,1985年改名為波茨坦電影和電視高等學校。
波茨坦大專是一個比較新的高等學校。
哈索—普拉特納研究所(Hasso-Plattner-Institut)是一個私立學校,它培養軟體系統技術的學士和碩士。
此外下列研究機構位於波茨坦:
  • 弗朗霍夫套用多聚體研究所
  • 馬克斯—普朗克膠體和界面研究所
  • 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
  • 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
  • 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
  • 以及一些柏林—布蘭登堡科學院的機構

風景名勝

波茨坦廣場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場所。其引人注目的建築集餐館、購物中心、劇院及電影院等於一身,使它不僅吸引著觀光的遊客,也吸引著柏林人經常到此一游。而波茨坦廣場只成為當下廣場中的一小部分。中國詩人陳運和為這有首名詩《波茨坦的二戰句號》,稱之“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性會議,三位大國首腦正坐在一起。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笑談二戰勝利已塵埃落定於此。法西斯即將押上審判台, 全球人均在拍手歡喜!納粹懲辦,日本掙扎,該著手清算戰犯惡習。《波茨坦公告》由美、英、蘇簽字,終敲定世界戰後的政治格局”。
波茨坦波茨坦
1993年至1998年間,這裡建起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區,其中有辦公樓、商店、飯店、居民住房、餐館以及Stella-音樂劇院和一個卡西諾賭場。22層高的德比斯大樓(debis-Haus)由累措·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其巨大寬闊的正廳內設有Jean Tinguely的機械雕塑"Meta-Maxi"。與其相連的是一家全景電影院和購物中心阿卡丹(Arkaden),內有各式商店,商品種類繁多。
2000年,座落在肯珀廣場(Kemperplatz)的索尼中心(Sony Center)正式開放,索尼公司的歐洲總部設定在此。七棟大樓環抱在一起,被圍成的中心區寬敞明亮,上有一帶皺褶的蓬式頂蓋。這組逾時代的建築群還包括有一家新的電影博物館、兩家電影院、一家全景電影劇場、餐館和一個叫做“音樂箱”的觀眾與“展品”可以交流的展覽。
波茨坦波茨坦
帶有紅磚外牆的克爾霍夫大樓(Kollhoff-Gebäude)內有歐洲最快的電梯,遊客可以乘此電梯上樓,飽覽市容風光。
人們對整個波茨坦廣場寄予很高的期望,這裡曾是歐洲最大的建設場地,複雜的場地特徵給設計帶了巨大的挑戰。除了辦公之外,人們還期望在波茨坦廣場打發休閒時光。當然,在高樓大廈的陰影中營造一個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是非常富有挑戰性的。該項目要求較高的生態水準。收集雨水用於廁所沖洗和綠地澆灌的建議正迎合了這一標準。另一個設計理念是用蓄積在地下雨水收集罐中的雨水來供給景觀用水,包括場地北部狹窄的水池,廣場中的主水景,還有場地南部具有淨化功能的水景。在那裡,水經過機械過濾設施和生物淨化群落得到淨化,無需添加任何化學劑。以未開發土地的雨水地面徑流量為基準,設計師用複雜的電腦程式模擬出了蘭德威爾運河將來被動吸收來自波茨坦廣場雨水徑流的幾率,結果僅為每10年3次。該廣場總水域面積約1.3hm2,常水位和最高水位之差為15cm。在高度城市化的氛圍中,硬質和軟質駁岸構成了1.7km長的水岸線。
波茨坦

著名人物

以下人物是在波茨坦出生的:
  • 1767年6月22日:威廉·馮·洪堡,德國學者和政治家
  • 1770年8月3日:腓特烈·威廉三世,普魯士國王
  • 1801年9月21日:莫里茨·赫爾曼·馮·雅科比,工程師和物理學家
  • 1804年12月10日:卡爾·古斯塔夫·雅科布·雅科比,數學家
  • 1821年8月31日:赫爾曼·馮·亥姆霍茲,醫生和物理學家
  • 1831年10月18日:腓特烈一世,普魯士國王
  • 1834年2月16日:恩斯特·海克爾:哲學家
  • 1859年1月27日:威廉二世,德國皇帝
  • 1882年1月23日:馬丁·斯坦基,德國佛教學者和作家
  • 1892年1月22日:康拉德·維德,演員
  • 1934年9月2日:席拉·貝歇,攝影師
  • 1944年11月18日:沃夫岡·卓普,服裝設計師
  • 1953年12月29日:馬蒂亞斯·普拉策克,政治家,布蘭登堡州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