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城遺址

山陽城遺址

山陽城遺址位於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南村的北側,是歷史文化的鑑證,地理位置在焦作市區東南2公里處,氣勢宏偉。現存的古城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見。山陽城為漢代所築。建築雄偉,結構合理,城牆堅固,利於防禦,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夯土建築的高超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規模、市區規劃等方面的實物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陽城遺址
  • 類型:人文遺址
  • 位置:焦作市區東南
  • 城牆周長:5000米
  • 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形狀:不規則的長方形
歷史沿革,景觀特點,歷史文化,文物保護,

歷史沿革

山陽城遺址位於焦作市區東南2公里處,氣勢宏偉.據《郡國志》載:蔡父子蔡叔監殷食於河內、山陽。春秋時長信侯又居此。《史記》云:秦長信侯嫪毐于山陽之地居之。《後漢書》記載有:魏黃初元年,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從以上記載看,“山陽”之名,最少在戰國時代應有。因此,山陽城很可能建城於商周時期,經過秦、西漢,到東漢晚期獻帝被貶封“山陽公”而名聲大震。1963年山陽城遺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又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焦作市14處“國保”中僅有的兩處城址之一。
山陽城遺址

景觀特點

現存的山陽城古城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見,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缺東南角。北城牆長1850米,破壞嚴重,有斷有續;東城牆長1350米;西城牆長1000米,除自然風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牆中間大部分已無痕跡。城牆周長為5000米,有9門(北5門、西2門、東1門、南1門)的痕跡。城牆寬14-35米,殘牆高4-6米,為夯築而成。城牆斷面夯土層明顯,每層厚10-15厘米,厚薄均勻。城東北有漢獻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發現有漢代的完整瓦當與碎瓦片等遺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鋪的地面,在城牆上多次揀到過銅鏃,在城的附近還發現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頭骨,在城外馬作墓群區曾經出土過刻有"山陽"銘文的陶器。城內原有法明寺、藏梅寺(佛教稱千佛殿),城北的牆北村有石岩寺(下院)等名寺古剎。現寺院的古建築雖已無存,但還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農廟碑"等文物。 從有關文獻資料及城牆遺址的夯土層看,山陽城為漢代所築。建築雄偉,結構合理,城牆堅固,利於防禦,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夯土建築的高超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規模、市區規劃等方面的實物例證。

歷史文化

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從漢代到東魏一直為山陽縣治所在的古城牆遺址.“山陽”銘文陶罐,是1987年西漢晚期墓葬出土的只有19厘米高的小陶罐;“山陽萬年”陶罐也只有31厘米高,為泥質灰陶,平沿方唇,折肩斜腹平底,為西漢早期器物。山陽城遺址是東漢末年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劉協,被魏文帝曹丕廢帝後封“山陽公”的地方。《後漢書》記載: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山陽城裡住過“皇帝”,並允許劉協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祭祀天地宗廟,並在此居住了14年,死後葬於距山陽城不遠的古漢山。山陽城是當時一座重要的城邑。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是當時歷史社會的見證,可以通過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的不同組合或有文字的器物的出土等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的社會面貌與社會現象,特別是帶有銘文的器物的出土,可以對史書記載進行補充,更正與糾正史書記載的錯誤,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正確可靠的實物資料。“山陽”、“山陽萬年”銘文陶罐的出土,印證了史書記載有關“山陽城”遺址的文獻材料。
山陽城遺址山陽城遺址

文物保護

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