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山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教育戰線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圓滿完成了“十五”計畫提出的各項任務,為全省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也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 用途: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 主要成就:基礎教育水平明顯提升
  • 性質:檔案
“十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主要成就,教育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任務,“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點工程,“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保障措施,

“十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主要成就

(一)農村教育成就矚目,基礎教育水平明顯提升
到2005年,全省基本“普九”的歷史任務如期完成,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8.89%。2003年以來,全省共改造農村中國小危房476萬平方米,新建、改建、擴建學校6380所。繼續調整最佳化中國小布局,撤銷7人以下和四級複式國小1.3萬餘所,合併國中205所,國小和國中平均在校學生數分別達到144人和703人。高中教育快速發展,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71.37萬人,比2000年增長112%。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
(二)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
到2005年,普通高校在學研究生規模達到1.2萬人,普通本專科在校生達到40.7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長358%和224.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1%。高等教育辦學層次得到提升,辦學實力得到增強。五年間,有3所學院更名為大學,3所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新組建成立了一批高職高專院校。太原理工大學“211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山西大學成為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大學。高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從5個增加到8個,新增國家重點學科5個,建成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研究開發基地54個。高校承擔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占全省總數的63%,承擔省內各類科技計畫占全省總數的41.2%,有一批項目列入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推薦項目,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知識貢獻。
(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
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在改革中加快發展。全省已建成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40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64所,新建22個國家級實訓基地。中職招生人數2005年達到18.03萬人,創歷史最高水平。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在開展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作出了新的成績。成人崗位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穩步推進,科教興縣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已有11個縣達到了省定的科教興縣評估標準。
(四)高校黨建、思政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
全省教育系統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精神,加強了中小學生德育工作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為本,德育為首”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高校大力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通過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黨員素質進一步提高,有力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
(五)教育改革邁出新步伐
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不斷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基本確立。辦學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成果顯著,五年新改擴建學生公寓221.9萬平方米、學生食堂41.5萬平方米,是建國五十年總和的2.1倍和1.9倍。高校收費制度改革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進展順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展開,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六)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在全省實行了教師資格制度,建設教師資源庫,把好入口關。重視中國小教師教育工作,開展了新一輪教師培訓。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明顯提高。職業學校進一步強化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校重點支持和培育了一批青年學術帶頭人、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優秀創新團隊和教學名師,教師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數大幅度增加。廣大教師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
(七)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通過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高等學校在占地面積、校舍建築面積、教學儀器設備值、圖書等主要辦學條件方面都有較大增長,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長178.5%、196.9 %、337.2%、163.4%。
(八)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取得成效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了“一費制”收費辦法,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兩免一補"制度,重視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問題。高等學校按照新政策新機制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取得新進展。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依法加強管理,中國小辦學行為逐步規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幾年來一次就業率保持在65%以上。

教育發展與改革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各種嚴峻挑戰。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掌握先進技術和最新知識的勞動者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加大對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是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把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在推動小康建設進程中,中央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這都要求我們必須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統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協調發展,統籌協調教育的改革、發展和穩定。這是新時期新階段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
——我省將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的支柱產業,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隨著我省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和農村人口的分布、結構、比例必將發生深刻變化,對學校的布局結構、各類教育規模發展以及教學模式和教育內容都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和新的需求。進一步最佳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是教育事業面臨的迫切任務。
——我省教育的發展還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的總體水平仍然不高,結構不盡合理,教育投入不足成為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社會發展“矛盾凸現期"存在的各種問題,使教育承載較大壓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臨諸多困難;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著力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切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構建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任務十分繁重;教育招生、就業、收費、助困以及校園安全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仍須高度重視並切實加以解決。
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搶抓發展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趨利避害,努力實現“十一五”時期全省教育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圍繞落實《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教育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促進發展,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認真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推進改革創新,著力完成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三大任務,推動教育協調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公正,努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為建設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和諧穩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主要目標
1.總體發展目標
九年義務教育在基本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成果,提高質量;學前教育有較大發展;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規模和質量邁上一個新台階;高校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顯著增強;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差距明顯縮小;基本構建起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並重、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互補、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溝通,基本適應山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使我省教育的總體水平邁入中西部地區的先進行列。
2.具體發展目標
——“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國中毛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5%以上,國中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0%以上,殘疾兒童、少年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左右,在校生規模達到145萬人,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左右,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86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達到54萬人左右,在學研究生達到2萬人左右。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
——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重達到10%左右,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內。
(三)主要發展任務
1.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倡導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以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切實加強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推進德育課程改革,完善德育評價機制,增強德育實效性。
——推進中國小課程改革,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改革和完善中國小招生考試制度和學校評價制度。
——切實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積極開展文體、科普、技能競賽等活動,不斷提高學生人文科技素養。
——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衛生與健康教育和國防教育工作,建立學校衛生安全責任制與監測機制。
——加強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大力推廣普及國語。
2.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義務教育以鞏固普及成果、提高辦學水平、促進均衡發展為主要工作任務,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為重點,強化各級政府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完善以縣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合理調整農村學校布局,建設一批配備標準的寄宿制學校。規範管理,嚴格控制國中學生輟學。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基本消除農村學校代教現象。城市和縣鎮以新建、擴建、改建中國小校,解決學生入學難和班容量過大等問題作為重點,加強薄弱學校改造,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加強特殊教育工作,解決好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加大對教育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促進教育的公平公正。
——普通高中教育堅持“控制規模、分類發展、提高質量”的原則,在穩妥推進示範高中學校建設的同時,堅持分類發展和多樣化發展,努力消除薄弱高中。規範高中學校辦學、收費行為,到2007年取消在高中學校內舉辦的高中補習班。按照提高普及程度和提高教育質量相統一的原則,加大高中教育改革力度,組織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
——學前教育以推進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為重點,爭取再有20個左右的縣達到“普三”基本要求,使全省實現“普三”縣(市、區)達到80個以上。積極總結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克服“國小化”傾向,促進農村幼兒教育健康發展。
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重點是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形式建設一批標準較高的中等職業學校,加速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到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年招生規模達到24萬人以上,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增強辦學實力,形成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
——緊密結合我省煤炭、焦化、電力、冶金、煤化工、裝備製造、材料、旅遊業等八大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建設一批專業設備先進、培養能力強、教學質量高並且能夠發揮示範作用的實訓基地和示範專業。
——創新職業教育體制與機制,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形成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興辦職業教育的局面。
——加速技能型實用人才培養,“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100萬名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40萬名以上的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努力滿足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進一步擴大,使我省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4.切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合理把握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節奏,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結構。鼓勵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從實際條件和社會需求出發,努力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建立本科學校。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質量優良、服務有力的高等教育體系,促進高等教育事業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主要任務,加大教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素質,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本科院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促進高校達到五項辦學基本指標合格要求,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和評估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升高校服務全省經濟發展的能力。繼續推進重點建設大學發展,大力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設和學位點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強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技術合作,產生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學術和科技成果。繁榮和發展高校哲學和社會科學,促進社會文化進步。
——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不斷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形成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環境和工作氛圍,吸引、選拔和培養一批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高科技開發優秀人才,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團隊。
——深化高校後勤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資源配置,規範管理行為,為教學科研工作和師生生活提供優質服務。
5.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
——以“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為主要內容,紮實推進農村成人教育工作。協助有關部門認真實施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計畫。
——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創建示範院校和特色骨幹專業。大力發展高層次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民眾提供高層次教育培訓服務。
——繼續穩步推進全省社區教育工作。注重社區教育網路建設,加強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工作,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實驗工作。
——努力做好職工崗位培訓工作。積極開展各類企業的職工繼續教育、崗位資格培訓、適應性培訓和技術等級培訓工作,使企業職工的培訓率逐年增長。
6.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大力加強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嚴格執行教師認定製度、準入制度和崗前培訓制度。建立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建立城鄉學校間、強弱學校間教師合理雙向流動有效機制。認真落實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和山區學校教師崗位津貼政策。繼續加強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隊伍建設。職業教育要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等學校要加強學術梯隊建設,為優秀拔尖人才和骨幹教師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建立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積極開展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全面提升教師學歷層次。
——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職業道德建設。通過培訓、考核、獎懲等措施,不斷最佳化教師隊伍。
7.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繼續積極支持出國留學,引導出國留學工作健康發展,鼓勵我省高校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出國進修;爭取公費出國留學人員絕大部分回國回省服務,並得到留學回國人員科研項目資金的資助;大力吸引海外人才短期回國講學、從事科研活動。對自費出國留學工作積極引導,加強管理,拓寬渠道。進一步做好引進國外智力工作,適度擴大聘請外國文教專家規模,調整聘請外國文教專家的專業結構。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山西學習和進修。
——加強國際間的教育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高層次、有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著力提升我省高校的辦學層次和水平。
8.大力推進教育體制和機制創新
——繼續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投入體制,強化和明晰省、市、縣(市、區)、鄉(鎮)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任;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省人民政府統籌管理高等教育的力度,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市級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處理好教育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係,密切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合作。
——大力推進辦學體制與辦學模式改革。依法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積極探索民辦教育的多種實現形式,不斷拓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爭取使民辦教育在非義務教育中所占比重明顯上升。
——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完善學校法人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機制。進一步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在事業單位分類管理、科學設定工作崗位的基礎上,全部實行聘用制。深化學校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教師工資制度和分配激勵機制,形成公平競爭與有序流動相結合的良性機制。
——最佳化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適應城市化、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口變化趨勢,不斷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布局結構。進一步調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層次和結構,努力搭建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相互溝通和銜接的“立交橋”。按照人才強省戰略的要求,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加快緊缺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特別要重視培養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支柱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掌握和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能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農村實用人才。
9.努力解決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進一步完善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加大資助力度,確保家庭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繼續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完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嚴格招生考試管理,使招生更加公平、公正、公開。
——全面推進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加快構建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與各類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信息資源共享,為畢業生提供多種服務。
——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學校收費管理和制度建設,規範收費行為,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的現象。

“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點工程

為實現上述目標和任務,“十一五”期間在全省實施教育發展八項重點工程。
(一)義務教育水平提升工程
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到2010年,力爭80個以上的縣(市、區)達到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要求,標準化建設人口覆蓋率達到80%以上。完善農村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建立中國小校園校舍建設和內部設施配置的長效機制。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農村中國小全部配備現代遠程教育設備。進一步推進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城市和縣城所在地通過新建、改建學校,擴大規模,基本解決學生入學難、班容量大等問題。切實保障弱勢群體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大力提高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
(二)職業教育發展工程
以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每個縣(市)辦好一所標準較高的中等職業學校(或職教中心),設區市建成3—5所高標準、現代化的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力爭有30所左右、高等職業院校爭取有3—5所達到國家級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標準。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體制創新和教學領域的改革,建設省級以上實訓基地100個,省級以上示範專業點300個。積極推進以集團化、連鎖化辦學,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為主要內容的辦學模式創新,逐步形成更加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三)高等教育強校工程
緊緊圍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這個重點,繼續加強山西大學省部共建和推動太原理工大學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設任務,支持兩校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學科建設,重點建設50個左右國家和省重點學科。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建設,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力爭有10個左右建設項目進入國家和教育部創新平台建設行列。開發和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繼續支持和培育一批優秀創新團隊、拔尖創新人才、青年學術帶頭人。全面推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深入推進教學名師、品牌專業、精品課程、本科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高職高專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增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圍繞服務山西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
(四)科教興鄉興縣工程
以加強和改革農村教育為重點,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協調發展,促進教育與科技、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完善“三教統籌”機制,強化縣鄉村三級實用型、開放型的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訓體系建設,著力開展面向農村的科技推廣套用和實用技術、“綠色證書”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科技文化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斷完善科教興縣的內容和目標,確保到2007年全省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縣達到科教興縣標準。到2010年,實現點上深化、面上推廣,開創科教興縣、興市、興省的新局面。
(五)普通高中學校建設工程
以提高質量和促進全面發展為目標,實現普通高中教育分類發展和整體水平提高。按照“示範為主、分類推進、以評促建、評建結合”的原則,穩妥推進示範高中學校建設,到2010年,努力建成一批省、市級示範高中學校,使全省普通高中60%以上的學生在示範高中就讀。合理調整最佳化高中學校布局,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城鎮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標準較高的高中學校。以加強薄弱高中建設為重點,扶持、改造一批薄弱高中,逐步取消規模小、條件差、師資水平和社會聲譽低的薄弱高中,並積極扶持一批條件較好、辦學規範的民辦高中。
(六)德育工程
加強德育示範學校建設,力爭多數縣(市、區)高中、國中、國小至少各有一所德育示範學校。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全面完成國家資助“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項目基本建設任務,力爭90%的縣(區)建有一所綜合性的多功能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推動各地建設綜合社會實踐和勞動基地建設,搭建青少年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校外教育平台。從2006年開始,在全省高校全面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國家新課程方案,三年完成過渡任務。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扶持建設一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強化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網路建設,扶持建設一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創建一批高校文明單位(標兵)。
(七)教育信息化工程
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重點,全面實施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工程。到2007年,城市和縣、鎮所在地中國小校配備計算機並實現教育網路“校校通”,農村國中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教室,農村國小建成現代教育信息資源接收系統和播放系統,初步形成中國小校的現代教育信息系統。城市中國小和農村中學全部開設信息技術教育必修課,建成省級遠程教育資源庫,開通全省基礎教育情報信息網,初步形成覆蓋全省、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教育和教育情報信息體系。繼續加強山西省教育科研網建設,按照國家“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的建設要求,同步建成覆蓋山西高校的IPv6網路。加強高校校園網的建設,提高整體套用水平。建設高等教育資源資料庫和管理平台,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現有教學科研資源的整合,加快建設我省高校圖書文獻保障體系,實現圖書和情報資源共享。積極推進教育電子政務建設。到2010年,基本建立全省教育電子政務辦公區域網路、業務外網、入口網站、基礎數據、信息資源庫和可視化協同工作系統。
(八)助困保學工程
在義務教育階段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到2007年範圍擴展至所有農村學校學生和城市低保戶子女,安排專項經費資助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職業學校也要從學費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獎、助學金和學費減免。加大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完善以助學貸款為主,獎學金、助學金、減免學費、勤工助學多渠道的高等學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從高等學校學費收入中提取10%—15%,用於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鼓勵各學校增設勤工助學崗位。繼續實行“綠色通道”制度,保證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地方各級政府對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統籌力度
充分認識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真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強領導和統籌力度,切實加大投入,促進教育健康快速發展。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標責任制,落實對縣級黨政領導基礎教育責任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一把手切實負起第一責任,分管領導負起具體組織和領導的責任,政府各有關部門負起相關責任,努力營造教育工作政府負責、社會支持的良好氛圍。
(二)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保證教育發展改革的基本要求
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地方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預算內投入要依法做到“三個增長”,省級教育經費支出占省級財政支出的比例爭取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各市、縣(市、區)也要根據本地實際,增加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的比例。確保2010年前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各級財政每年超收部分,應按不低於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用於教育經費支出。
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投入的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按照國家的要求,確保地方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要加大對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要重點支持晉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制定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和生均撥款基本標準。實行教育預算單列,規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規定的標準,編制政府年度教育預算,按程式報同級人大批准,並向社會公布,同時建立相應的審核、監督、檢查制度。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繼續堅持合理的收費制度。抓緊核定生均培養成本,進一步完善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成本合理分擔機制。
努力拓寬經費來源渠道,不斷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合理增加貸款。積極爭取利用國家開發銀行的教育貸款。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對教育的捐贈。加快探索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經費的辦法。加快建立和完善教育發展基金、教育儲蓄、教育保險等制度。繼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壯大校辦產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和公民個人出資或投資辦學。
加強和改進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確保經費安全,高度警惕並預防經濟犯罪行為。完善公共教育經費效益評價制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規範內部經費管理。強化項目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嚴禁挪用、截留、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和學校收入。完善監督機制,嚴肅查處各種違紀違法行為。
(三)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管理方式,強化依法行政。逐步建立和完善綜合執法機制,依法監督辦學活動,維護教育的正常秩序。各級各類學校要依據法律法規制定、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依法自主管理,推進學校民主管理,維護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加大決策環節的諮詢論證、預案研究、社會公示、公民聽證及民主監督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設,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推動教育政務公開工作,完善和改進教育電子政務系統建設。
進一步健全教育督導與評估體系,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保障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保障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保障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建立健全對地方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監督評價體系;建立完善對學校科學有效的督導評估制度。進一步改進督導評估的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督導檢查的限期整改制度、督導檢查結果公報制度和教育重大問題的監控報告制度。進一步加強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建立起能夠切實履行教育督導職責的督導機構和專業化督學隊伍。
(四)規範管理、從嚴治教,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
改進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水平,加強對學校領導和教師管理工作的正常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統特點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加大治理商業賄賂和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力度,嚴肅查處各種違法違紀案件。健全經濟責任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果,全面改進教育系統工作作風。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良好學術風氣。
(五)繼續加強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及幹部隊伍建設
不斷提高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駕馭學校發展與改革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高校領導班子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全面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特別是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增強高校黨建工作活力。做好在大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
不斷改進和加強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拓展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切實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理論研究隊伍。加強高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加強對高校課堂教材、學術論壇、學術講座、社會團體及各種宣傳媒體與出版物、校園網的規範管理。
理順中國小校長管理體制,全面推行校長聘任制,中國小校長的任用歸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進一步完善任職條件,嚴格準入制度,加強選任監督。實行任期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完善中國小校長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
(六)努力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育人環境
進一步最佳化社會育人環境,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制定有關政策,採取切實措施,保證各類文化場所和公益設施向學生優惠或免費開放。科研院所和企業要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供便利條件。建立健全學校、社區和家庭相互溝通、協調配合的制度,形成共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性機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機構,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各有關部門要嚴格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及校園周邊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