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的通知

《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全面系統的支持政策。這些政策針對性強、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將有力地推動西部隆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長期發展後勁,確保實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的通知
  • 時間: 2013年8月28日
  • 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 性質:通知
全文,解讀,

全文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13〕21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3年8月28日
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
2013年8月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基礎現狀
一、發展成就
二、比較優勢
三、制約因素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建設內涵
三、戰略定位
四、遵循原則
五、發展目標
第三章 發展布局
一、建設四大發展高地
二、構築三條發展主軸
三、提升園區發展水平
第四章 重點支撐
一、產業升級
二、基礎設施
三、重大項目
四、科技創新
五、人力資源
第五章 集中突破
一、新型城鎮化
二、縣域經濟
三、改革開放
第六章 生態文明
一、加強生態建設
二、嚴格污染防治
三、發展生態經濟
四、確保全全發展
第七章 政策保障
一、營商環境
二、財稅政策
三、投資政策
四、金融政策
五、土地政策
六、人才政策
七、民生保障政策
八、扶貧開發政策
九、協調推進機制
前 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省第十次黨代會強調,進一步研究制定西部地區發展優惠政策,建設新的經濟隆起帶。西部地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是我省新的經濟成長點。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就是在魯蘇豫皖冀五省交界的長條地帶,依託貫穿其中的交通幹線和優勢資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為骨架,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形成若干發展高地,對周邊地區產生聚吸優質生產要素的“海綿”效應和商品流通、產業輻射的“泵壓”效應,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實現科學跨越發展。
在我省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西部地區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激發動力活力,彰顯後發優勢,加快科學跨越發展,全力打造山東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選擇和重大舉措;是完善全省區域發展格局,充分釋放區域發展戰略更大紅利,增強山東長期發展後勁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把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向縱深推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標誌;是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順應人民民眾新期待,為民辦實事謀幸福,譜寫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重要內容和現實選擇。充分發揮區域戰略疊加、優惠政策融合的優勢條件,以條形布局、鄰邊經濟為特徵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形成東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遙相呼應,中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緊密銜接,外與京津冀、長三角和中原經濟區合作聯動的戰略發展格局,促進東部率先發展、中部融合對接、西部加快隆起,對於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艱巨任務,需要堅定不移和團結實幹。面對區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西部地區既有機遇更具挑戰,必須以經濟轉型謀求長遠發展。加快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要科學謀劃,合理確定發展定位和目標任務,明確主攻方向,使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過程,成為推動西部地區科學發展的過程,成為讓人民民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過程。加快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要創新實踐,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動力,激發活力,善借外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要埋頭苦幹,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根據資源環境條件,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西部地區加快壯大實力,實現轉型升級。
規劃範圍:主要包括棗莊、濟寧、臨沂、德州、聊城、菏澤6市和泰安市的寧陽縣、東平縣,共60個縣(市、區);面積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萬人,分別占全省42.8%和46.5%。
規劃期限: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 基礎現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科學發展高地,為加快西部地區發展做了積極探索,拉開了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序幕。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西部地區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幹部民眾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各項事業邁上新的台階,為建設新的經濟隆起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發展成就
(一)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西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620億元,占全省29.2%;公共財政收入914億元,占全省22.5%;固定資產投資8626億元,占全省2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8億元,占全省31.9%。
(二)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化水平較快提高,糧食總產3014萬噸,占全省56.3%;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4400億元,占全省29.6%;傳統服務業最佳化升級,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233億元,占全省26.2%。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1.1∶53.1∶35.8。
(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西部區域內京滬高鐵、京九鐵路、日東高速公路等既有線路運輸能力不斷增長,邯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德商高速公路等改擴建或新建線路加快推進。公路通車裡程11.4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1774.2公里,濟寧港總通過能力超過3000萬噸,洙水河航道菏澤段已具備通航條件,臨沂、濟寧機場成為較繁忙的中型空港,鐵路、公路、內河、航空相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路基本形成。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能源體系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四)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西部區域內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和生態保護統籌協調發展,城鄉就業、基礎設施、社會福利同步提高,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鎮錯落分布、梯次展開,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有序推進。2012年,城鎮人口204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5.5%。
(五)社會民生明顯改善。2012年,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51元。教育、文化、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困難民眾、特殊群體、優撫對象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二、比較優勢
(一)區位優勢突出。西部地區地處山東腹地,同蘇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長三角,北臨京津冀,與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連,是山東與華北、華東和中西部地區聯結的重要門戶,是全國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在配置生產要素、拓展市場空間等方麵條件優越。
(二)資源優勢明顯。西部區域內礦產豐富,其中煤炭地質儲量占全省80%以上,是全國13個億噸級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石油、天然氣、鐵礦、鹽礦資源富集,石灰石、石膏、花崗石、大理石儲量大、品質優。水資源總量占全省47.9%,調配能力較強。地質、地形、土壤、植被多樣,生態資源良好。勞動力資源充裕,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
(三)產業初具規模。農業基礎地位穩固,工業體系相對完善,服務業具備後發優勢。西部區域內有47個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任務縣及後備縣,農副產品產量在全省占較大比重。濟寧、棗莊、菏澤市依託資源優勢建成煤化工、石油化工產業基地;聊城市依託龍頭企業建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和有色金屬生產及深加工基地;德州市成為國家火炬計畫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臨沂市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之一。
(四)文化底蘊深厚。西部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孔孟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水滸文化、兵學文化、書法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文化資源;歷史名人輩出,名勝古蹟眾多,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開發潛力巨大。文化旅遊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五)發展態勢強勁。西部各市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著力推動科學跨越發展;廣大幹部民眾幹事創業、創先爭優積極性高、主動性強,思發展、盼發展、快發展的熱情高漲。多數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中原經濟區、沂蒙革命老區、資源型城市轉型、打造科學發展高地等國家和省多項扶持政策疊加,有利於助推西部地區加快發展。
三、制約因素
(一)綜合實力較弱。2012年,西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收入,分別僅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63%、48.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26元和295元。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偏小、人均占有較低,在全省仍處於欠發達水平。
(二)產業層次偏低。與先進地區相比,西部地區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工業產業鏈條不長,集約集聚發展不夠;服務業占比較低,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產業發展存在趨同現象,同業競爭較為激烈。
(三)經濟外向度不高。2012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258.4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16.6億美元,分別僅占全省10.5%和13.4%。外貿依存度偏低,對外投資結構不盡合理,與先進地區有較大差距。
(四)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西部地區是我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能源基地和南水北調輸水幹線重要匯水區域,資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部分市縣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矛盾突出;2012年全省空氣品質超標較重的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任務繁重。
(五)政策機制相對滯後。受行政區劃和各市政策差異影響,西部地區勞動力、原材料、資金、土地、產權尚未形成統一市場,生產要素流通渠道不暢;區域統籌發展的工作機制、推進措施有待健全。
(六)區域競爭壓力加大。西部地區的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區域集聚輻射效應不明顯。面對周邊省份和相鄰地區競相發展新形勢,必須加快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拓展全省發展新空間,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充分依託現有資源和有利條件,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以深化改革開放啟動內力,鞏固擴大現代農業優勢,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優勢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規模化,著力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功能,著力促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經濟文化融合,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改善營商環境發展民營經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發展高地,放大要素集聚、產業輻射“兩大效應”,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優勢彰顯、高地帶動、整體隆起的發展之路,使西部地區成為山東經濟發展新引擎,在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建設內涵
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主要內涵是:科學發展、加快隆起。一是隆起的相對性,積極吸納聚集資金、項目、人才等生產要素,著力促進商品流通、產業輻射、市場拓展,在魯蘇豫皖冀5省相鄰地帶,打造相對於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高地;二是隆起的差異性,各市、縣(市、區)在充分發揮共性優勢的基礎上,更加突出特色優勢,建成由若干高地引領帶動、整體隆起的連綿起伏的經濟隆起帶;三是隆起的多重性,既要實現總量規模擴張和質量效益同步提高,又要做到各行各業、各項工作創造優勢和亮點;四是隆起的長期可持續性,作為一項系統漸進工程,需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振奮精神,埋頭苦幹,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付出長期艱辛努力。
三、戰略定位
立足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特色產業和生態環境等多方綜合條件,結合推動全省科學發展、完善區域發展格局、拓展發展空間等相關戰略要求,圍繞形成若干競相發展、各具特色、富有生機、加快隆起的鄰邊高地,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科學確定西部經濟隆起帶的戰略定位。
(一)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基地。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特色突出、市場空間廣闊的優勢,以發展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為方向,強化創新驅動、園區帶動、合作拉動、區域聯動,高水平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現代能源化工、有色金屬深加工、商貿物流和文化旅遊等產業基地,發展壯大裝備製造、醫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集群,構建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加快隆起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二)建設高素質勞動力富集地帶。釋放人力資源優勢和潛力,整合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加大財政補貼、投資等方面支持力度,重點實施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兩大工程,加快培育專業性人才市場和中介機構,鼓勵自主創業帶動就業,把西部地區建成區域性高技能實用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為加快隆起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三)建設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行政管理、農村產權、財稅金融、企業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支持大膽探索、創新實踐,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四化同步”發展。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打造鄰邊地區一流的營商環境,大力培育市場主體,發展民營經濟。探索建立區域經濟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分割和地方保護壁壘,構建統一的要素市場體系,為加快隆起提供堅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四)建設生態良好的美麗新西部。發揮西部地區湖泊、河流、水庫、濕地、森林等生態資源多樣化的優勢,充分利用現代水利示範省、省部合作共建“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示範省”等有利契機,加大生態修復、整治與保護力度,實施南水北調幹線、黃河、沂沭河、環南四湖、環東平湖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為加快隆起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永續發展環境。
四、遵循原則
(一)注重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彰顯特色。鼓勵和引導各市創新發展理念和模式,找準發展定位,明確發展重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速、提質、增量、增效,提高西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形成鄰邊地區若干高地,推動實現科學跨越發展。
(二)注重“四化同步”,融合互動協調提升。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以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載體,以產業發展園區化、縣域經濟特色化為支撐,加快產城融合,促進要素集聚、產業集群、資源集約、人口集中,推動實現轉型發展。
(三)注重環境保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調整和最佳化區域發展存量,擴大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增量。同步推進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實現綠色發展。
(四)注重改革創新,充分激發內在活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兩個作用”、外部幫扶和激發內力“兩個積極性”,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和內生力量,不斷增強發展後勁,推動實現創新發展。
(五)注重開放帶動,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加大招商引資、引技、引智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強區域合作共贏,不斷提高開放水平,以開放促轉型、促改革、促發展,培育發展新優勢,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推動實現開放發展。
(六)注重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發展成果。堅持民生優先,統籌推進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在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資源,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改善民眾生活條件,讓人民民眾得實惠,推動實現和諧發展。
五、發展目標
(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力爭經濟發展速度、公共財政收入增速、城鎮化發展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均適當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步提高,逐年縮小與中東部地區的差距。
(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構建結構最佳化、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縣域經濟整體突破。到2020年,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48∶45,三分之一左右的縣(市、區)公共財政收入爭取超過30億元。
(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點建設,城鄉一體推進,基本形成暢通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安全可靠的高標準水利設施體系和數位化、寬頻化、智慧型化的現代信息通信體系,大幅度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到2020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1053公里,鐵路建設總里程1643公里,新建聊城、菏澤民航機場,新增內河港口吞吐能力4400萬噸。
(四)城鄉建設明顯加強。區域中心城市的整體經濟實力、集聚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到2020年,西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
(五)生態環境明顯改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到2020年,西部地區林木綠化率由目前的19.9%提高到26%,循環經濟發展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六)人民生活明顯提高。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到2020年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建成產業特色突出、發展後勁充足、生態環境優美、經濟文化融合、人民生活幸福的區域,爭取實現與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第三章 發展布局
加快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加強分工協作,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一體化發展,建設各具特色的四大發展高地,構築三條發展主軸,提高各類園區發展水平,形成高地引領、主軸貫通、園區壯大的發展態勢,合力建設具有較強區域競爭力的經濟隆起帶。
一、建設四大發展高地
(一)轉型升級和經濟文化融合發展高地。推進濟寧、棗莊兩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加快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建設國家採煤塌陷地治理示範基地和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市。積極發展以京杭運河為依託的園區經濟和以內河港口為依託的優勢產業集群。支持濟寧市在帶動西部加快隆起、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改造提升能源、化工、造紙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商貿流通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彰顯濟寧市現代產業新城、文化旅遊名城、生態宜居水城的特色魅力,打造區域性產業、交通、商貿、物流、文化、金融“六大中心”,建成魯西科學發展高地、中華儒家文化傳承創新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城市和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棗莊市用足用好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扶持政策,提升發展能源產業,積極壯大高技術、商貿物流、紡織、醫藥、建材、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精密機械工具機、鋰電等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建設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中華運河文化傳承創新核心區、國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成魯南“門戶城市”。以交通網路、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為重點,推動寧陽、東平縣與省會和濟寧、泰安市對接融合,建設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優質糧食生產基地、文化旅遊基地和高效生態經濟基地。
(二)“兩型社會”建設和商貿物流高地。認真落實沂蒙革命老區參照執行國家中部地區有關政策,加快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支持臨沂市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提升發展工程機械、現代化工、醫藥、木業、冶金、建材、食品等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加快“商、文、旅”一體化發展,推進臨沂商城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打造全國最大的現代專業市場集群和國際商品集散中心,做響做大沂蒙紅色旅遊品牌市場,建設蘭山現代商貿集聚示範區和“中國商貿名城”。支持臨沂市實施“東接南融”,加快臨港經濟區建設,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建成全國革命老區科學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高地、魯南蘇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水生態文明示範市。
(三)統籌跨越和生態低碳發展高地。充分發揮德州、聊城資源區位優勢,加快科學發展步伐,壯大綜合經濟實力。支持德州市強化魯北陸路交通樞紐地位,提升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禹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慶雲-天津紅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保稅港區(德州)功能園區建設水平,建成西部加快隆起的重點產業高地。支持德州市建設全國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積極推進濟德一體化進程,加快建設對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橋頭堡;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高端裝備製造基地、紡織服裝基地和全省低碳發展示範城市。支持聊城市實施“東融西借”,把聊茌東“大三角”建設成為轉調創的試驗區和高端產業聚集高地;建設全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全省重要的精細化工、紡織、造紙、生物醫藥基地;建成魯西生態化新興工業城市、鄰邊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遊和休閒度假目的地城市。
(四)科學發展和鄰邊經濟高地。支持菏澤市建成魯蘇豫皖交界地區科學發展高地。大力培植能源化工、生物醫藥、機電製造、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主導產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積極發展金融保險、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推進陸路口岸、現代物流園區和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建設。進一步提高園區建設質量,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成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綜合性能源基地、現代生物醫藥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商貿物流基地。突出“花城水邑林海商都”特色,建成魯蘇豫皖交界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構築三條發展主軸
充分考慮西部地區生產力布局和資源配置的內在聯繫,以交通幹線為依託,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重要節點,以各類園區為支撐,實行資源要素統籌配置,優勢產業統籌培植,基礎設施統籌建設,生態環境統籌整治,加快構築京杭運河、臨棗濟菏與德聊菏三條發展主軸,密切四大特色高地的合作聯動,使之成為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的紐帶。
(一)京杭運河發展軸。依託京杭運河黃金水道,最佳化沿河港口布局,完善水陸聯運功能,建設港口與鄰河各類園區連線通道,推進棗莊、濟寧、聊城、德州市的貫通聯動。加強水運的整體設計和節點設計,積極提升和加快再造台兒莊、濟寧、臨清等港口商埠,合理規劃建設沿河產業園區,帶動臨港產業、旅遊業等相關產業加快發展。規劃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和大宗商品集散地,培植壯大港口物流業,實現商貿流通與臨港加工相互促進、聯動發展;有效整合運河水系生態資源與文化旅遊資源,建設一批特色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閒度假旅遊園區,提升運河旅遊品牌,形成國內外知名的運河旅遊帶。
(二)臨棗濟菏發展軸。依託菏兗日鐵路和規劃建設的魯南客運專線,整合集聚區域內優勢資源,構建特色突出鮮明、集約錯位發展、區域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促進東平、寧陽縣加快融入沿運河和高鐵經濟區,加快臨沂、棗莊、濟寧、菏澤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依託各類園區,重點發展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興高端產業,提升發展能源、化工、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形成一批產業集群;加快商貿物流業轉型升級,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現代商貿物流網路,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強生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共同推介行銷,建設無障礙旅遊帶。
(三)德聊菏發展軸。依託德商高速公路、京九鐵路等重要交通幹線,強化德州魯冀、聊城冀魯豫、菏澤魯蘇豫皖交通樞紐地位,以交通設施的互通互聯推動產業的對接合作;明確各自產業發展定位和重點,統一產業準入標準,鼓勵建設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保生態型的項目;支持以產業鏈為紐帶,強化配套協作,最佳化資源配置,合作建設一批特色園區。大力發展生態、綠色和有機農業,合力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積極發展生物產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提升有色金屬加工、紡織、造紙、裝備製造等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共建金融、物流、信息、旅遊等區域服務體系,促進現代服務業一體化發展。
三、提升園區發展水平
結合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園區發展方向,最佳化園區布局;堅持集約用地、高效開發,推動產業企業集中發展、基礎設施集中配套、節能減排集中推進、環境污染集中治理,加快形成以國家級園區為先導,省級園區為主體,各類特色農業、新型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園區為支撐的“金字塔”型園區體系。到2020年,力爭國家級園區由目前的5個增加到8個左右;建成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特色園區基地;園區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爭達到70%左右。
(一)明確各類園區發展重點。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投資強度和園區效益,成為帶動西部地區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延伸完善產業鏈條,大力培植產業集群,不斷增強發展實力,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各類產業特色園區,要充分發揮區域獨特資源優勢,依託骨幹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堅持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建成西部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二)創新園區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搞好園區對接和信息互通,創新“區中園”、“託管園”、“共建園”等合作模式。吸引戰略投資者、海內外客商參與西部園區建設,有效擴大西部地區項目投資,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完善園區功能類型。支持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市、縣(市、區)申請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積極推動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到西部各市、縣(市、區)建立“無水港”和配套功能區,實現園區功能延伸和政策共享。改革園區管理體制。賦予西部各類園區更加靈活的管理許可權,在總量控制範圍內自主設定和調整內設機構。對具備條件的園區,支持推行中層幹部動態管理、專業崗位聘任、工資浮動等制度,形成園區經濟競爭新優勢。

解讀

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不斷加強研究、指導和推進,把加快西部隆起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目前我省西部地區面積、人口占全省42.8%和46.5%,但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僅占29.2%和22.5%。與東中部地區差距明顯,仍是全省區域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同時,西部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是我省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希望所在,是打造山東經濟升級版的後勁所在。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著眼於促進西部地區科學發展、加快隆起,立足於西部地區的發展實際,認真梳理現有各類區域政策,借鑑省外支持重點區域發展的政策經驗,充分吸納省直有關部門、區域內各市縣、專家學者等各方面意見建議,《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全面系統的支持政策。這些政策針對性強、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將有力地推動西部隆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長期發展後勁,確保實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善營商環境,充分釋放內力
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必要的外部幫扶非常重要,但根本上要依靠改革創新,激發內生動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動區域大發展。《規劃》將改善營商環境作為政策措施的首條內容,強調要把改革創新貫穿到建設西部經濟隆起帶的全過程,更多地運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手段推動發展。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開闢“綠色通道”,建立“一站式”服務,深入開展服務承諾和行風評議,建設透明、務實、高效和符合國際慣例的政府工作流程;在減少微觀經濟干預方面,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在降低營商成本方面,立足於促進西部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快壯大實力,加快實現隆起,提出對西部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的工業企業生產用電,研究制定電費綜合補貼政策;在最佳化市場環境方面,優先發展和重點培育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加快完善政府信用體系、產品質量誠信體系、企業誠信體系和個人信用體系,建立社會監督、約束、管理機制,支持信用管理行業發展,加強信用市場監管,建立健全信用評估體系。立足於西部骨幹企業相對較少、財源基礎不強、民營經濟潛力有待發揮的實際,倡導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尊重企業家和納稅人,培養宏大的企業家隊伍和更多的財稅貢獻大戶,加快形成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二、加大要素供應,挖掘發展潛力
西部地區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同時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雙重擠壓,立足於改善西部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儘快突破瓶頸制約,《規劃》圍繞財稅、土地、人才等關鍵要素,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財稅方面,一是設立區域發展專項資金。自2013年起,省級設立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專項資金10億元。針對西部欠發達矛盾更突出的實際,強調在其他專項資金方面,逐年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二是,給予西部特有的優惠政策,在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安排上予以傾斜。圍繞進一步增強西部地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2013-2015年,省級每年安排1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資金額度,由省財政給予貼息補助、使用的市、縣(市、區)到期還本。三是加快實施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減輕西部基層財政壓力,增強市縣發展動力活力,提出下劃部分省級分享稅收,取消原體制按比例遞增上解;西部地區負擔的出口退稅比上年增長部分,省財政分擔70%;對西部地區省屬及省屬以上採礦權人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省級分成比例統一降低到50%。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為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鞏固強化西部農業優勢,提出增加對糧食主產區財政補貼,取消農業綜合開發縣級財政配套任務;對基本農田建設補助標準,省級按全省平均標準上浮5-10%執行。為促進西部服務業發展,提出研究制定對在山東省境內通往沿海港口的貨櫃車輛減免高速公路、等級公路通行費的扶持政策。
在投資方面,一是增加資金項目傾斜力度。國家規劃的重大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國家安排資金支持的各類建設項目,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西部地區布局。爭取的國家補助資金向西部地區傾斜。首次明確提出省級各類專項資金實行分區域項目準入門檻,原則上投向西部地區的比例不少於全省的30%,以推動各方面積極幫助西部地區策劃、籌備和建設更多的重點建設項目。二是提高省補助標準。針對西部地區配套能力不足、影響項目爭取和建設的情況,提出對骨幹河道、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村飲水安全等工程,提高省級補助標準。國家和省里確定安排的預算內投資建設項目,分別提高省配套資金和省補助資金比例5-10個百分點。三是鼓勵區域項目建設。為鼓勵促進西部承接更多的產業轉移,提出支持省內外重點項目向西部轉移,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項目,省里給予獎勵。針對西部資源富集但收益分成相對偏低的實際,提出鼓勵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市縣申報國家級礦產資源專項收入項目,省級留成礦產資源補償費適當向西部礦區項目傾斜。
在金融方面,針對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偏少、實力偏弱,發展和創新潛力較大的實際,提出:一是設立投資基金。創造條件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西部經濟隆起帶投資基金。二是鼓勵金融機構發展。鼓勵國內外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設立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及分支機構;對金融機構支持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予以獎勵。支持聊城、菏澤適時組建市級城市商業銀行。三是鼓勵金融創新。鼓勵銀行機構創新抵押、質押擔保方式,擴大有效抵押物範圍。支持非上市公司利用股權交易市場進行融資和股權交易。推動西部地區市縣政府設立還貸周轉金。深入開展縣域金融創新發展試點。加快培育民間融資組織,引導民間資本有序配置。
在土地方面,立足於促進西部在後發跨越中發揮資源優勢、借鑑推廣先進經驗、實現集約高效利用,提出:一是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在年度建設用地計畫、農用地轉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安排上,給予重點傾斜。爭取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列入國家用地計畫,重點保障民生工程和產業轉型升級等重大項目用地。加快推進土地儲備,省里每年出資統籌安排一定數量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用於支持西部發展。二是創新土地利用方式。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節餘指標,在西部地區內率先開展跨市調劑使用試點。爭取將有關市、縣列入國家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試點。對已經穩沉具備治理復墾條件的礦山塌陷地,由省、市、縣(市、區)共同組織復墾,原為建設用地的礦山塌陷地,可優先納入試點範圍。鼓勵西部市縣與省內外其他地區共建園區。
在人才方面,立足於推動西部地區把人口資源變成人口財富,為加快隆起提供堅實人才智力支撐,提出:一是支持科技人才引進。開展西部經濟隆起帶“科技人才服務團”選派工作。西部各市建立至少1處留學人員創業園。對攜帶成果到西部地區創辦企業的省屬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科技人員,3年內保留工作關係。二是支持科研機構建設。支持西部地區申報建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技師工作站,新建15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30個院士工作站、3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三是支持幹部培養交流。立足於加強幹部配備和班子建設,提高領導推動西部加快隆起的能力,提出省級機關新招錄公務員,需要到基層鍛鍊服務的,優先安排到西部地區。有針對性地加大東西部地區幹部交流力度。
三、加大幫扶力度,保障改善民生
西部是我省貧困村、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區域,城鄉居民收入明顯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民生保障能力不足、壓力較大。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立足於順應人民民眾新期待,為民辦實事謀幸福,《規劃》特彆強調了對西部加大幫扶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一是,完善民生支出分擔機制。國家和省新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及已出台政策調整標準或擴大範圍的,在落實好中央財政支持的同時,省級財政逐步提高補助比例。對西部縣(市、區)基礎教育改善辦學條件資金的補助標準上浮10%。從2013年起,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區)建設1所規範化標準的中等職業學校,每校補助800萬元。支持困難縣(市、區)推進棚戶區改造,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二是加大扶貧開發政策支持。省級專項扶貧資金重點向西部地區傾斜,增量部分主要用於西部,省級每年對西部地區扶貧開發財政投入不低於全省總量的80%。加大對黃河灘區特困群體、庫區移民的幫扶力度。
四、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推進
為推進規劃實施和目標任務落實,《規劃》提出增強組織保障能力,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成立省區域發展戰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重大事項,實行重大資源統一管理、重大設施統籌規劃、重大項目協調布局。立足於統籌謀劃、協調推進,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難點問題,提出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專題會議,每次會議明確一項重點議題、研究一項重點政策。圍繞深化細化總體規劃,突出重點領域,加快建設發展,提出制定實施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等重點專項規劃。立足於幫助西部推行區域招商,更多地招大引強,提出省政府定期組織舉辦西部地區投資貿易洽談會和發展投資推介會。立足於進一步發揮東部地區帶動作用、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提出採取產業轉移、共建園區、幹部交流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搞好東西部對口支援。著眼於形成多層次、多形式聯動發展和重點幫扶機制,提出建立西部經濟隆起帶市長聯席會議、省市職能部門對口銜接和幹部掛職等制度,推動區域交流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