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15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省各級、各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認真落實省委十屆十二次、十三次全會的各項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按照“一個定位、三個提升”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全省經濟運行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態勢,順利完成了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一)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全年生產總值達到63002.3億元,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7.5萬人,分別完成年度計畫的116.8%和106.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2%。三大需求支撐較好,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381.5億元,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761.4億元,增長10.6%;出口1440.6億美元,下降0.4%。重大項目拉動作用增強,1625個國家重大工程包項目開工率達到60%以上,完成投資1200億元;120個省重點項目開工率達到98.4%,完成投資859億元;全國工商聯知名民企洽談會簽約項目落地率超過80%。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422億元,項目494個。財政和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529.3億元,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545元和12930元,增長8%和8.8%。
(二)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按照“敲開核桃、一業一策”的要求,深入實施重點行業轉型升級方案,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8.1∶48.4∶43.5調整為7.9∶46.8∶45.3。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糧食實現“十三連增”,總產達到942.5億斤。編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林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規劃,紮實推進“海上糧倉”“渤海糧倉”建設,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1.8%,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41萬億元,占全部工業投資的60.6%;裝備製造業投資占製造業的比重達到32.1%。全省地煉企業進口原油申報總量達到6400萬噸/年,通過核查總量4100萬噸/年,占全國的近八成。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軟體信息、現代金融、健康養生、文化旅遊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電子商務交易額、信息消費額分別增長30%和16.6%。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2.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左右;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1.7萬件,增長60.2%。創新活躍的高技術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高技術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0%左右。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嚴格落實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編制了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二期行動計畫,開展了採煤塌陷地調查摸底,制定了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方案,加快升級成品油質量,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南水北調沿線、飲用水水源地、小清河等重點流域治理成果進一步鞏固。
(三)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活力動力進一步激發。全年研究推出改革方案43個,一批標誌性、關鍵性、引領性改革舉措加速落地。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累計取消下放省級行政審批事項489項,公布了省市縣三級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和政府部門責任清單。省級政務服務平台上線運行,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實現了與國家和市縣的縱向貫通、部門間橫向聯通。全面實施“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和“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市場主體數量達到618.2萬戶,增長17.6%。省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轉制、省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紮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成立了省社保基金理事會,18家省管企業30%國有資本完成劃轉,省屬企業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達到11家。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總規模超千億元的省級19隻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1200億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發展基金、600億元的鐵路發展基金紮實推進,在全國率先完成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任務。加快財政金融和價格改革,省市縣三級全部公開了政府預算、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財政透明度全國領先。組建運營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獲批籌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試點在全省鋪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發布實施,省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大框架基本形成,信用山東官方網站開通運營。修訂了山東省定價目錄,放開政府定價項目127項,壓減幅度達67%。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進展順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基本完成。農信社和供銷社等農業農村改革深入實施,科技、司法、社會等領域改革繼續深化。積極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邁出重要步伐,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全年實際到賬外資163億美元,增長7.3%;對外實際投資57.8億美元,增長31%。
(四)區域城鄉更趨協調,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兩區一圈一帶”戰略深入實施,區域聯動升級的協同效應加快形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特色園區蓬勃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立,青島西海岸新區和藍色矽谷建設進展良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循環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以高效生態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四大臨港產業區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增長10%。開展了“一圈一帶”規劃實施檢查推進,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一體化進程加快,省會濟南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圈內各市融合互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濟萊兩市交通通信、戶籍管理、公共服務同城化和產業協同發展步伐加快。西部經濟隆起帶加快崛起,發展後勁進一步彰顯,東西部差距逐步縮小。我省納入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核心區,積極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大城市地下管網、軌道交通和農村改廚改廁、供水供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縣城為重點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全省常住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7%和47.5%,比上年提高2個和3.5個百分點。深入開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縣域實現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93%。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百鎮建設行動”、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等全面加強。安排對口援建、扶貧協作資金17.4億元,對口支援工作實現新進展。
(五)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保障進一步強化。全省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78.1%。提高了最低工資、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生活保障及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等,調整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在全國率先出台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並啟動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至40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提高至380元。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全面改薄”工程開工校舍面積1172萬平方米,省級財政投入以獎代補資金20億元以上積極解決城鎮普通中國小“大班額”問題,職業教育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取得積極成效。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54.7萬套,基本建成33.7萬套,分別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101.9%和144%;棚戶區改造開工47.5萬套,完成率達到101.8%;改造農村危房9.2萬戶,受益民眾23萬人。完善扶貧開發機制,聚集扶貧政策和資金,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100萬人以上。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9.2%,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規劃建設進展良好。安全生產和食安山東建設得到加強,完成了2.4萬公里農村公路隱患治理工作,國防動員、人防消防、檔案史志、地震氣象、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發展穩中有憂,經濟穩定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一是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1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7%,處於榮枯點以下,經濟減速尚未觸底。我省企業市場預期不強、投資意願不足。住房、汽車等傳統熱點消費進入穩定期,新的消費增長點尚未形成。工業生產領域通縮的狀況慣性延續,工業生產者出廠和購進價格已連續47個和44個月下降。二是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壓力仍然較大。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渠道不暢,部分小微企業貸款高於國家基準利率的幅度最高達到150%;社會保險綜合費率達到37.8%;勞動力成本比往年總體上升15%-20%;部分市工業用電費占工業利潤的比重高達55%。三是持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壓力仍然較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高端人才、新興產業領軍人才不足成為加快結構調整的重要制約。四是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仍然較大。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有一定剛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不到15%。環境生態的承載容量已經接近飽和,能源消費增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明顯加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78%。五是部分領域風險防控的壓力仍然較大。企業互保聯保問題仍較突出,全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達到2.06%。在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中,吸納就業的能力出現一定程度下降,隱性失業顯性化風險有所上升。創新社會治理難度較大,安全生產隱患依然存在。對於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批示精神,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堅定推動工作指導重大轉變,按照“一個定位、三個提升”的要求,加快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促進轉型升級,著力強化供給管理,著力釋放有效需求,著力擴大對外開放,著力加強生態建設,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二)主要目標。
1.經濟成長。全省生產總值增長7.5%—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進出口保持穩定,努力實現新的發展;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5%左右。這樣安排,適當增加了彈性空間,能夠為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創造寬鬆的環境,也體現了質量效益導向,在當前市場預期較弱的情況下,有助於提振各方信心。同時,考慮了“十三五”規劃7.5%左右增長目標的要求,兼顧了穩定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需要。
2.結構調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文化及文化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常住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9%和49%。這組指標體現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和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需要,有利於引導各級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統籌城鄉協同發展上來。
3.創新驅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組指標的設定體現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有助於我省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催生經濟成長新動能。
4.社會民生。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這組指標主要考慮了經濟新常態下,保持就業、物價穩定,居民收入水平略快於經濟成長速度,有利於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5.生態環境。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空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目標。
上述目標中,節能減排指標是約束性的,必須確保完成;生產總值等指標是預期性的,在工作中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積極主動作為,力爭全面完成。
三、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
(一)突出供給側管理,推動結構性改革。通過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難題,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一是以處置徹底喪失自我修復和自我發展能力的企業為抓手化解產能過剩。(1)對我省徹底喪失自我修復和自我發展能力的企業現狀進行摸底調查,研究制定分類處置方案和配套政策體系。(2)健全市場化退出機制,大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切實加大兼併重組力度,有序推進債務重估、破產清算,支持資產管理公司處理債權債務,建立金融機構止損壞賬應對機制,依法依規實現市場出清。(3)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積極開展轉崗培訓。二是以降成本增效益為抓手提高企業競爭力。(1)進一步推進結構性減稅,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費,結合財力承受情況對企業政策性稅費負擔進行適度減免。(2)研究制定允許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繳社保費、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的辦法。(3)引導金融機構提高貸款審批和發放效率,清理融資環節收費,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境外公開市場、“新三板”和我省股權交易市場實現股權、債權融資。(4)加快冷鏈物流、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5)繼續開展大用戶直購電改革試點,有序放開上網電價和公益性以外的銷售電價。三是以消化庫存為抓手穩定房地產市場。(1)落實公積金使用、信貸稅收等政策措施,鼓勵中小城市對在城鎮首次購買住房的農民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支持。引導已出讓未開發房地產用地轉型利用。(2)加快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村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形成在當地買房或租房的預期。(3)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購買庫存商品房,改造成眾創平台、養老機構、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形成“薄利多租”的住房商業模式。(4)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積極利用國開行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全面啟動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工作,引導棚改居民自主選購商品房;支持各級政府購買存量商品房作為公共租賃住房、棚改安置房。庫區、湖區、灘區易地搬遷人員優先就近安置到縣城、周邊已建成住房。四是以品牌質量建設為抓手擴大有效供給。(1)實施質量強省戰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設計、品牌創建、行銷網路拓展能力,擴大“魯貨”和“山東品牌”影響力,培養一大批山東品牌產品、品牌企業。(2)瞄準國際標準和細分市場需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從提高產品功效性能、適用性、可靠性和外觀設計水平入手,加快產品和服務升級。(3)鼓勵商品生產企業進行設計、服務和經營模式創新,針對不同年齡、職業、收入水平等消費群體,加大個性化、定製化、精品化產品供給。五是以金融創新為抓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1)鼓勵各設區市政府出資、社會資本參與,設立過橋資金池,對銀行審核符合續貸條件的企業,由資金池提供轉貸周轉資金。(2)推廣智慧財產權質押、成套設備租賃等金融創新,擴大有效抵押物範圍。設立省級融資擔保機構股權投資基金,做大做強融資性擔保行業,逐步置換企業互保聯保貸款。(3)搞好不良貸款真實性核查,加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進度。健全政銀企應急處置風險合作機制,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4)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置換債券,對政府債務實行限額控制,最佳化債務結構。
(二)突出全面創新創業,推動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積極性,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形成支撐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一是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圍繞核心技術、工業技術改造、製造業智慧型化、“網際網路+”等關鍵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技術創新工程,進行集中攻關,實現產業化創新和突破,再建成一批高水平專業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台。加快創建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支持青島藍色矽谷創建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示範區。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實施我省“企業創新百強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規模化生產的全過程創新鏈和融資模式。加大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技術交易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實力度。以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下放為重點,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是強化新興產業培育。加快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鼓勵發展電子商務,深化與阿里巴巴集團全面戰略合作,推廣農產品拍賣交易模式和網上直銷。用好省級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完善首台(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保險補償政策,鼓勵新產品示範套用。四是強化創業環境營造。評估認定30家省級創業示範園區和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創業型街道(鄉鎮)和創業型社區,支持各市和高校院所建設形成一批創客空間。實施創業輔導培訓計畫,加快構建創業大學培訓體系。擴大創業擔保貸款規模,完善基層創業支撐服務。五是強化人才隊伍支撐。加快建立以創新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辦職業教育,完善提升泰山學者工程和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大力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建立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綠色通道”。完善股權期權稅收優惠政策和分紅獎勵辦法,提高科研人員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比例。
(三)突出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質量效益提升。實施更加精準的產業政策,持續推進“敲開核桃、一業一策”,最佳化增量、激活存量,推動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一是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1)研究制定發展精緻農業的指導意見,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擴建,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範區。(2)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渤海糧倉”和良種工程,開展節水節肥節藥節力工程示範,推進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積極爭取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3)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規範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4)推動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研究制定宅基地有償退出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辦法。紮實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二是促進工業最佳化升級。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健全“扶優、引導、倒逼”相結合的工業最佳化升級機制。(1)扶優一批優勢產業骨幹企業做大做強,開展好工業“1+22”轉型升級行動計畫、增強制造業競爭力三年行動計畫和智慧型製造示範試點,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3D列印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的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2)引導傳統產業“裂變”進入新興產業,實施國家低碳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智慧型製造裝備、環保物聯網重大示範工程,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挖掘和提升現有產能轉型升級的潛力。(3)倒逼落後產能加快轉型,用好環境、能源、資源、土地、價格等約束機制,加大低效落後產能淘汰力度,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三是促進服務業擴量提質。(1)強化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融資租賃、檢驗檢測、節能環保服務等產業,培育移動互聯、軟體開發、動漫創意、數字影像等高附加值行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2)鼓勵發展信息服務、教育培訓、醫療健康、家政服務、社會養老等服務業,高水平編制山東省全域旅遊發展規劃。(3)支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範區建設,積極爭取新一輪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示範,啟動第二批省級服務業改革試點工作。(4)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將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交通運輸、倉儲配送、投資服務、信息諮詢、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等非核心業務分離出來,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集約化發展。
(四)突出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平穩運行。發揮消費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形成對經濟發展穩定而持久的拉動力。一是著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1)落實國家城鄉居民增收行動計畫,建立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2)出台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規劃及配套檔案,暢通汽車融資租賃渠道,促進汽車更新換代。(3)拓展“老幼”兩端消費,推動養老健康等服務市場多層次、多樣式發展,擴大嬰幼兒和孕婦消費市場份額。培育壯大旅遊消費,推動鄉村旅遊設施建設,強化旅遊市場監管。(4)加強免稅店、直銷中心等載體建設,著力打造國內重要的區域消費服務中心。(5)積極擴大信息消費和網路消費,加快“好品山東”平台建設,大力推進“快遞下鄉”,增加末端配送站點數量。推動農村寬頻設施全覆蓋。二是著力抓項目促投資。把擴投資作為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持之以恆地擴大投資規模、最佳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1)充實完善國家重大工程包項目,抓好全國工商聯知名民企洽談會簽約項目落地,確定130個省重點項目。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和政府債券限額,擴大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發行規模,增強民間投資和企業的投資能力。運營好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鐵路發展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發展基金等,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推介項目。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需求,切實協調加快重大項目征地拆遷進度。(2)依託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台,完善聯審聯批機制,簡化手續、最佳化程式、同步辦理、限時辦結。(3)加強重大項目建設督導考核,對進展緩慢的項目,採取通報、約談、問責等方式促開工、促進度;對政府資金支持的項目,完不成投資的要調整,資金沉澱花不完的要收回。三是著力抓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能源方面:(1)內蒙古錫盟至濟南“外電入魯”通道建成送電,陝西榆橫至濰坊、內蒙古上海廟至臨沂通道加緊建設;華電十里泉、華能萊蕪等大型高效煤電項目建成投產。(2)穩妥推進海陽核電一期、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建設,加快沂蒙、文登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力爭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00萬千瓦以上,占電力裝機的比例達到12.1%,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3)加快油氣設施建設,加強同三大油氣公司戰略合作,全年爭取天然氣供應量超過100億立方米。交通方面:(1)加快“兩網兩通”建設,全面啟動濟南至聊城、萊蕪、濱州、東營高速鐵路項目前期工作,魯南、濰萊高速鐵路開工建設,有序推動濟青高速鐵路等9個續建項目建設,龍煙鐵路等項目建成通車。加快濟青高速公路擴容等17個續建項目建設,濟南至東營等5個項目建成通車。(2)大力推進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重點打通穿城路、斷頭路、瓶頸路段,消除農村公路安全隱患。(3)加快推進濰坊、濟寧機場前期工作,青島新機場、臨沂機場改擴建工程、菏澤機場全面開工。(4)建成日照港嵐山港區30萬噸級礦石碼頭、董家口港區港投萬邦礦石碼頭等項目。(5)抓好濟南軌道交通R1線和青島捷運1號線、4號線建設,青島捷運3號線正式運營。水利方面:出台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加快構建省級“T”字型現代骨幹水網。全面完成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推進引黃濟青改擴建工程建設。抓好20個續建雨洪資源利用工程項目,新開工10個以上工程項目,再新增供水能力6億立方米以上。推進重點河道治理、大中型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提升等工程建設。
(五)突出重點領域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增強重大改革舉措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水平,持續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一是加快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1)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解決好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積極爭取國家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試點。(2)完成省市縣網上政務服務平台三級互聯。整合建立統一的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台。(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鞏固和擴大“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成果。(4)開展好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完成市縣兩級公車改革任務,適時啟動國有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二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1)制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最佳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全面推行職業經理人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2)基本完成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任務。研究實施一攬子解決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其他歷史遺留問題的方案。(3)持續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首批在58戶國有企業開展試點。推動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規模以上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三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1)統籌使用各類財政資金,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提高到15%。(2)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逐步提高省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所占比重。(3)適時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試點。四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1)推動設立更多中小金融機構、地方金融組織和民營銀行,深入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積極穩妥發展第三方支付、網路借貸、股權眾籌等新興業態。(2)建立股權、農村產權、碳排放權和節能量、金融資產、智慧財產權等新型資本要素交易平台體系,穩步發展介於現貨與期貨之間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3)積極推進濟南區域金融中心和青島財富管理中心建設。五是加快價格改革。修訂山東省服務價格管理目錄和政府定價聽證目錄。推進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搞好綜合水價改革試點。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和標桿電價體系,探索推進輸配電價改革。健全價格監測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體系,加快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六是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成省級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一期工程),建立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個人三個基本公共信用基礎資料庫,推進信用信息數據在國家、省市等層面徵集共享。啟動設區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設,形成與省級系統互補聯通開放的大數據套用平台。七是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加快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紮實做好中國小去行政化。健全上下銜接貫通的職業教育人才成長路徑,完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八是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城市公立醫院全部啟動綜合改革,鼓勵引入社會資本辦醫模式,推行分級診療試點,改革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規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工作。
(六)突出統籌互動融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區域協同、陸海統籌、軍民融合,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一是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建設好青島西海岸新區,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四區三園”功能升級。大力培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未利用地開發體制機制創新。支持濟南打造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和總部經濟聚集高地,積極推進濟萊協作區科技創新產業園和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組織實施西部經濟隆起帶和省扶貧開發重點區域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支持項目計畫。實施《沂蒙革命老區規劃》,支持德州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落實《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依託濟南等中心城市,以黃河中下游地區一體發展為重點,規劃建設黃河生態經濟帶。二是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著力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培育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建立綜合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台,重點在海洋監測、深水技術、資源開發等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最佳化海洋開發布局,推進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爭創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三是加強軍民融合建設。將軍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納入城市總體建設大局,推進軍地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引導軍工企業和技術轉民用步伐,實現雙向互動、協同共贏。積極創建國家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省,爭取青島古鎮口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獲批建設。四是做好對口支援各項工作。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三峽庫區和扶貧協作重慶、對口幫扶貴州等工作,加快產業扶持項目建設,推動形成山東援建工作的新亮點。
(七)突出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工作,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發展新格局。一是提升規劃引領能力。編制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規劃和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開展好省級空間規劃試點、城鎮化試點和示範鎮提升行動,加快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二是提升人口市民化進程。(1)細化差別化落戶政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縣城為重點推動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制定城中村改造規劃,成建制的推動城中村和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動農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為200萬進城農民工和140萬城中村、城邊村原有居民辦理城鎮戶口,落實同等公共服務。實施“人、地、錢”三掛鈎改革,建立“錢隨人走、地隨人走”的資源分配機制。(2)推進城鄉最佳化布局,加快符合條件的縣(市)改區、撤縣設市,穩妥實施撤鄉設鎮、鄉鎮合併、鎮改街道和村改居。按城鎮規劃建設管理非農產業和就業占主導地位的農村地區,完善城鎮化統計工作。(3)在尊重絕大多數民眾意願、嚴肅法定程式前提下,依法對國有土地上房屋組織開展徵收和補償工作。(4)實施農村溫暖工程,加快推進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等治理,完成5萬戶左右農村危房改造。啟動配電網建設改造五年行動計畫,改造升級260個城鎮老舊小區供電設施和2萬個行政村農村電網。三是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1)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擴大城市公共綠地面積,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綠色設施、綠色建築。加快城市能源系統節能低碳改造,做好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作,提高城市循環利用水平。(2)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統籌開發利用,推進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試點,提高城市智慧型化水平。加大軌道交通、停車設施、電網改造等建設力度,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對全省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整治,重點改造管線、道路、安防、給排水、供暖供氣等設施,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3)大力推動建造方式創新,以推廣裝配式建築為重點,通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慧型化套用,促進建築產業轉型升級。要充分利用鋼材價格低、供應足的時機,積極推廣鋼結構建築,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引導建築企業利用鋼結構建設各類建築,以提高建築效率,增強建築物抗震性能。(4)以房屋建築、市政工程和城市燃氣等為重點,組織開展工程質量危大工程專項整治。(5)指導各市抓緊著手研究制定解決城市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垃圾圍城等“城市病”的方案措施。
(八)突出綠色低碳循環,推動生態山東建設。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守住生態紅線,大力推進綠色發展。一是持續推進環境治理。(1)嚴格執行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第二階段限值,對不能達標的企業依法實施限產或停產治理。以建築施工、渣土運輸、裸土綠化等為重點,深入開展全省城區建設揚塵治理集中行動。加大散燒煤治理力度。加強成品油監管,推進油品升級。完善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推動其他區域和城市加快聯防聯控。(2)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實施方案,加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加快超採區地下水生態修復。推進城市(含縣城)建成區污水直排口治理工作。探索開展排污許可證試點。(3)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4)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二是持續推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1)實施能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落實好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和煤炭減量替代工作方案,編制實施碳排放權交易推進工作方案。(2)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產業,努力推動“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提高秸稈、農膜等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推廣燃煤火電機組和鍋爐超低排放技術。三是持續推進生態保護。組織編制山東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加強南水北調水質保障和安全防控,推進沿河、沿湖岸線生態林帶建設和主要飲用水水源地、小清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開展南四湖、馬踏湖國家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加快城市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力度,支持濟南東部老工業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加快濟南、青島、淄博、臨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爭取濟寧列入國家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範圍。
(九)突出最佳化開放格局,推動開放水平持續提升。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內外聯動,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一是搶抓“一帶一路”新機遇。(1)落實好我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實施方案,按照“一線串聯、六廊展開,雙核帶動、多點支撐”的空間布局,確定一批優先推進項目給予集中扶持。(2)研究設立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引導基金,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沿線機場、港口、道路、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省州合作機制等多雙邊機製作用,加強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3)統籌規劃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扶持“魯新歐”鐵路貨運發展。(4)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建設東亞海洋合作平台。(5)加快建設中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在貿易、投資、服務、產業合作等領域積極探索、先行先試。推進中韓鐵路輪渡等重大項目實施。加快中德經濟技術協作中心建設。二是提高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新水平。(1)推動落實我省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簽訂的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委省協同合作框架協定,積極推進鋼鐵、水泥、電解鋁、工程機械、化工、汽車、輕工、紡織等行業,到境外建設生產、物流、銷售網路,帶動大型成套裝備、產業標準以及上下游服務等輸出。(2)支持企業到已開發國家建設研發中心,併購國外優勢資產、先進產能和先進技術。加快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到境外建設資源開發和加工生產基地。(3)創新對外投資合作財政支持方式,加大出口信用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提高出口信用保險保費補貼比例。三是集成外貿競爭新優勢。(1)推動產品、技術、服務的全產業鏈出口,增加高鐵機車、石油裝備等大型機電設備出口,大力培育國際自主品牌建設,積極發展服務貿易。(2)擴大我省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範圍,加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進口,確保已獲得原油進口使用資質的地煉企業全部實現進口業績。(3)大力推進貿易便利化,正式運行山東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完善貿易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對有訂單的融資需求建立審批綠色通道。(4)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支持企業通過建立海外物流樞紐、“海外倉”等方式,構建覆蓋全球的物流、倉儲、運營網路體系。四是完善招商引資新機制。(1)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有機結合,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金融保險、高端製造、科技信息、技術改造、現代物流等行業。(2)加強與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的戰略合作和產業對接。鼓勵以綠地投資、增資擴股、跨國併購、股權融資、債權融資、風險投資等方式利用外資。(3)全力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建工作,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調整最佳化。
(十)突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社會建設全面加強。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一是穩定擴大就業。精心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創業引領計畫,制定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的具體政策。落實好援企穩崗政策,使用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積極支持產能過剩行業失業人員再就業。政府購買部分公益性崗位,提供好就業援助服務。二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的“2+1”文體工程。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全面改薄”、城鎮中國小“大班額”消除、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等重點工程,新建、改擴建2000所幼稚園。免除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實現教育資助全覆蓋。三是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大力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適度合理提高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水平。開展好非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和中國小教師養老保險與公辦教師同等待遇試點。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加快建立職工大病保險制度,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四是提高健康養老服務水平。推進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提高基層、中醫藥、急診急救、婦幼等薄弱領域的服務能力。加快專業化的老年養護機構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新增養老床位6萬張。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繼續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實施校園足球行動規劃和青少年精英足球培養方案。五是促進文化產業事業繁榮發展。加快文化藝術金融試驗區建設,擴大文化產業發展“金種子計畫”試點,省直轉制文化單位全面改制到位。以基層為重點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數字農家書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六是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加大依法治理力度,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和屬地管理責任;切實加強油氣管道、非煤礦山、危化品等重點領域的源頭預防治理。七是抓好食安山東建設。開展“守護舌尖安全”整治行動和藥品、中藥材專項治理,加大對嚴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突出問題和農村食品安全的治理力度。八是推進法治山東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完善“五位一體”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九是打好脫貧攻堅戰。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要求,落實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關於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魯發〔2015〕22號),儘快開通全省扶貧開發綜合平台,啟動運營特色產業、小額貸款擔保、公益事業等扶貧基金。全面完成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首批試點任務,積極爭取國家同意我省實施第二批試點工程。編制實施“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和實施方案,研究提出相關具體扶持政策,落實好各渠道搬遷資金,儘快啟動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健全脫貧攻堅領導機制,實行最嚴格的考核督查問責,確保年內脫貧人口不少於120萬人。十是做好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群體保障工作。加強對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的聯合懲戒。完善最低生活標準、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等兜底性制度,實施好臨時救助制度,安排保障好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困難民眾生產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