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鰭鯉

尖鰭鯉

尖鰭鯉(Cyprinusacutidorsauli5 wang),俗名海鯉,是鯉科魚類中長期生活在我國南海少數河口鹹淡水水域中的特有種類,分布於海南島各水系及廣西欽江的下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鰭鯉
  • 別稱:海鯉
  • :動物界
  • 鯉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類,養殖方法,早期發育,營養價值,

形態特徵

海鯉體側扁面高,呈菱形,像高背銀鯽(故原產地義稱海鯽)。體肯部青灰,腹部銀白色。大部分鰭條呈青灰色。與鯉魚的體色和體形有較為顯著的區別。(海鯉)體極高,背部顯著隆起,而後急劇下斜。頭短。口端位。須2對,吻須甚短。背、臀鰭具帶鋸齒的強刺。背鰭外緣明顯內凹,起點位置後於腹鰭基部;胸鰭末端不達腹鰭。尾柄長高相等。2~3月產卵,粘附於水草上孵化。常見體重0.5kg。肉肥嫩,味佳,為民眾喜愛的上等魚。

生活習性

1、生存水溫2-35℃,適宜水溫為15-28℃。在一般淡水池塘、海水養殖池和低壩高網池中能安全越冬。適鹽能力很強。在0-20%鹽度的水域均能正常生長。屬河口性鹹淡水中型魚類。但胚胎髮育及10厘米以下的個體只能在0-7.5‰鹽度範圍內正常生活。常見個體0.5-1.5公斤。最大體重能達8.5-9.0公斤。據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珠海等地養殖結果表明,尖鰭鯉在各種水體均能正常生長,以鹹淡水域效果最佳。
2、食性較雜。在自然條件下,以攝食水生無脊椎底棲生物(如腹足類、瓣鯉類及多毛類)為主。兼食自游生物和其它動、植物性餌料(如小魚、小蝦、水草、藻類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能攝食菜餅、豆餅、麩皮、四號粉、人工配合飼料等各種人工餌料,以含35%以上的粗蛋白飼料生長最快。在性成熟前,水溫達10℃以上開始攝食,22-28℃ 攝食量最大,生長最快。
3、在正常養殖條件下.混養塘內當年魚苗到年底能長到0.5公斤以上。第二年能長到1.2公斤左右;而專養塘密度較高,生長速度略慢。南方地區當年能長至0. 5公斤/尾重,第二、三年每尾分別能長到1.5公斤和2.5公斤重。
4、尖鰭鯉的繁殖期較長,每年2-7 月,在自然條件下,雌魚2齡雄魚1+齡初性成熟.適宜生殖年齡為2+至5十。每年江河汛期,在河口成淡水域越冬的海鯉親魚就集群溯河至淡水區水草叢土的地方產卵繁殖。

分類

中下層魚類。棲息於江河口,主食底棲生物。

養殖方法

魚養殖差不多。能與青魚草魚鯿魚、鯉魚、隸鯽、叉尾蛔、加州鱸魚等混養。不宜與鬍子鯰、花白鰱、羅非魚等混養。可主養也可配養。在鹹淡水池塘中可以與鱸魚、鯔魚、梭魚、青蟹等混養。
尖鰭鯉的抗病力較強.常規消毒、清塘過後一般小發生細菌性疾病,但要預防貓頭蚤、小瓜蟲等寄生性魚病,可用常規魚塘殺蟲劑防治。

早期發育

1)受精卵具粘性,外徑1.241~1.254mm,吸水後為1.392~1.593mm;2)胚胎髮育分24個時期,水溫20℃時,歷時98.8h。在此過程中,卵裂形成桑椹形多細胞,原腸期主要出現胚環;3)仔魚發育分卵黃囊期仔魚和晚期仔魚2個階段,共13個時期,水溫24~28℃時,歷時15d。初孵仔魚體長(4.77±0.39)mm,肌節8+12+12對,胸鰭形成,具有血液循環,活動能力較弱;4)尖鰭鯉與野鯉早期發育過程相似,但胚胎髮育卵裂時間、發育順序、背鰭起點、肌節數目和稚魚體長與體高比等方面明顯不同

營養價值

水分含量為79.29(±1.54)%,粗蛋白含量為16.77(±0.31)%,粗脂肪含量為2.48(±0.11)%,粗灰分含量為1.54(±0.11)%。使用GC-MS(氣相色譜-質譜聯合)技術,對尖鰭鯉的肌肉脂肪酸成分進行分析,研究各組分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比重。結果表明,尖鰭鯉肌肉中共分離和鑑定出18種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SAF)8種,分別是2-己基-環丙烷辛酸、月桂酸、12-甲基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櫚酸、珠光脂酸和硬脂酸;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4種,占總脂肪酸的40.4%,分別是9-十六烯酸、9-十八烯酸、11-十八烯酸和11-二十碳烯酸;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6種,分別為9,12-十八碳二烯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α-亞麻酸、11,14,17-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DHA,占總脂肪酸比重的1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