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陶瓶

尖底陶瓶

尖底陶瓶,古代陶製水器。形式較多,一般是小口、細頸、長圓桶形腹,尖錐狀底。質地多是細砂紅陶或泥質紅陶。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常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尖底陶瓶
  • 性質:古代陶製水器
  • 質地:細砂紅陶或泥質紅陶
  • 概括:流行於我國仰韶文化中的一種陶器
歷史價值,代表器物,

歷史價值

尖底瓶,指的是流行於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的一種陶器。這種陶器一般為小口細頸、斜肩鼓腹、瘦長體尖底、腹部有對稱雙耳,可略稱為小口尖底瓶。它的產生年代大約在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中還能見到,所以它存續的時間至少有1500年。其分布範圍西至甘、青地區,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游,北達內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地區,見於仰韶文化各類型及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響的一些考古學文化。據現有資料和研究,尖底瓶最早見於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隨後很快為以陝、晉、豫交界地區為核心分布區的廟底溝類型接受和改造,而且也主要流行於仰韶文化的這兩個主要類型中。

代表器物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紅陶質,手工製作.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及馬家窯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為雙唇,小口,器身瘦長,肩腹部無系。馬家窯文化的尖低瓶為侈口,直頸,折肩,腹有雙系以細泥橙黃陶製成,器表塗淺紅色陶衣,以黑彩繪旋紋,紋飾充滿動感,製作精細。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高54厘米, 口徑6.5厘米, 1972年陝西臨潼縣姜塞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瓶為細砂紅陶,是當時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繫繩。當瓶空時,重心靠上;汲水時,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內,使重心下移,瓶自動豎起,使用方便。這是仰韶文化遺存中特有的產品,距今約6000年,設計美觀,實用性很強,體現了當時仰韶人的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