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良姜

及高良姜,也叫比目連理花;風姜;膏涼姜;伙哈;雷州高涼姜;良姜;蠻姜(植物通可查)。小良姜主治:霍亂吐瀉。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兩,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良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小良姜
  • 釋名:蠻姜
  • 子名:紅豆蔻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氣味,主治,

形態特徵

株高40-110厘米,根莖延長,圓柱形。葉片線形,長20-30厘米,寬1.2-2.5厘米,頂端尾尖,基部漸狹,兩面均無毛,無柄;葉舌薄膜質,披針形,長2-3厘米,有時可達5厘米,不2裂。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0厘米,花序軸被絨毛;小苞片極小,長不逾1毫米,小花梗長1-2毫米;花萼管長8-10毫米,頂端3齒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較萼管稍短,裂片長圓形,長約1.5厘米,後方的一枚兜狀;唇瓣卵形,長約2厘米,白色而有紅色條紋,花絲長約1厘米,花葯長6毫米;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熟時紅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生長環境

野生於荒坡灌叢或疏林中,或栽培。

分布範圍

分布在廣東、廣西,模式標本采自廣東海南。

主要價值

根莖供藥用,功能溫中散寒、止痛消食。
根莖含揮髮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為蒎烯、按油精 (Cineole) 、桂皮酸甲醋、高良姜醇 (Galangol)。據文獻報導含有14種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已證實的有下列7種:(1)槲皮素(Quercetin, C15H1007)、(2)山奈醇(Kaempferol, C15H1008)、(3)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 ether)、(4)異鼠李素(isorhamnetin)、(5) 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 C16H1208)、(6)高良姜素(Galangin, C15H1005)、(7)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此外,尚含澱粉、鞣質及脂肪。

氣味

(根)辛、大溫、無毒。

主治

2、腳氣欲吐(患腳氣病的人,容易發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點豉粥。有發吐感覺時,立即服藥)。用高良姜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間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兩代替,清水煎服。療效較差,然亦有效。
3、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兩,切片,分成四份:一兩以陳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以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以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以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另取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後,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為末,以浸吳茱萸的酒調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薑湯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錢,五靈脂六錢,共研為末。每服三錢,醋湯調下。
4、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用高良姜、乾薑等分,炮過,研細,加麵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飯後服,桔皮湯送下。妊婦忌服。
5、脾虛寒瘧(寒多熱少,不思飲食)。用高良姜(麻油炒)、乾薑(炮)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病前,熱酒調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藥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乾薑,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四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送下。
6、雙目突然紅痛。用小管吹高良薑末入鼻。使打噴嚏,紅痛即消。
7、風牙痛腫。用高良姜二寸、全蠍(焙)一枚,共研為末,擦痛處,吐出涎水,以鹽湯漱口。
附方:紅豆蔻,是高良姜的種子,辛、溫、無毒辣。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