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豬

小耳豬

小耳豬,俗稱版納小耳豬、僾尼豬、細骨豬、小香豬等。是我國優良的地方品種之一,為雲南省特有,主產於西雙版納等地區;是本地少數民族(僾尼基諾哈尼等民族)由本土野豬馴化而來的純原生本地品種,從東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滇南小耳豬先後列入《中國家畜家禽品種志》(1986年)和《雲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1987年),1993年農業部第29號公告中將滇南小耳豬(版納微型豬)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品種,2000年和2006年又分別被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

近年來,紅河縣垤瑪鄉南部山區以綜合開發為契機,充分利用垤瑪地理環境優勢,著力發展滇南小耳豬養殖,逐步使養滇南小耳豬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耳豬
  • 別稱:版納小耳豬、僾尼豬、細骨豬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豬形亞目
  • 豬科
產地和分布,外貌特徵,養殖管理,飼養特點,肉質特點,民間版本二,體質外貌,生產性能,當地釋義,

產地和分布

小耳豬主要產於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西雙版納思茅瀾滄臨滄等地區均有分布,在西雙版納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勐往鄉小街鄉、景哈鄉、大勐龍鄉,勐海縣巴達鄉西定鄉、勐往鄉、布朗山鄉、勐松鄉,勐臘縣象明鄉、曼臘鄉、易武鄉瑤區鄉、尚勇鄉的部分村寨,是西雙版納州的當家品種。

外貌特徵

從外型上看,小耳朵豬毛是純黑色的.頭部較小,嘴巴稍長,四肢短直立,蹄子小而堅實,整個體型偏小,所以又叫版納微型豬 。小耳豬體軀短小,耳豎立或向外橫伸,背腰寬廣, 全身豐滿,皮薄,毛稀,被毛以純黑為主,其次為“六白”和黑白花,還有少量棕色的。按體型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豬:面平直,額寬,耳稍大,多向兩側平伸或直立。頸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較粗壯。毛色以全黑為主。間在額心,尾尖或四肢膝部以下有白毛;小型豬:體型短小,有“冬瓜身,騾子屁股,麂子蹄”之稱。頭小,額平無皺紋。耳小直立而靈活,耳寬大於耳長,嘴筒稍長。頸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豐圓,大腿肌肉豐滿。四肢短細、直立,蹄小堅實;中型豬體型外貌介於大、小型豬之間。 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較薄,肉質好的特點。但性情較野,生長速度較慢,飼料利用率較低 。

養殖管理

目前農村很多地區已經把小耳豬養殖列入了重點開發的項目,因此,我們要把握機會,趁勢而上。並“從傳統的養殖方式改變為科學的養殖小耳豬”,提高產仔率、增加飼養量、縮短育肥期、適時出欄、增加經濟效益。飼養以“放牧散養”為主,多採用“先吊架子”,後集中催肥的飼養方式。耐粗飼,飼料以自產玉米、米糠、橡膠子、牧草、芭蕉桿為主。利用優質牧草養殖小耳豬,不但可以降低飼料成本,而且可以提高豬肉的瘦肉率,可大大提高小耳豬養殖的經濟效益。適合小耳豬養殖的主要優質牧草有:hn-mc籽粒莧、hn-mc俄羅斯飼料菜、hn-mc苦蕒菜、hn-mc冬牧70黑麥草、hn-mc菊苣、hn-mc苜蓿等。飼養時間一般為10-12個月,對於小耳豬養殖的日常飼養管理:每天清除糞污、定時定量、保持清潔飲水、注意觀察豬群食慾和健康狀況、發現豬病及時診治(要養成豬病找獸醫或獸藥門診的習慣)、定期搞好環境衛生、滅蚊滅蠅、消毒和驅蟲。
小耳豬小耳豬

飼養特點

飼養以“放牧散養”為主,多採用“先吊架子”,後集中催肥的飼養方式。耐粗飼,飼料以自產玉米、米糠、橡膠子、牧草、芭蕉桿為主。飼養時間一般為10-12個月,出欄體重40-60公斤/頭;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著名小型豬種,是肉脂兼用型的地方品種
小耳豬小耳豬

肉質特點

小耳豬具有皮薄骨細,肉質鮮嫩,口感香糯等特點。瘦肉肌纖維細膩、鮮嫩,色澤潤紅、油亮,縮水率3-5%;肥肉厚實、白淨;鮮肉吃起來鮮、嫩、香、糯,地道的豬肉香味。據雲南農業大學連林生教授研究測定,該豬種在傳統飼養條件下日增重200克,瘦肉率35.2±2.96%,肌間脂肪 8.35±3.91%,非飽和脂肪酸含量53.22%,其中ω—3脂肪酸含量4.50±0.49%,皮厚0.2±0.01厘米,皮和骨率分別6.11±0.09%、6.03±0.16%。滇南小耳豬不飽和脂肪酸是普通豬肉的3倍,膽固醇低(46毫克/100克),富含ω—3脂肪酸,具有調節人體血脂的功效,肉質細嫩,味鮮而香,肥而不膩,深受消費者青睞。
雲南小耳豬雲南小耳豬

民間版本二

體質外貌

滇南小耳豬體軀短小, 耳豎立或向外橫伸,背腰寬廣,全身豐滿,皮薄,毛稀,被毛以純黑為主,其次為“六白”和黑白花,還有少量棕色毛,乳頭多為5對。
按體型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豬體型較大,面平直,額寬,耳稍大,多向兩側平伸或直立,頸部短、厚,背腰平直 ,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較粗壯,毛色以全黑為主,間在額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豬民眾稱“細骨豬”、“冬瓜豬”或“油葫蘆豬”,體型短小,有“冬瓜身,騾子屁股,麂子蹄”之稱,頭小,額平無皺紋,耳小直立而靈活,耳寬大於耳長,嘴筒稍長。頸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豐圓,大腿肌肉豐滿,四肢短細、直立,蹄小堅實。中型豬體型外貌介於大、小型豬之間。

生產性能

滇南小耳豬性成熟較早,公豬3月齡,母豬4月齡可配種,小公豬多於配種後閹割肥育。初產母豬平均產仔7.7頭,60日齡斷乳仔豬6頭左右, 經產母豬平均產仔10頭左右,60日齡斷乳仔豬7.5頭左右。成年大型公豬體重64.2千克,母豬體重76千克;成年小型公豬體重為39.6千克,母豬體重54.3千克。
在一般飼養情況下,300日齡左右達到70千克屠宰體重,育肥期平均日增重360克,飼料轉化率1:4.22,屠宰率74%,瘦肉率為31%左右。
山區以放牧為主,多採用“吊架子”方式飼養,飼養期1~2年。
長白豬大白豬與滇南小耳豬二元或三元雜交,對生長發育性狀有一定的改進。

當地釋義

小耳豬又叫油葫蘆。是雲南當地一種小耳朵的優質生豬品種。
小耳豬肉15元一斤,脂肪含量高,達50%,人們吃小耳豬,主要是吃“火燒豬”。 而一般吃小耳豬都是在20公斤左右。
小耳豬在以前放養的條件下的肉質較好,但養殖期太長。小耳豬需要6個月出欄。每頭只能賺大概200元。 所以現在一般都不願意養小耳豬。
好訊息是,雲南省政府已經在保護小耳豬品種,並扶持小耳豬養殖企業。
專家的建議是,改變單家獨戶的飼養模式,調整養殖方法,重視品牌作用。
小耳豬是我國雲南優良的地方品種之一,因其耳朵比一般豬的耳朵小很多,所以得名小耳豬。主要產於雲南德宏,思茅等地。從外形上看,它是“冬瓜身、騾 子屁股、麂子蹄”所以有些地方也稱之為“冬瓜豬”。 小耳豬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體型較小,成年公豬體重40公斤左右,母豬體重55公斤左右。別看它體型小,卻剛好用來做火燒豬。火燒豬是德宏傣族民眾喜 歡的一道美食。
小耳豬現在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消費者要想購買的話,要到養殖戶家裡去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