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參(中藥)

小紅參(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紅參,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雲南茜草Galium elegans Wall. ex Roxb.的根。分布於雲南。具有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調養氣血之功效。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產後關節痛,肺癆咳血,頭暈失眠,貧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紅參
  • 別稱:滇紫參、小活血、小紅藥、小舒筋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茜草目
  • :茜草科
  • :拉拉藤屬
  • :雲南茜草
  • 分布區域:雲南
  • 採集時間:秋、冬季
  • 用量:內服:煎湯,10-3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微苦,性溫。

歸經

歸心、肝、肺經。

功效

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調養氣血。

主治

用於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產後關節痛,肺癆咳血,頭暈失眠,貧血。

相關配伍

1、治內上吐血,痰中帶血:小紅參6g,葉下花6g。研末,水沖服或水煎服,紅糖為引。
2、治經閉,月經不調,帶下,產後關節痛:小紅參90g。煮豬排骨(淡鹽)服食。
3、治肺結核:小紅參30g,小白及30g。研末,和蜜蜂90g蒸食,每日3次,2天服完。(1-3方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雲南茜草又名:滇茜草。多年生直立或攀緣草本,幼時常匍匐,高0.1-1米,有紫紅色的根;莖和分枝稍粗壯,有4角棱,有疏或密的硬毛或長柔毛,常在莖下部或稜角上較密。葉常厚,紙質或革質,4片輪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0.6-3厘米,寬0.3-2厘米,頂端稍鈍或短尖,基部鈍圓或短尖,邊緣常反卷,上面粗糙,下面常有淡黃色、圓形腺點,兩面均疏或密被短硬毛或長柔毛,3脈,稀5脈,近無柄或有短柄。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多花,常成圓錐花序式排列,常3歧分枝,分枝常疏散而柔弱;總花梗被疏毛,稀近無毛,長2-10厘米;花小,單性,稀兩性;花梗長0.5-2.5毫米;花冠白色或淡黃色,輻狀,直徑2-2.5毫米,花冠裂片卵狀三角形,長1.2毫米,寬1毫米;雄蕊4,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長0.5-0.8毫米;花柱長約0.7毫米,頂端2裂。果小,直徑1-2毫米,果爿單生或雙生,密被鉤狀長毛,稀無毛。花期4-8月,果期5-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雜草叢中,分布於雲南。

藥材鑑別

根莖短,節密。根細長圓柱形,微彎曲,少分枝,長7-20cm,直徑3-6mm,數條或10餘條叢生於小根莖上。表面紅棕色,有細縱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黃紅色或深紅色,易剝離,木部紅黃色。氣微味甘、微苦。以粗壯、色紅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升白細胞作用。
3、其他作用,祛痰作用。
4、毒性。

現代套用

用於神經衰弱,肺結核,風濕性關節炎等。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溫經通絡,調養氣血。主治月經不調,跌打損傷,貧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