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巴赫

《小溪巴赫》是2013 年發表於中學生優秀作文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肖復興

基本介紹

  • 書名:小溪巴赫
  • 作者肖復興
  • 出版時間:2013年
  • 文章類型:期刊論文
原文欣賞,作品賞析,寫作背景,作者簡介,

原文欣賞

我一直想寫一寫巴赫。許多次拿起筆,又放下了。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像我當然要三緘其口了。
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三百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我確實不知道該怎么來寫巴赫。但我又實在想寫巴赫
這一次,鼓勵自己說試一試吧!看看你能不能走進他?
鼓勵我寫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間看到一個資料,其實這資料早已經並不新鮮,只是我的外語太差,德語更是一竅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似乎這個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讀開巴赫的一切,我對他豁然開朗。
說來很慚愧,因為見識的淺陋和閉塞,我聽到的巴赫的第一支樂曲是《布蘭登堡協奏曲》,還只是其中的片斷。那時十多年前的事情,因為這裡面有經威廉漢姆改變而異常動聽的《G弦上的詠嘆調》。但這支著名的樂曲,當時布蘭登堡對它根本不屑一顧,沒讓他的樂隊演奏,而是將這支樂曲曲譜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譜中一起賣掉,一共才賣了36先令。可以說,如果沒有1802年德國音樂學家福爾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傳記,沒有1829年孟德爾頌重新挖掘並親自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恐怕巴赫的音樂到現在為止還只值36個先令。
但這樣說並不準確,如果沒有福爾克,孟德爾頌,還會有別人將巴赫音樂的真實價值挖掘出來,告訴世人的。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即使看來再弱小只是潺潺的溪流,是不僅埋沒不了的,而且不會因時間久遠而蒼老,相反卻能常青常綠。這確實是音樂獨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樣,出土文物只能觀看,追尋,鉤稽,對比,它卻能站立起來,用自己的聲音塑造起形象來,抖落歲月覆蓋在身上的一切僕僕風塵,讓人們刮目相看。時間只會為它增值,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時間和醇厚的味道融為一身,互成正比。
這就是小溪的意義吧?我們總愛說意義,有時意義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義代表著價值。
小溪,涓涓細流,就那樣流著,流著,流淌了三百年,還在流著,這條小溪的生命力該有多么旺盛。在我們沒有發現它的時候,其實它就是這樣永不停止地流著,只不過那時被樹蔭掩映,被雜草覆蓋,或在那高高的山頂,我們暫時看不見它罷了。
大河可能會有一時的澎湃,浪濤捲起千堆雪。但大河也會有一時的冰封,斷流,乃至乾涸.小溪不會,小溪永遠只是清清的,淺淺地流著,永遠不會因為季節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斷流,乾涸.我們看不見它,並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為我們眼睛的問題:近視,遠視,弱視,色盲,白內障,瞎子,或只是俯視浪濤洶湧的大河,或只是願意眺望飛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沒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罷了。而小溪就在我們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們的腳下。它穿過碎石,草叢,隱沒在叢林,山澗,行走在無人能達到連鳥都飛不到的地方。
在險峻的懸崖上,它照樣流淌;在偏僻的角落裡,它照樣流淌;在陽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樣流淌;在風霜雨雪的襲擊下,它照樣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會恣肆狂放,激情萬丈得讓人震撼,但它讓人感動是持久的,不會一曝十寒,不會繁枝容易紛紛落,不會無邊落木蕭蕭下,而總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細小卻清靜地往前流淌著。它擁有這巴洛克特有的穩定,勻稱,安詳,恬靜,聖潔,和曠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於體積而在於它滲透進永恆的心靈和歲月里,就像刻進樹木內心的年輪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讓你吞下去立刻就煙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燒;它只是你的眼淚,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珍珠項鍊般地掛在你的脖頸上,或悄悄地濕潤著你的心房。
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說巴赫偉大,稱巴赫為“音樂之父”,說在巴赫以後出現的偉大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個沒受過他的滋養。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薩科夫,雷格爾勛伯格蕭士塔高維奇……無數後代音樂家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專門創作出有關巴赫主題音樂,或用只有音樂語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樂樂理體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樂譜中對應的B是7,A是6,C是1,H是7,將這四個音符連綴起來就是巴赫名字的音樂專稱),音樂家們用這種他們心心相通的語彙,以他們鐘情的樂器的鳴奏,向巴赫呼喚,表示著對巴赫的敬意。
偉大不見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廟堂之器哉。偉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偉大也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這樣清澈的小溪水,當世事滄桑,春秋代序,高山夷為平地,江河頓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卻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靜靜在流。
這就夠了,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
巴赫的音樂,你的眼前永遠流淌著這樣靜謐安詳,清澈見底的小溪水。
在寧靜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樂(那些彌散曲和管風琴曲),是孔雀石一樣藍色夜空下的尖頂教堂正沐浴著皎潔的月光,教堂旁不遠的地方流淌著這樣的小溪水,九曲迴腸,常袖舒捲,蜿蜒地流著,流向夜的深處,溪水上面跳躍著教堂寂靜而瘦長的影子,跳躍著月光銀色的光點……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巴赫的音樂(那些康塔塔和聖母讚歌),是無邊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氣在氤氳地裊裊上升,一群雲一樣飄逸的牡羊,連線著遙遠的地平線。從朦朦膿膿的地平線那裡,流來了這樣一彎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卻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夢一樣輕輕的呼喚……

作品賞析

音樂是世界通行的語言,是溝通心靈的橋樑。如何欣賞領悟古典音樂?本文為我們提供了借鑑。
作者以“小溪”概括巴赫音樂的特色:永遠清清、淺淺地流著,有著勻稱、安詳、恬靜、聖潔和曠日持久的美。作者以詩意的語言描述巴赫音樂的意境:夜空如水,月光皎潔,小溪蜿蜒,銀光跳躍,陽光燦爛,草盛花香,小溪清澈,浮光躍金……小溪,象徵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也給我們啟示: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埋沒不了,不會蒼老,能常青常綠;小溪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靜靜在流,同樣可以偉大。
小溪是文中的中心意象,意象的特點是涓涓細流永不停止,巴赫生前默默無聞,死時也默默無聞,但他的音樂卻影響著後人。
文章最後三段把聽到的音樂比作可以看到的畫面,寫出了巴赫的音樂特點:柔美,空靈,有詩意,是輕靈詩化的語言。
bach 的 德語意思 就是“小溪”
貝多芬對巴赫(J.S.Bach)的評價,就此而來:“他不是小溪(bach),他是大海。”以說明巴赫的偉大。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价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寫作背景

《小溪巴赫》是肖復興《音樂筆記》中的一篇。這篇文章寫作者對大音樂家巴赫其人、其音樂作品的獨特感受,表現個人對他的敬仰,同時表達真正的藝術是不朽的。本文主要是歌頌巴赫不以奪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質,但作者是從他的音樂藝術的角度來寫的,而又用小溪進行比喻,行文中將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樂三者融合在一起來寫,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讀之韻味無窮。肖復興的作品文筆細膩,意味雋永,流淌著作者濃郁的感情,本文更是如此。這篇文章引領人們走進巴赫的精神。
巴赫(巴哈)(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以創作《布蘭登堡協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樂和器樂曲而著稱。他把前人發展起來的主要風格、形式和傳統概括地加以研究並匯集在一起,使之更加豐富多彩。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他的4個兒子均為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

作者簡介

肖復興(即蕭復興),當代著名作家,祖籍河北滄縣,1947年生於河南信陽,在北京長大,1966年高中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1968年到北大荒插隊;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居北京。現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當過大中國小教師,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已出版有小說、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80餘部。曾有長篇小說“青春三部曲”《早戀》、《一個女中學生的日記》、《青春迴旋曲》,報告文學《和當代中學生的對話》、《和當代中學生的通信》。已出版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近著有《肖復興自選集》3卷,《肖復興散文》藝術卷、情感卷等,其中《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