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

大同與小康

大同是以道德為基礎自覺形成的秩序社會,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禮儀為基礎強制形成的秩序社會,兩者都以“天下”觀念為旨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已知世界的統一”。

原文,出處,譯文,比較,

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出處

大同小康》——出自《禮記·禮運》。
禮記原本不是「經」,而是孔門後學解釋《儀禮》時所作的記,附於禮經儀禮各篇之末,闡述儀禮各篇之義理,今《儀禮》十七篇中尚有十一篇遺有此制;後篇幅日增、內涵益豐,乃獨立成書。簡單地說,是戰國至西漢初年儒家關於禮儀的散篇論著之彙編。
“大同”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在宥》。“大同”謂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 ,是指“養心”應當“忘物”而言的。而用“大同”來狀述“天下為公”這一理想社會的,則是在《禮記 禮運》.這種思想雖為孔子首創,但實際上是儒、道、墨、農各家社會學說的總結和發揚.。
小康”一詞最早源出《詩經 大雅 民勞》:“民亦勞止,訖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其意是說,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過上小康的生活。「小康」在《禮記 禮運》中得到較系統的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
大同與小康

譯文

以前孔子曾參加蜡祭(歲末大祭祀)行列,儀式結束後,在宮中高台上遊覽時,感慨地嘆息。孔子之嘆,大概是感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 孔子說:“大道在人間自然運行的上古時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賢君當政的年代,我沒有趕上,但也看到一些記載啊!”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肢體殘廢者都有供養他們的措施。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裡。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一切圖謀都不存在也不會產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社會,稱之為大同。” (公眾利益的自然社會)
”如今大道已經隱而不顯,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準則,使君臣端正,使父子純厚,使兄弟和睦,使夫妻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各種制度,來劃分耕地和戶籍,用禮義推崇勇敢聰明的人,用禮義獎勵幫自己建功立業的人。因此謀詐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人物,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沒有不謹慎地用禮義治國的。他們依禮制來表彰人們的正義,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指明人們的過錯所在,以仁心施行刑罰,提倡人際間互相謙讓,昭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禮義規範。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在位有權勢的人就會被罷免,老百姓認為這種人是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康社會。”(個人利益的康寧社會)

比較

分類
大同之治
小康之治
時間
五帝時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代之英(禹、湯、文武)
治道
以仁為治
以禮義為紀
政治制度
君位:天下為公(禪讓制
諸侯:選賢與能
外交:講信修睦
君位:天下為家(世襲制
諸侯:大人世及以為禮
外交:城郭溝池以為固
社會制度
1.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
所長。
3.矜、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
4.男有分,女有歸。
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2.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
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
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
己。
經濟制度
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
貨力為己,功為己
治安
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
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出發點
以公出發
以私為出發,以仁義為依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