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唐山小山)

小山(唐山小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山”是指河北省唐山市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唐山便宜街(今勝利路西段)一個較為凸起的龜背地段,是唐山市路南區的繁華商業區。與北京天橋,天津南市、勸業場,南京夫子廟齊名。是老唐山的代名詞,民國時期的俗語說:來唐山沒逛過小山,等於沒來過唐山。隨著1976年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地震和震後唐山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及市中心區的轉移,小山逐漸變得破敗不堪,逐漸淡出了新一代唐山人的視野,成為了老一代唐山人心中揮之不起、魂牽夢繞的獨特懷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山
  • 地理位置: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
  • 占地面積:0.94平方千米
  • 年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今
由來,初具規模,興起繁榮,歷史,曲藝文化,曲藝天堂,評劇之源,相關人物,相關繪畫作品,小山現狀,

由來

初具規模

“小山”在清朝光緒年間稱“小南山”,屬於大城山余脈向南延續的一個龜背狀小山丘。北低南高,南坡陡然下跌,形成一面高坎。高坎下面的低洼處,曾是殺人的刑場,百姓稱之為“斃人坑”。如果從地理的角度說,小山是燕山南部余脈的“收山”之處,再往南,一直到渤海岸邊,只剩一馬平川。小山與北邊的大城山、鳳凰山遙相呼應,三山一線,形成了老唐山城區的基本格局。
作為唐山最早和延續時間最長的繁華鬧市,小山的形成發展,與中國最早的標準軌距鐵路和最早的火車站有關。1882年,中國自己修建的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鐵路北端終點處,正是後來形成的唐山市中心繁華區。這裡,建了中國最早的一座運營火車站。據史料和後人回憶,這個火車站當初只有站房3間,站房西面有鐵瓦頂尖房3排,是鐵路職工宿舍。起初,這個車站只是個裝煤站,從這裡把煤裝在兩噸的斗車裡,用馬拉到胥各莊,再從那裡裝船運往天津。後來有了蒸汽機車牽引,鐵路向西延伸到天津,向東延伸到山海關,運輸量大大增加,不僅運煤,還辦理客運和貨運,這個車站已不適應需要。1896年,規模更大、設施更先進的新火車站落成,老車站廢棄不用,但老車站的地名卻留了下來。與老車站相關的還有老道口。當初修建唐胥鐵路時,留下三個方便行人穿越鐵路的人行道口,其中老道門道口就在老車站處。正是這個老車站和老道口,為小山的繁榮提供了最初的條件。
1888年唐胥鐵路向西修至天津,1894年向東延伸到山海關,1896年向西延伸至北京。由於鐵路的修建和延伸,這裡聚集了大量的閒散人員,也促進了唐山工商業的發展。由此在鐵道附近形成了兩條主要街道,即廣東街和糧食街(今建國路)。這兩條街的商業尤為繁榮,為了方便過往行人,鐵路線上開設了三道道門,即老道門,北道門和南道門。道門附近,小商小販支棚擺攤,剃頭修腳,賣茶修鞋,說書唱戲,打把勢賣藝,九腔十八調,棕繩撬扁擔,可謂比比皆是。於是此處的飯館旅店,商店戲院與日俱增。早期的商號有隆義棧、水德糧棧等糧商。從這時開始,小山作為一個新興的平民生活區和商業區出現了。

興起繁榮

隨著20世紀20~30年代唐山經濟的發展,許多富紳都到小山一帶開設商號。以便宜街為例,這條街不過三百餘米,各種商店卻有數百家,可謂林立雲集。小山還有三座大型飯店,分別為裕豐飯店,大陸飯店和北洋飯店。其中以白月亭與王紫緩於便宜街開設的裕豐飯店規模最大,開設時間較早,客房最多,設施齊備,菜餚高檔,衛生條件最好。
之後,裕豐飯店經理白月亭看中了小山這塊風水寶地,在其坡頂集資五萬銀元組成“大千房產股份有限公司”並興建起“大世界”聯營商場,取“大千世界”之意。其東部是天宮電影院,西部是糖果菸酒,百貨小食攤位,樓上是天娥大戲院。西部的樓上和樓下是小桃園飯莊。“大世界”東西兩部有天橋相連,以便溝通往來。它的建成,標誌著小山已成為唐山的文化娛樂和商業中心。
在“大世界”附近,各種商鋪場所眾多,大有星羅棋布,眾星拱月之勢。飯店有小桃園,鹿鳴軒,德和,瑞祥,天豐園狗不理包子等。浴池有馨園,浴香園,御泉池。較大的商店有榮華順百貨店,魁玉德百貨店,成記百貨商店,麻糖大王新新公司,會德祥熏雞店,南味糕點稻香村(南號)、一品香糕點店九美齋飯莊,聚興藥堂等。
從上世紀20年代至盧溝橋事變,唐山工商業迅速發展,經濟極其繁榮,素有“小天津”之稱。有如北京的天橋,天津的南市。當時人的說法是:沒來過小山,等於沒去過唐山。

歷史

老小山是個“雜八地”
所謂“雜八地”就是三教九流,士農工商,五行八作的匯合之所。老小山既有其繁華的一面,也有其黑暗的一面,這裡曾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是舊社會的縮影。這裡曾有一些行業名師,譬如理髮名師於明海,中醫世家孫壽三,江湖藝人楊傻子(楊慶海)等。這些人手藝非凡,超凡絕倫,均享有較好的名氣。但這裡也有白麵館(即海洛因,俗稱白面)和大煙館(即鴉片),菸鬼(又稱癮君子)們上癮後不可自拔,變得面黃肌瘦,終於傾家蕩產,不乏曝屍荒野,困厄陰溝者。
至於小山的妓院,則是其最齷齪不堪的角落和陰影。妓院分散於喬屯,老火車站附近,遍布於小山周邊的街頭巷陌。其名稱艷俗不堪,鴛鴦巷,得月巷等共數十家,堪比八大胡同。唐山解放後,人民政府取締妓院,將妓女救出火坑,脫離苦海,給予妥善安置,廢除了骯髒不堪的娼妓制度。
老小山的黑社會組織主要是青幫。他們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反清復明組織,之後變為極具組織性和幫派私人利益的青幫組織。青幫最早有36友,手眼通天,上至官府,下至地痞流氓,擁有一群打手,倚仗自己的淫威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但在其組織中也不乏作善事者。如當年小山一帶,常有人因饑寒交迫或疾病而死,有青幫人士籌款奔走為其逝者安葬屍骨,並成立“掩骨社”,專為其掩埋屍骨,可謂善惡並存。

曲藝文化

曲藝天堂

小山兒,曾經是唐山最輝煌的符號。許多唐山老人,都對小山兒有著最美好的回憶,或者是“大世界”的一場美國電影,或者是一出字正腔圓的評戲,或者是一屜蝦籽肉皮灌湯包……都讓經歷過的人們心生回味、懷念不已。
作為唐山的文化娛樂中心,從早期的拉洋片、耍猴、變戲法、打把式賣藝,到後來的說書、唱戲、演皮影,再到後來的電影院、大戲院,小山的文化娛樂事業遵循著中國早期都市文化發展的規律。最讓小山揚名的,是因為從這裡走出了我國第三大劇種的評劇。
愛聽戲的人,至今都還記得當年小山劇院的盛況。
著名的評劇名角小白玉霜、京劇名角吳素秋、四小名旦、張君秋先生都來過唐山獻藝。小白玉霜在唐山演出時盛況空前,她演出的《玉堂春》、《打狗勸夫》、《珍珠衫》、《秦香蓮》等劇目深受民眾喜愛,、張君生先生唱的是《蘇三起解》,他的扮相俊俏、嫵媚,身材高挑,上台的一聲叫板“苦……哇啊……”博得滿台的喝彩,百姓大呼過癮。
除了看戲外,留在許多老人心中的,是物美價廉的各色小吃和一天到晚不絕於耳的叫賣之聲。
看完大戲,逛完小山,累了、餓了,不用出小山就有各色小吃:小山的油炸糕皮薄、餡大,加上一碗大銅長嘴壺沖的茶湯吃下去,那感覺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愜意;想吃粗糧,那就去小山瓦房街東口的粥鋪“渣粥李”,在那兒喝上一碗渣粥,吃上一個山東餅子加上清淡小菜,便宜健康;還可以去吃小山“天豐園”的蝦籽肉皮灌湯包,一口咬開薄皮,湯水四流,又鮮又香;還有“會豐園”的羊雜湯加上牛肉餅,或者香油的蔥爆牛肉卷大餅,吃下去禁餓、實惠;如果是講究人,那就去有名的飯店“小操園”(原來小山三樓的舊址),或者“杜家飯館”,那裡有京東風味的名廚,各種小炒、涼拼,煎、炒、烹、炸、溜,樣樣具全……
逛夠了,吃飽了,還可以給家人帶回點驚喜:小山的萬里香扒雞、麻糖大王的麻糖……

評劇之源

評劇來源於蓮花落,在清朝末年,由灤南成兆才、任連會、金菊花等人改編,加以鑼鼓伴奏,變為蹦蹦戲。之後成、任、金等人不斷完善調門與板式,向唐山本地的樂亭大鼓皮影梆子等姊妹藝術學習,並成立“慶春班”。在克服種種困難後終於於小山永盛茶園成功演出,並改為評劇或評戲。成兆才因為在劇本編寫和表演演唱方面的突出貢獻,被譽為“民間戲聖”。

相關人物

袁闊成與唐山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評書藝術泰斗在從藝早期與唐山有這樣一段緣分:1952年,青年時期的袁闊成曾在唐山小山的合義書館獻藝,書館對面的理髮店成為袁闊成候場時的休息場所,理髮店的店員王德才就在那時候與袁闊成相識,四年相處中,兩人成為朋友。後隨著袁闊成離開唐山,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唐山老藝人回憶袁闊成:他把書里的人都演活了
2015年3月2日凌晨,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很少有人知道,這位評書藝術泰斗在從藝早期與唐山有這樣一段緣分:1952年,青年時期的袁闊成曾在唐山小山的合義書館獻藝,書館對面的理髮店成為袁闊成候場時的休息場所,理髮店的店員王德才就在那時候與袁闊成相識,四年相處中,兩人成為朋友。後隨著袁闊成離開唐山,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2015年3月2日,得知袁闊成去世,遠在唐山的84歲老人王德才也倍感唏噓。回憶60多年前的往事,王德才向記者講述了袁闊成在唐山獻藝時的經歷,一代評書大家與唐山這座城市也在那時結下不解之緣。
60年前的唐山小山吸引眾多藝人獻藝
在王德才老人的記憶里,上個世紀50年代的唐山可以說是一個曲藝碼頭,他所居住的小山更是聚集著眾多書館、茶舍、江湖賣藝人的熱鬧場所。王德才告訴記者:“那時候我父親在小山開了一家理髮店,我家小店對面有一家合義書館,袁闊成就在那家書館說書。”那時候的書館就是一個大棚子,裡面能容200多人,每到袁闊成表演,場場爆滿。“從早上九點到晚上十點,每天都有早場、下午場和晚場三場表演。早場是一對夫婦表演西河大鼓,夫妻倆一彈一唱,下午場就輪到袁闊成說評書,到了晚上就是天津霸縣的父子倆表演。”在王德才的記憶中,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小山,人們的夜生活比現在還要豐富,直到晚上十點多,街上還十分熱鬧。“那個年代,沒有電腦電視,連收音機都很少見,去書館聽一段評書,是大傢伙最熱衷的娛樂方式了。”
王德才回憶,1952年的夏天,他第一次見到袁闊成,就覺得這個人與眾不同:“那時袁闊成只有二十四五歲,他的眉毛很重,兩個大眼睛特別有神。台上台下都穿著一身白得發黃的中式綢緞衣服,特別有精氣神,走起路來兩袖生風。年紀輕輕,他就已經很有藝術家的風範。”除了這家合義書館,王德才家的小店附近還有四五家書館,山南海北的藝人都來這裡說書。他們在附近租個住處,晚上睡在那裡,白天就到書館候場,袁闊成和他的夫人、妻弟也是這樣。
書館對面理髮店成候場表演後台
王德才說:“中午十二點多,袁闊成一準兒到我這理髮店來。下午場的表演兩點鐘才開始,我這理髮店就成了他候場休息的後台。我們兩人年齡相仿,都是年輕人,慢慢就熟悉起來了。”王德才和袁闊成的這段緣分,就是從這裡開始。“他坐在理髮店的長椅上,我一邊給客人理髮,一邊跟他聊天。看他累了我就讓他躺在長椅上睡一會兒,下午連著4個小時的表演,也挺累的。”為了保證在舞台上的好形象,袁闊成每隔十幾天就要理一次頭髮。“每次我都給他理一個小平頭,顯得精神。剃完頭後,他就對著鏡子擺幾個上台表演的姿勢,自己看看,然後滿意地笑笑。”
那時候的小山,是唐山最繁華的地段。大世界裡有許多租書的小店,王德才愛看武俠小說,經常租一些放在理髮店裡。“袁闊成來店裡的時候,我倆就經常研究小說里的武打情節,還有一些被袁闊成用到了評書表演里。他這個人,很能創新,記憶力也特別好,書里的內容看一遍就記住了。”王德才最佩服袁闊成學以致用的本事,中午才學的武打段子,下午說書時他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表演中。
看袁闊成說書不吃飯也值得
回憶起當年聽書的場景,王德才描述:“200多人擠在書館裡,人挨著人,犄角旮旯里都站滿了人。袁闊成往台上一站,不慌不忙地鋪開白手絹,手拿驚堂木一拍,整個書館頓時鴉雀無聲。先說一句‘書接前文’,表演就正式開始了。”
到了袁闊成表演的時候,王德才常常從理髮店裡偷溜出來,扒著書館兩邊的窗戶聽書,為此他常常被父親責罵。“那時候我父親常常罵我的一句話就是‘不好好理髮,看說書的能當飯吃?’說實話,看那一場說書,不吃飯都值得。他的表演太生動了,簡直把故事裡的人都演活了。觀眾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他,書館裡沒人抽菸,也沒人吃東西、說閒話,大家都被他帶到故事裡去了,他的眼眉一挑,大家的心都跟著揪起來。大熱的天,200多人的書館裡,大傢伙都看得津津有味,每天捧場。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多了,但卻再也找不到當年擠在一起聽書的那種味道了。”
王德才記得,在合義書館那幾年,袁闊成經常講的就是《呂四娘三刺雍正》,“他說書的內容,沒有才子佳人,多是武俠一類,聽書的觀眾多數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同行的幾家書館中,袁闊成的表演上座率是最高的。”那個年代的書館,進去聽書是不買票的,看錶演錢都是觀眾看著給。王德才說:“袁闊成在台上表演,每隔一段時間,他的妻弟就拿著一個小笸籮,串著板凳縫隙走到觀眾中間,吆喝著‘費心費心’,捧場的觀眾就把錢扔到笸籮里,袁闊成的場,沒人不給錢,有的人還會多給些,大家對他的表演特別喜歡。”
時隔多年,王德才對袁闊成的那把一尺多長的扇子仍然記憶猶新。“他那把扇子比其他說書人的都要大,有一尺多長,扇面紙是棕色的,唰一下打開扇子,聲音特別響。在舞台上,他那把扇子往後背一插,就當成一把刀,往腰上一別,就變成了一把劍。講到精彩的地方,他拿著扇子在那個狹小的舞台上連轉幾圈,像小旋風一樣,一招一式特別有范兒。我還曾經跟他打趣,問他是不是真是練家子,要跟他習武呢。”走下舞台,生活中的袁闊成在舉手投足間,也有評書表演的影子。王德才說:“評書已經融到他骨子裡了,平時跟人打招呼、行禮,甚至說話,都透著評書的味道。”
袁闊成是老人心中最敬重的評書大家
1956年,王德才參加工作,離開了理髮店,就很少再去看袁闊成的表演。直到袁闊成離開唐山,兩人再沒見過面。王德才告訴記者:“總想再見見面,卻一直沒能實現這個心愿。我在報紙上看見他在灤南參加過一次演出,但始終沒有再回小山,可能又到別的城市表演了。再後來,就是在廣播裡聽到他講評書,才知道他已經成為了評書表演的大藝術家。”雖然再沒見過袁闊成,但王德才常在廣播裡聽他說評書。“在眾多評書藝術家裡,我始終覺得袁闊成是最有藝術造詣的,他的《三國演義》,刻畫的劉備、諸葛亮入木三分,學啥像啥。在表演風格上,幽默風趣,而且聽著痛快。”
多年來,王德才也曾試圖和袁闊成聯繫,但始終沒能聯繫上。“昨天在報紙上看到他去世的訊息,我的心裡特別難過,自己一個人在書房裡坐了一個小時。雖然和他相處的緣分只有四年,但他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不論在為人處事方面,還是在藝術造詣方面,袁闊成都是一個了不得的藝術家。”
相關連結袁闊成與唐山結緣
中文百科上關於袁闊成的早期經歷中提到,他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以擅說《五女七貞》而著名。自幼隨父習藝,後拜金傑立為師,並得到陳士和的指點。14歲登台,長期在唐山、天津、哈爾濱、營口、北京等地獻藝,18歲即以短打書《十二金錢鏢》、《施公案》享名。
1949年後帶頭說新書,1952年在唐山說《呂梁英雄傳》和《二五長征》等新書,政府曾獎勵其一面錦旗。1963年表演的《許雲峰赴宴》等新書,轟動一時,被譽為“說新書的帶頭人”。期間,先後在電台播講演出了《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岩》、《赤膽忠心》、《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現代題材的新評書。其中評書《赤膽忠心》描寫的是唐山抗日英雄節振國的不朽事跡,也是袁闊成首次將節振國的事跡用曲藝形式推向全國。

相關繪畫作品

名家繪唐城之小山民俗記憶
“唐山的小山曾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齊名。在唐山老輩子人看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小山可謂是唐山最集中的經濟文化繁華區,繁華程度有超今日百貨大樓一帶繁華商區。” ——王家林
王家林老人從小就喜歡美術。在他的兒時記憶里,上世紀50年代的唐山繁華地小山的小人書鋪給他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快樂,也讓他從那時開始汲取了連環畫的豐富內涵,也為他的硬筆連環畫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那時候我才七八歲,如果早上帶上個饅頭,我可以在小山一玩就是一天。”王家林說,年歲大了,兒時在小山玩耍的畫面經常在腦海里閃現,揮之不去,那份老唐山曾經的民俗風情以及濃厚的唐山情節時刻撞擊著王老的心。按耐不住,王老憑藉記憶歷時半年,用64幅、長10米的硬筆連環畫,將腦海中的兒時記憶用硬筆連環畫栩栩如生地描摹下來。
翻開王老64幅、長10米的《老小山民俗》連環畫,當年小山繁華熱鬧的景象立即映入了眼帘。人民大戲院正在上演“鍘美案”、小劇場內上演著一出抗戰時期話劇,雜耍、相聲、舞台評書……,而舞台下座無虛席,觀眾鼓掌喝彩,各種姿勢、各種表情,人挨人的舞台下,有人側身站起來向煙童買煙……小小的幾幅連環畫仿佛將時間的鏡頭再次拉回那個年代,當時的場景被一一還原。
王家林是老唐山人,經歷過那場人間浩劫,在唐山抗震30周年的時候,王老將當時抗震救災的場景描畫成了一幅10米長的《唐山抗震圖》,解放軍與民眾廢墟中救人的場景,飛機、火車外轉傷員的場景,飛機空投救濟食品的場景、軍民共建簡易房的場景,民眾歡送解放軍的場景……“所有這些場景,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都印刻在腦海里,《唐山抗震圖》只是將記憶用圖表現出來了。除了當時的一些攝影作品外,希望我的連環畫抗震圖也能給後人一些直觀的感受。”王老說。

小山現狀

今日的小山已變為唐山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而民間對於重建震前小山的呼聲從未斷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