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

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

美國記者、專欄作家、小說家、中情局特工、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和貪圖生活享受的人;然而最重要的是,整整半個世紀來,他創辦的《國家評論》一直是美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雜誌之一,他也因此被稱為“美國現代保守派運動之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
  • 外文名:William Frank Buckley Jr.
  • 出生日期:1925年11月24日
  • 逝世日期:2008年2月27日
  • 職業:美國媒體人、作家、保守主義政治評論家
簡介,生平,評價,著作,

簡介

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William Frank Buckley Jr.,1925年11月24日-2008年2月27日),美國媒體人、作家、保守主義政治評論家,政論雜誌《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創辦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主要在於努力把傳統的政治保守派、自由放任經濟思想及反共主義統合起來,替以巴里·戈德華特里根為代表的現代美國保守主義奠定了基礎。

生平

巴克利生於紐約市,父親是是一個掌握了法語和西班牙語兩門外語的石油大亨,童年在墨西哥、康乃狄克州、巴黎倫敦等地度過。讀書時,他就顯示出在學術和語言方面的天賦,鋼琴也彈得很好。很快,巴克利就成為父親最寵愛的孩子。“比爾(巴克利的小名)第一個說出正確答案,第一個給出了機智的回答,”威廉·巴克利的傳記作者約翰·B·朱迪斯(John B. Judis)寫道: “那時候的他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是參與餐桌討論的主角,表演著他父親所喜歡的智慧。”
小威廉·法蘭克·巴克利
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曾短暫從軍,1945年1950年就讀耶魯大學,學習政治學歷史經濟學等。在校期間他加入骷髏會,同時還積極參加耶魯政治聯盟、兼任校園報《耶魯每日新聞》(Yale Daily News)社長。 在耶魯的最後一學期,威廉?巴克利應邀作為校友日基金募集會上的學生髮言人,原本只是形式主義的發言,卻被他當成了宣洩不滿的演講。他斥責耶魯是一個失敗的教育領導者,並攻擊左翼傾向的教授們。學校管理者看了這份演講稿之後讓巴克利把措辭改得溫和一些,卻被他嚴詞拒絕,結果他失去了這次發言機會。 然而這卻更讓巴克利不吐不快,他把自己在耶魯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我在耶魯:學術自由的迷信》。這本書後來成了一本暢銷書,卻招來了耶魯校友和自由主義者的嚴厲譴責。
1951 年《我在耶魯》發表之際,威廉?巴克利開始考慮加入中央情報局。後來,他和妹妹的朋友帕特麗夏·泰勒結婚,隨後夫妻二人搬到墨西哥城。巴克利作為中情局的間諜,在墨西哥城收集學生團體中共產主義者的情報。他的直接主管便是中情局在墨西哥的頭頭,也是“水門事件”的直接策劃者霍華德·亨特(Howard Hunt)。
在墨西哥工作之際,威廉·巴克利的書在美國國內引起了激烈的論戰,一些右翼刊物邀請他做編輯。巴克利感到很有必要參與論戰,不到一年便辭去了中情局的工作回到美國,發動了“他一生中最大膽的政治和智慧冒險”。這場冒險就是《國家評論》雜誌於1955 年的創刊,雜誌主編就是29 歲的威廉·巴克利。他一直擔任主編到1990年。這份雜誌成為保守主義者重要的思想園地。1950年代他曾支持麥卡錫主義,曾在1954年與L. Brent Bozell Jr.合著《麥卡錫及其敵人》(McCarthy and His Enemies),認為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是愛國者;他還替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辯護,但到1960年代中期撤回,開始擁護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並在金被刺殺後支持為他制定紀念日。
1960年巴克利參與創辦保守主義青年政治團體“美國青年爭取自由組織”(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簡稱YAF)。1962年他開始撰寫政論專欄“On The Right”,每兩周一篇。到1970年代初期以後,全美國有超過三百二十家報紙聯合刊載。他的文章風格旁徵博引、用詞深奧、洋溢機智。
1965年,威廉·巴克利在辦公室中1965年,威廉·巴克利在辦公室中
196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巴克利大力支持巴里·戈德華特參議員。1965年,由於不滿共和黨提名的紐約市長候選人John Lindsay,他代表紐約州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of New York State)參選。實際上,他獲勝的希望微乎其微,甚至巴克利本人也不怎么認真對待競選。其間,有位記者採訪他,問道:“如果你被選為紐約市市長,你要採取的第一項措施是什麼?”巴克利回答說:“我將首先重新點一下選票,看看有沒有弄錯。”("I'd demand a recount.")最後他獲得13.4%的選票,John Lindsay仍然當選。他的兄長詹姆斯·L·巴克利(James L. Buckley)後來曾代表紐約州保守黨當選過一任紐約州聯邦參議員(1971年1977年)。
風起雲湧的上世紀60 年代,威廉·巴克利在和自由派倡導者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以及戈爾·維達爾(GoreVidal)的辯論中越發聲名鵲起。1962 年,巴克利和梅勒在芝加哥舉行了一場吸引了3600 人的辯論,這場辯論後來還成了《花花公子》一篇系列報導的封面。
威廉·巴克利面對政治反對者時咄咄逼人,可這並不妨礙他在對手中也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包括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Kenneth Galbraith)和作家諾曼·梅勒。很多政治反對者都很難把這兩個巴克利聯繫在一起:一個是充滿人格魅力的健談者,一個是不經意間就讓反對者掉入陷阱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把威廉·巴克利和他的同輩人區別開來的,是他對當時美國文化趨勢的狂熱。雖然是保守派陣營的領袖,可巴克利對反主流文化的一切都抱著寬容甚至好奇的心態。60 年代,人們經常看見他騎著機車在紐約街頭駛過,長發在風中飛舞。
1966年1999年巴克利在美國PBS主持每周電視政論節目《火線》(Firing Line)達三十餘年,共主持了1429集。每期節目中,他都要和一個嘉賓舉行一場針對熱門話題的辯論。《火線》於1968 年拿到了艾美獎,無論在保守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中都非常受歡迎。在節目的巔峰時期,從州長到《花花公子》的創辦人休·赫夫納都被邀請來和巴克利辯論。
威廉·巴克利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夥伴是他的朋友里根。兩人相識於1960 年,那時候里根還是加州民主黨領導人。1966 年,《國家評論》刊文支持里根競選州長。里根非常佩服巴克利的智慧,並且一直是《國家評論》和巴克利專欄的愛好者。1980 年裡根當選美國總統,使保守主義運動勢頭高漲。在里根執政的8 年中,巴克利從未停止過通過自己的專欄為其搖旗吶喊。1991年老布希總統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
威廉·巴克利和里根威廉·巴克利和里根
晚年,巴克利對老布希政府有很大不滿。他曾說:“如果有個歐洲的總理遭遇到我們遭遇到的事情,可以預期他會退休或辭職。” 1999 年,威廉·巴克利大量減少了自己的工作量,他停播了已經播出1429 期的《火線》,也不再對外發表演講,而把重心轉向了寫作。每周,他都會花上一到兩天在紐約上東區的一間兩層樓公寓裡寫作,有時會邀請《國家評論》的編輯和其他客人來公寓吃飯。去世之前,他居住在康乃狄克州一棟地中海風格的別墅中。每個夏天,他都會花上幾個星期時間去航海。2007年夏天,威廉·巴克利80 歲的老伴去世。據朋友說,他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再加上肺炎和肺氣腫,終於一病不起。但他仍然繼續寫書和專欄。他剛剛完成了一本關於保守派人士巴里·戈德華特的書,還計畫寫寫他對里根的回憶錄,也樂此不疲地和別人通信,並將回覆信件視為一種莊嚴的職責。 關於伊拉克戰爭,Jeffrey Hart在巴克利死後的回憶文章中說:巴克利“把那看成是災難,並且認為他一手創立的保守主義運動會因為無法對布希政權保持批判態度而導致智識上的自殺……在他臨終時,巴克利相信他建立的運動將因為支持伊拉克戰爭而自我毀滅。”
巴克利愛好音樂,擅長彈奏大鍵琴,也曾在廣播節目中表演鋼琴,偏好巴哈作品。一生著作超過五十部,內容除了政論外,還包括歷史、隨筆、帆船駕駛、小說等,其中十一冊以CIA特工Blackford Oakes為主角的間諜小說有一定名氣。

評價

歷史學者George H. Nash稱巴克利“可以說是美國二十世紀後半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對一整代人而言他是美國保守主義的顯著聲音和第一位舉世知名的人物。” 美國傳統基金會主席艾德溫·福伊爾納(Edwin Feulner)在追悼巴克利的聲明中說:“沒有巴克利就沒有《國家評論》,沒有《國家評論》就沒有保守主義運動、沒有傳統基金會、也沒有里根總統,以及今天的美國。”

著作

只有Blackford Oakes間諜小說系列中的第4-6集曾經中譯。
《馬可波羅行動》(Marco Polo, if You Can),戴國光譯,台北:皇冠,1982。
《夥伴們》(The Story of Henri Tod),姜恩娜譯,台北:皇冠,1984。
《鱷魚再見》(See You Later, Alligator),王凱竹譯,台北:皇冠,198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