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維達爾

戈爾·維達爾

美國作家,出身於紐約州西點顯赫的政治家庭,涉筆小說、劇本、政論等多種題材,不拘一格,以諷刺幽默見長。其最暢銷作品為《邁拉·布雷肯里奇》(1968,1970年拍為電影),這部關於好萊塢易性癖的小說使其名字家喻戶曉。另寫有諷刺劇《訪以小行星》(1957)和《最好的人》(1960,1964拍為電影),歷史小說《伯爾》(1973)、《1876年》(1976)《林肯》(1984)、《帝國》(1987)和《好萊塢》(1990)等。曾兩次競選國會議員,未能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金·盧瑟·戈爾·維達爾
  • 外文名:Eugene Iuther Gore Vidal
  • 出生地:美國紐約
  • 出生日期:1925年10月3日
  • 逝世日期:2012年7月31日
  • 職業:小說家 評論家 劇作家
  • 風格後現代
生平,早年,戰後年代,戲弄於政治,著作,舞台劇,小說,影視劇本,

生平

戈爾·維達爾(goer vidal,1925-2012)是一個寫了25部小說,超過200篇文章,6部戲劇,和他自己都數不清寫了多少的電視、電影劇本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名“破壞分子”,自二戰之後的六十多年時間裡,他一直在犀利地批判美國政治。如一位英國批評家所說:“維達爾像一隻溫文爾雅的食肉鳥, 盤旋於落敗社會的上空,那種遺憾、寬慰和憤怒的完美結合是他個人的獨特風格。”
維達爾是一個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並且用了從二戰結束到21世紀初的60年的職業生涯來挑戰世界。除了一個主要關於美國歷史的序列七部小說,和像瑪拉·布雷肯里奇和德盧斯的諷刺小說之外,他還寫了幾十個電視劇,電影劇本,甚至三個用假名寫的神秘小說。在1962年到2001年,他還創作並發表了超過100篇散文。作為一個整體,這些看似不同的工作有著神秘的統一性,就是表現出對世界政治輕鬆的口吻,以及睿智的文風,還有作為作者的自信。維達爾對於美國文學的態度也許可以追尋到亨利詹姆斯所寫的複雜的美國社會和歐洲上流層的風雅的問題,還有戲劇作家及評論家的鼻祖馬克吐溫。

早年

維達爾生於1925年,他的家庭有複雜的政治與社會關係。他的父親,尤金·路德·維達爾在1933年至1937年間在羅斯福政府的管理層中任Director of Air Commerce一職。他的外公也叫戈爾,曾是俄克拉哈馬州的參議院議員,在數十年中作為一個明主黨黨員在明主黨政治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戈爾·維德爾十歲的時候,他的媽媽,妮娜·戈爾·維德爾,與他的父親離婚了。那時是1935年。接著她的母親嫁給了一個名叫修·奧金克洛斯的富有的金融家。但這個金融家反過來與妮娜離婚而娶了傑奎琳·甘迺迪的母親。這樣維德爾與甘迺迪家族的聯繫就約翰·甘迺迪總統的職位下堅固起來。
1943年的時候,戈爾·維德爾從位於新漢普郡的菲利普斯·艾克賽特學院畢業,並加入美國陸軍預備隊。在維吉尼亞軍事學院進過了簡短的訓練時期後,他在陸軍運輸軍隊成為了一名軍官並被派到阿留申群島。他在謝諾斯基灣與荷蘭港之間的行軍的過程中,寫下了其早期的小說--《風暴》。由於患有嚴重的凍瘡和關節炎,他回到美國並在軍事醫院裡受到治療。在哪裡,他完成了這部小說。在此種惜墨如金的簡約風格中,《風暴》反映出維德爾對於海明威及史蒂芬·克萊恩的閱讀。對於一個僅僅二十出頭的作家來說,這部作品是個巨大的成就。這一點真是如此而且將維達爾推上了戰後青年小說家的舞台,成為諾曼·梅勒、約翰·霍恩·彭斯、杜魯門·卡博特等人中的一員

戰後年代

雖然出身貴族,但是維達爾並不富裕,於是他搬至瓜地馬拉州(那兒的生活便宜些)。在那兒,他作為一個朋友借居於阿內斯·尼恩處。而在那段時期,阿內斯在日記中寫過維達爾(聲稱維達爾與其有過戀愛關係 譯者注)。從任何程度上來說,維達爾在戰後時期是很高產的,在1946年到1954年他連續出版了8部小說。這些小說中包括《城市與中柱》、《巴黎判決》、《彌賽亞》。(彌賽亞即耶穌之意 譯者注)《城市與中柱》因其超出其美學價值的原因而出名。這本書里在美國小說史上首次毫無遮掩地描寫了同性戀。1948年維達爾也由此承擔了將男同性戀呈現於廣大讀者前的後果。實際上,他接下來的5本小說都被主流出版社拒絕出版。在這些小說中最好的是《彌賽亞》。這是一部預言性質小說,小說中有對傳記日記式的現代主義技術的靈巧運用。這種形式在維達爾隨後的小說中也得到良好的發揮。
在歐洲與他的朋友田納西·威廉士一起旅遊之後,他與自己的夥伴霍華德·奧斯丁(維達爾長期伴侶 ,男性。維達爾是雙性戀。 譯者注)一同暫居於哈德遜河邊一棟名叫艾奇沃特的公寓裡。在當時占據他時間的計畫中,有《巴黎審判》一書。這本書是他早期最引人注意的小說之一。從這本書里可以看到亨利·詹姆斯的靈魂從字裡行間散發出來,儘管這個風格與之後的維達爾一致----冷淡的詼諧,深刻的反諷。
為舞台與銀幕寫作
由於維達爾在《城市與中柱》之後的五部小說沒有收入足夠的錢,懷著對寫作的忠貞,維達爾決心使他自己不再受到經濟問題困擾。他像埃德加·博克斯一樣寫作,出版了三本推理小說:《五號位死亡》、《睡前死亡》和《死亡喜歡火熱》。儘管這三本書里作者憑藉其可接受的嗜好讓傳統的推理小說的寫作方式出醜,但這些書仍舊沒有解決作者的財政危機。於是他向他之前的福克納與菲茨傑拉德一樣,轉而從事劇本創作。維達爾自然去了新興的電視傳媒,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他創作了成打的劇本,這段時期也是電視的黃金時期。或許他最好的電視原創劇本是《拜訪小行星》。這部劇於1955年5月8日上映,隨後在百老匯被改編成盛裝舞台劇。這部舞台劇在1957年首演,並最終演出了338場,受到了觀眾良好的評價。這幕劇讓人想起奧斯卡·王爾德與喬治·伯納德·肖的反覆無常與尖刻的諷刺,儘管它是從維達爾與眾不同的語言中傳達出來。這部劇滲入了那個時代的話語與特定的文化戲劇表演,成為了少數的那個時代的精品之一
銀幕寫作是可獲利的,維達爾在過去的五十年中對此投入了相當一部分精力。他早期的獲得讚譽的作品包括《之子于歸》、《控訴》、《突然,去年夏日》。他也在《賓虛》的劇本上投入精力並指導了一些其他的影視劇本。出人意料的是,他也在一些電影中出演了角色,包括《天生贏家》,他在這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累壞的美國政治家,他演得很好!

戲弄於政治

維達爾在政治界外觀察了很長時間,但這並不能令他滿足。寄望於成為一個更主動的角色,他於1960年作為自由明主黨黨員在紐約高等共和第29街區競選國會議員。在他的公開演講中,他支持了很多有爭議的想法,這裡面包括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承認,縮減五角大樓開支(即 縮減軍費)、對教育投入更多的政府資金。由於當時他所在的競選地有保守的傳統,更一般的原因是在那個時候觀念要保守些,他競選失利了。儘管他在他的街區贏的票數比約翰·甘迺迪還要多(甘迺迪是此次選舉之後的總統 譯者注)。(1982年時,他突發奇想,他參加了額加州明主黨黨首的競選,令大多數人吃驚的是,他僅次於傑瑞·布朗拿到了第二,而傑瑞布朗在當地是很有名的政治家)
在1960年競選政府職員失敗後,維達爾再一次把自己的注意放在了他的小說上。早年去義大利時,他在那兒停留過,儘管其中有很多回美國的間隔。在羅馬,關於美國學術的資料是很豐富的且很有用。在那兒他開始了《朱利安》的寫作。這是第一部顯出他作為作家的成熟與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在《朱利安》中,維達爾寫了很多關於古羅馬政府的事,就像他在寫美國歷史的時候一樣。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對政府的描寫使得讀者們對他的評價很高。

著作

文章(不包括小說)
Rocking the Boat (1963)
Reflections Upon a Sinking Ship (1969)
Sex, Death and Money (1969) (paperback compilation)
Homage to Daniel Shays (1972)
Matters of Fact and of Fiction (1977)
Views from a Window Co-Editor (1981)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 (1982)
Armageddon? (1987) (UK only)
At Home (1988)
A View From The Diner's Club (1991) (UK only)
Screening History (1992) ISBN 0-233-98803-3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 (1992)
United States: essays 1952–1992 (1993)
Palimpsest: a memoir (1995
Virgin Islands (1997) (UK only)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1998)
Sexually Speaking: Collected Sex Writings (1999)
The Last Empire: essays 1992–2000 (2001)
Perpetual War for Perpetual Peace or How We Came To Be So Hated, Thunder's Mouth Press, 2002, (2002)
Dreaming War: Blood for Oil and the Cheney-Bush Junta, Thunder's Mouth Press, (2002)
Inventing a Nation: Washington, Adams, Jefferson (2003)
Imperial America: Reflections 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nesia (2004)
Point to Point Navigation : A Memoir (2006)
The Selected Essays of Gore Vidal (2008)
Gore Vidal: Snapshots in History's Glare (2009)

舞台劇

Visit to a Small Planet (1957) ISBN 0-8222-1211-0
The Best Man (1960)
On the March to the Sea (1960–1961, 2004)
Romulus (adapted from Friedrich Dürrenmatt's 1950 play Romulus der Große) (1962)
Weekend (1968)
Drawing Room Comedy (1970)
An Evening with Richard Nixon (1970) ISBN 0-394-71869-0
On the March to the Sea (2005)

小說

Williwaw (1946) ISBN 0-226-85585-6
In a Yellow Wood (1947)
《城市與樑柱》(The City and the Pillar 1948) ISBN 1-4000-3037-4
The Season of Comfort (1949) ISBN 0-233-98971-4
A Search for the King (1950) ISBN 0-345-25455-4
Dark Green, Bright Red (1950) ISBN 0-233-98913-7 (prophecy of the Guatemala coup d'état of 1954, see "In the Lair of the Octopus" Dreaming War)
The Judgment of Paris (1952) ISBN 0-345-33458-2
Messiah (1954) ISBN 0-14-118039-0
A Thirsty Evil (1956) (short stories)
Julian (1964) ISBN 0-375-72706-X
Washington, D.C. (1967) ISBN 0-316-90257-8
Myra Breckinridge (1968) ISBN 112 5979 488
Two Sisters (1970) ISBN 0-434-82958-7
Burr (1973) ISBN 0-375-70873-1
Myron (1974) ISBN 0-586-04300-4
1876 (1976) ISBN 0-375-70872-3
Kalki (1978) ISBN 0-14-118037-4
Creation (1981) ISBN 0-349-10475-1
Duluth (1983) ISBN 0-394-52738-0
Lincoln (1984) ISBN 0-375-70876-6
Empire (1987) ISBN 0-375-70874-X
Hollywood (1990) ISBN 0-375-70875-8
Live from Golgoth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Gore Vidal (1992) ISBN 0-14-023119-6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8) ISBN 0-375-50121-5
The Golden Age (2000) ISBN 0-375-72481-8
Clouds and Eclipses: The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2006) (short stories, this is the same collection as A Thirsty Evil (1956), with one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hort story – Clouds and Eclipses – added)

影視劇本

Climax!: Dr. Jekyll & Mr. Hyde (1954) (TV adaptation)
The Catered Affair (1956)
I Accuse! (1958)
The Scapegoat (1959)
《賓虛》 (Ben Hur,1959) (uncredited)
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The Best Man (1964)
Is Paris Burning? (1966)
Last of the Mobile Hot Shots (1970)
Caligula (1979)
Dress Gray (1986)
The Sicilian (1987) (uncredited)
Billy the Kid (1989)
Dimenticare Palermo (1989)
以筆名發表的作品
A Star's Progress (aka Cry Shame!) (1950) as Katherine Everard
Thieves Fall Out (1953) as Cameron Kay
Death Before Bedtime (1953) as Edgar Box
Death in the Fifth Position (1952) as Edgar Box
Death Likes It Hot (1954) as Edgar Box
影視客串及嘉賓
Gore Vidal: The Man Who Said No (1983 documentary film)
Bob Roberts – as Senator Brickley Paiste (1992 film)
With Honors – Plays the pessimistic and right-wing Prof. Pitkannan (1994 film)
Gattaca – Plays Director Josef in science-fiction film (1997)
The Education of Gore Vidal (2003) Documentary by Deborah Dickson, aired in the US on PBS
Thinking XXX (2004 documentary)
Da Ali G Show (2004 TV)
Why We Fight (2005 film)
《深入深喉》(en:Inside Deep Throat,2005)
One Bright Shining Moment (2005 film)
Trailer for a Remake of Gore Vidal's Caligula (2005 spoof trailer)
Foreign Correspondent – with former NSW premier Bob Carr
The U.S. Versus John Lennon (2006 film)
Hollywood Bowl,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cert, August 2, 2007 – Narrated Aaron Copland's Lincoln Portrait (conducted by Michael Tilson Thomas) from a wheelchair.
The Henry Rollins Show (2007 TV)
《阿森一族》 episode: "Moe'N'a Lisa"
《居家男人》 episode: "Mother Tucker"
Alex Jones radio show (2006)
Terrorstorm: Final Cut Special Edition (2007)
Lateline – ABC Television Australia Interview (May 2, 2008)
Democracy Now – interview: on the Bush Presidency, Histo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nesia" (May 14, 2008)
The South Bank Show (May 18, 2008)
Hardtalk – BBC News (May 22, 2008)
The Andrew Marr Show (May 25, 2008)
The US is not a republic anymore (June, 2008)
Zero: An Investigation Into 9/11 (June, 2008)
Interview on the BBC's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Coverage with David Dimbleby (04/11/08)
"Writer Against the Grain": Gore Vidal in conversation with Jay Parini at the 2009 Key West Literary Seminar (audio, 59:09)
《與標馬艾的實時》 (April 10, 2009)
Shrink (2009 fil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