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耳袋狸

小兔形袋狸(Macrotis leucura),又名小兔耳袋狸,是像兔的袋狸。它們的大小如幼兔,生活在澳洲中部的沙漠。自1950年代起,相信它們已經滅絕。小兔形袋狸最先於1887年發現。它們是雜食性的,主要吃白蟻、蟻及根。它們呈灰褐色,下身呈淺灰色,尾巴白色。它們比兔耳袋狸細小很多,只有300-450克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兔耳袋狸
  • :動物界
  • 外文名:Macrotis leucura
  • 食性:雜食性
簡述,兔耳袋狸,小兔耳袋狸-小兔耳袋狸,小兔耳袋狸-兔耳袋狸,習性,食物,繁殖,棲息地,歷史和現狀,

簡述

小兔耳袋狸分布在澳洲中部的吉布生沙漠及大沙沙漠。它們因被獵殺、被赤狐所掠食及與兔爭奪食物下而滅絕。小兔形袋狸會在砂堆中挖坑築巢,深約2-3米,日間會以沙來遮蔽入口。它們夜間活動,每季繁殖,每胎產兩隻袋狸。最後發現存活的小兔形袋狸是於1932年。最後捕獲的標本是於1967年在楔尾鷹的巢中找到的頭顱骨,估計它死時約有15歲。

兔耳袋狸

兔耳袋狸是澳大利亞最奇特的有袋目動物之一
分為兩種:
普通兔耳袋狸(Macrotis lagotis 、Common rabbit bandicoot)
小兔耳袋狸(Macrotis leucura、Lesser rabbit bandicoot)
後者已於1950年滅絕。

小兔耳袋狸-小兔耳袋狸

小兔形袋狸(Macrotis leucura),又名小兔耳袋狸,是像兔的袋狸。它們的大小如幼兔,生活在澳洲中部的沙漠。自1950年代起,相信它們已經滅絕。
小兔形袋狸最先於1887年發現。它們是雜食性的,主要吃白蟻、蟻及根。它們呈灰褐色,下身呈淺灰色,尾巴白色。它們比兔耳袋狸細小很多,只有300-450克重。它們分布在澳洲中部的吉布生沙漠及大沙沙漠。它們因被獵殺、被赤狐所掠食及與兔爭奪食物下而滅絕。
小兔形袋狸會在砂堆中挖坑築巢,深約2-3米,日間會以沙來遮蔽入口。它們夜間活動,每季繁殖,每胎產兩隻袋狸。最後發現存活的小兔形袋狸是於1932年。最後捕獲的標本是於1967年在楔尾鷹的巢中找到的頭顱骨,估計它死時約有15歲

小兔耳袋狸-兔耳袋狸

兔耳袋狸體長30~55厘米,尾長23~25厘米,體重0.8~2.5千克,體型似兔,背部灰藍,腹部純白,體毛柔滑光亮,看上去小巧玲瓏惹人憐愛,因此兔耳袋狸還有一個近乎暱稱的英文俗名"Bilby",源自新南威爾斯州Yuwaalaraay族的土語。

習性

兔耳袋狸棲息於氣候乾旱的沙漠、荒原地區,單獨生活,在草叢中挖掘5~12個1~3米深的地洞作為巢穴,夜行性,白天躲在窩裡避暑休息,黃昏外出覓食。

食物

兔耳袋狸屬於雜食性動物,食物包括蜥蜴、昆蟲、草籽、果實、菌類等,總之沙漠中生活艱苦,容不得動物挑食,所以兔耳袋狸幾乎找到什麼就吃什麼。

繁殖

兔耳袋狸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但主要集中於3-5月,母獸的懷孕期約14~17天,每胎1~3仔,哺乳期3~4個月,期間幼仔一直呆在母親的育兒袋裡,5~6個月大時性成熟,壽命8~10年。

棲息地

兔耳袋狸僅見於澳大利亞西南部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的少數地區。

歷史和現狀

兔耳袋狸在過去的千百年中一直過著安定的生活,直到歐洲人涉足澳洲後它們才遭了滅頂之災,狐狸、貓、野豬等外來食肉動物的引入使原本鮮有天敵的兔耳袋狸族群日漸消亡,另外過度捕獵以及畜牧業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使得兔耳袋狸的生存前景雪上加霜。兔耳袋狸現已經名列國際瀕危物種保護與貿易公約附錄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