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壞死性齦口炎

小兒壞死性齦口炎是由梭狀桿菌和奮森螺旋體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壞死性潰瘍性口腔病變。未及時治療重症病例可導致患兒死亡。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損蔓延和促進組織恢復。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口腔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病因:梭狀桿菌和奮森螺旋體混合感染引起
  • 常見症狀:唇、頰、舌等潰瘍,黏膜充血水腫,伴有流涎、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主要致病菌為梭形桿菌和奮森螺旋體,這些細菌是口腔固有的,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當機體代謝障礙、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營養不良或口腔不衛生時,則細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急性壞死性潰瘍性口腔病變。

臨床表現

本病為急性感染性炎症,多見牙齦邊緣及齦乳頭頂端出現壞死,下前牙唇側多見。牙齦邊緣呈“蟲蝕狀”,牙齦乳頭消失變平如“刀削狀”。在壞死組織表面可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後可見出血的創面。唇、頰、舌、齶、咽、口底等處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規則形狀的壞死性深潰瘍,上覆灰黃或灰黑色假膜,周圍黏膜有明顯的充血水腫,觸之易出血。疼痛明顯,常伴有流涎、發熱、頭痛、淋巴結腫等症狀。急性期未及時治療,壞死就會向鄰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層組織蔓延,在全身抵抗力急劇下降,同時合併產氣莢膜桿菌感染時,還可造成面頰的洞穿性缺損,稱為走馬疳或面頰壞疽。大量的毒性產物可導致患兒的死亡。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反覆發作,遷延不愈還可轉變為慢性。牙齦乳頭破壞嚴重,牙齦失去正常外形,齦緣呈反波浪形。嚴重者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發病急驟,症狀顯著,有發熱、全身不適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潰瘍好發於牙齦和頰黏膜,形態不定,大小多在1厘米左右,表淺,披以污穢、灰白色苔膜,擦去此苔膜時,出現溢血的潰瘍面,但不久又再覆以同樣的苔膜,周圍黏膜有明顯充血水腫,觸痛明顯,並有特彆強烈的壞死組織臭味。

檢查

1.外周血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顯著增多。
2.塗片檢查
可見大量梭狀桿菌和螺旋體。
3.組織病理檢查
為非特異性炎症改變,上皮破壞,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壞死上皮細胞、多形核白細胞及多種細菌和纖維蛋白形成假膜。固有層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基層水腫變性,結締組織毛細血管擴張。必要時做胸片,B超等檢查,注意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診斷

此病確診的依據為特殊性口臭,苔膜與小潰瘍,塗片中找到大量梭形桿菌與奮森螺旋體。
1.起病急,病程短,自發性出血,疼痛。
2.牙齦邊緣及齦乳頭頂端出現壞死,受累黏膜形成不規則形狀的壞死性深潰瘍,上覆灰黃或灰黑色假膜。
3.具有典型的腐敗性口臭,唾液增多並黏稠。
4.壞死區塗片可見到大量梭狀桿菌和螺旋體,有助於確診。

治療

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損蔓延和促進組織恢復。由於本病具有傳染性,應做好器具的清潔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