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徵

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徵是由於下腔靜脈受鄰近病變侵犯,壓迫或腔內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靜脈部分或完全性阻塞,是因下腔靜脈血液回流障礙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由於發生阻塞部位的不同,其臨床表現亦不相同。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胸外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病因:先天性發育異常或腫瘤、血栓等,均可造成下腔靜脈的阻塞性變化
  • 常見症狀:腹水、肝臟腫大,腰痛,腎臟腫大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防,

病因

有多種原因,如先天性發育異常或腫瘤、血栓等,均可造成下腔靜脈的阻塞性變化。
1.血栓形成
下腔靜脈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歐美國家血栓形成發病率較高,起因於血液的高凝狀態,血栓主要來源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向近側繁衍擴展累及下腔靜脈,其次是盆腔靜脈血栓形成,原發性下腔靜脈血栓形成,臨床上罕見。
2.發育異常
下腔靜脈肝後段或Eustachian瓣發育異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靜脈隔膜阻塞,病變初期隔膜呈篩狀,隨著其上開孔的日益閉合或纖維化而導致完全性阻塞。因此,解釋了下腔靜脈隔膜阻塞雖為先天性,而症狀出現較晚的原因,在日本、非洲發病率較高,約占下腔靜脈阻塞病例的64%,國內隨腔靜脈造影的廣泛開展,病例日趨增多。
3.炎症和腫瘤
腹腔或腹膜後組織的炎症和腫瘤,可使下腔靜脈周圍粘連,扭曲或腫瘤侵犯,壓迫均可造成下腔靜脈阻塞。此外,下腔靜脈本身的炎症,可導致管腔狹窄而影響其通暢性。

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根據阻塞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臨床表現取決於阻塞的部位、程度,及側支循環的狀況。輕度阻塞可無明確的症狀或為原發病變的症狀所掩蓋;一旦完全阻塞,症狀和體徵可很典型。
1.上段下腔靜脈阻塞(下腔靜脈肝部)
病變累及肝靜脈或以上平面,則可有下腔靜脈高壓、門靜脈高壓(包括肝脾腫大、腹水、食管靜脈曲張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和心貯備功能不足(包括動則心悸,氣促)三組臨床表現,引起肝臟的回流障礙,臨床表現類似急性或慢性的肝外性(Chiari-Budd症候群)閉塞,表現為腹水、肝臟腫大、肝功能障礙、常合併高醛固酮症,水鈉瀦留增加等。急性肝靜脈阻塞可因急劇進行性腹水、肝性腦病而死亡,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徵多數患者肝功能較好,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或肝功能異常者約占1/3,可能由於此症肝細胞病理改變為繼發性,且程度較輕之故。
倘若為腫瘤所致下腔靜脈阻塞,則臨床上有腫瘤本身表現的腫塊和疼痛、臟器浸潤或轉移的肝大、黃疸、消化道功能障礙及咯血、胸痛等。
2.中段下腔靜脈阻塞(腎靜脈流入部)
腎臟疾患、血壓降低、脫水等為血栓性阻塞的誘因,血栓阻塞一般多發生於腎靜脈流入部為多,如果病變累及腎靜脈或以上平面,則導致腎靜脈高壓,腎血流量減少,腎功能障礙,可使腎靜脈一併阻塞,而引起腎病綜合徵的表現,表現為腰痛,腎臟腫大,並可有蛋白尿,血尿,如進入慢性期,則因長期蛋白尿,全身水腫,血膽固醇增高等,久之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腎衰竭及出血性腎梗死。
3.下段下腔靜脈阻塞(腎靜脈以下)
下腔靜脈下段的阻塞所引起的症狀,主要是下腔靜脈高壓狀態:
(1)下肢靜脈瘀滯  兩下肢以至陰囊明顯腫脹,每於行走、運動後加劇,平臥休息後減輕,下肢淺靜脈曲張,皮膚出現營養性改變,如皮膚光薄、脫毛、瘙癢、濕疹,如果阻塞延及到髂靜脈、股靜脈及大腿靜脈,則兩小腿可有色素沉著和潰瘍發生,甚至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尤以兩下肢足靴區最為明顯,亦可有步行障礙,下腹痛等。
(2)淺表靜脈擴張  胸壁皮下,下腹部及側腹部靜脈的擴張,血流方向均朝向頭側,大多是豎直長鏈狀,直徑可達10毫米以上,有時也可盤曲成團,似靜脈瘤樣改變,曲張靜脈一般位於胸腹前壁,也可位於胸腹側壁和後背。

檢查

1.血液檢查
可有轉氨酶增高,血鈉增高,血清肌酐增高,尿素氮增高等。
2.尿液檢查可有蛋白尿、血尿
3.下腔靜脈造影
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對顯示下腔靜脈阻塞的部位、範圍、腔內抑或腔外阻塞及側支循環形成的情況可作出較明確的診斷,雙向下腔靜脈造影是診斷下腔靜脈阻塞的可靠檢查方法。在腹股溝部作一小切口,從大隱靜脈分支插入導管可避免損傷股靜脈,在機器螢幕引導下插至下腔靜脈有阻力處,導管退出10毫米~15毫米,再經上臂淺靜脈將另一導管插至右心房,再至下腔靜脈近端,遠端導管用高壓注射器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同時經上臂的導管手推20mL造影劑,並連續拍片,靜脈造影可清楚顯示阻塞部位、程度及側支循環的狀況。
4.靜脈腎盂造影
若發現輸尿管受壓、移位,則應懷疑特發性腹膜後纖維症,如見有輸尿管凹陷現象,則可疑及側支循環的靜脈彎曲。
5.CT檢查
由腹部腫瘤所致阻塞,採用CT檢查可明確阻塞的平面範圍,另外對病變性質也能大致作出診斷,CT結合對比劑的套用,可清楚顯示不同平面的血管管腔,精確診斷腔靜脈阻塞部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側支循環通路,靜脈擴張度等。
6.B超檢查
B超檢查在診斷下腔靜脈阻塞中起重要作用,X線造影顯示下腔靜脈在第9胸椎上緣水平處阻塞,因上腔靜脈阻塞無法插入導管造影,不能確定病變範圍,但B超檢查,發現在距心臟入口約20毫米處下腔靜脈內有4毫米厚的隔膜,B超檢查準確方便,甚至有時可彌補造影的不足,並可篩選患者做下腔靜脈造影的主要檢查方法,可見肝臟腫大、腹水等。
7.核素靜脈造影
將2~5毫居里的Tc注入到下肢淺靜脈,可以了解下腔靜脈阻塞部位、程度和側支循環狀況,此法安全而簡單。

診斷

凡是出現雙側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和胸、腹壁廣泛性淺靜脈曲張的患者,都應想到下腔靜脈綜合徵的可能。
詢問病史時,常有早已存在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症狀,如發病年齡輕且病程長,應考慮下腔靜脈畸形;病程短,病情迅速發展,應該想到原發性下腔靜脈腫瘤或外源性壓迫如腎腫瘤、胰腺腫瘤壓迫下腔靜脈的可能性,其特點是阻塞位置常在中段,有明顯的蛋白尿和血尿。
體檢時,應注意胸腹壁淺靜脈的血流方向。正常時,下腹部靜脈血流由上向下,上胸部靜脈血流由下向上,如果下腔靜脈阻塞,胸腹部血流由下向上,若為上腔靜脈阻塞,則胸腹部血流由上向下,藉此可以作為鑑別。

鑑別診斷

應與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縮窄性心包炎、結核性腹膜炎相鑑別,一般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根據各自的臨床特點不難作出診斷,鑑別診斷髮生困難時,採用B超或下腔靜脈造影,即可作出確診。
關於病變範圍的判斷:凡是阻塞位於下段的,僅有下肢,生殖器和肛門部位的表現,位於中段者,尚有腎臟受累的依據;位於上段者,將出現以肝靜脈阻塞為主的症狀。
上段下腔靜脈阻塞應注意與肝硬化所致者相鑑別,中段下腔靜脈阻塞應與腎病綜合徵相鑑別。

併發症

上段下腔靜脈阻塞常合併醛固酮增高症,造成水、鈉瀦留等;中段下腔靜脈阻塞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腎衰竭及出血性腎梗死;下段下腔靜脈阻塞可有步行障礙等。

治療

本病徵目前尚無特殊有效治療方法。
1.急性期治療
如果下腔靜脈的阻塞是由下肢或盆腔深靜脈血栓形成、繁衍所造成,在急性期時可採用抬高下肢,套用抗凝、祛聚藥物,如肝素、雙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醣酐、雙嘧達莫等,藉以防止血栓進一步發展。為消除水腫,宜低鹽飲食,並服用利尿藥物。如出現肺栓塞症狀,應考慮做下腔靜脈結紮或下腔靜脈濾網成形術,以防栓塞再發。
2.慢性期治療
對於慢性期患者,如側支循環能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僅須作對症處理,儘可能保護下肢,如多抬高上肢、避免體力勞動、外穿彈力襪等。對慢性阻塞尤其是靜脈流入部以下的阻塞則非手術適應證。因為阻塞部位有發生再通的可能,下肢發生循環障礙,尤其發生潰瘍,可用交通支靜脈結紮術、皮膚移植等治療。

預防

對於脫水,紅細胞增多症,血液凝固性增強的患者,均應積極治療,預防本症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