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相寺(雲南省石寶山寶相寺)

寶相寺(雲南省石寶山寶相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寶相寺又名石寶寺,因建築奇險,被譽為“雲南的懸空寺”。為明正統年間鶴慶土知府高論所建,初為道觀,後來佛教興盛,除玉皇閣外,大多廟宇均祭佛像,成為一個佛道合流的場所。 寺建在佛頂山高聳險峻的懸崖上,令人目眩,寺坐西朝東,進山門而至天王殿,大雄寶殿均層層升高,彌勒殿與玉皇閣則凌空建造在崖內,需從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相寺
  • 又名:石寶寺
  • 讚譽雲南的懸空寺
  • 地區:雲南
簡介,地理位置,自然風景,建築結構,歷史沿革,主要特點,

簡介

雲南寶相寺與石鐘寺石窟,同在石寶山上,相距約6公里。它是石寶山又一誘人的去處。由劍川出發,向西南行約22公里,在明澗哨下車登山,約一公里半,見綠樹叢中,寺廟隱約,這是海雲居著名高僧大錯和尚曾有“白雲千萬縷,一片即為居”的詩句。這大概是“海雲居”寺名的來由。該寺格局較小,但劍湖遠環,崗巒起伏,麗江玉龍雪山遙遙在望,四山蒼翠。 寺建在佛頂山高聳險峻的懸崖上,令人目眩,寺坐西朝東,進山門而至天王殿,大雄寶殿均層層升高,彌勒殿與玉皇閣則凌空建造在崖內,需從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達。

地理位置

雲南大理石寶山景區位於大理市北120公里的劍川縣境內。石窟道觀寶相寺,依山建築在一堵高聳險峻的大石崖上,位於佛頂山上。.

自然風景

雲南大理石寶山景區位於大理市北120公里的劍川縣境內。石寶山為丹霞地貌,球狀風化石形成的奇峰異石如鐘、如箭、如獅、如象,高者成崖,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景區內勝景迭出,有石鐘山石窟、道觀寶相寺、金頂寺、海雲居寺觀、石鐘水庫等。這裡林木茂盛、石趣無限,廟宇別致景色獨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其景區包括海雲居、寶相寺和石鐘山石窟等3部分。
石窟道觀寶相寺,位於佛頂山上,依山建築在一堵高聳險峻的大石崖上,下層是大殿,二殿為寺觀,鑿石抬梁,被譽為“雲南的懸空寺”.
石鐘山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鐘而得名。石鐘山分布在石鐘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系南詔時期白族所創造的藝術瑰寶,也是雲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的石窟群,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6窟浮雕造像139軀,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石寶山歌會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是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

建築結構

因建築奇險,被譽為“雲南的懸空寺”。寺建在佛頂山高聳險峻的懸崖上,盤岩層疊,雲回霧擁,層層建樓,令人目眩心駭。寺門有康熙新安黃元培題聯云:劍海開明鏡,雪山列畫屏。額日:雪嶺在望。聯語雖短,卻如實地概括了當地的景觀特色。 門的左側,有石寶山的高僧寂定、普聯和尚基,葫蘆塔形,造型精美,保存完好。從墓側入山,漸行漸深,愈深景觀愈好。至一山青口,有石坊矗立,為寶頂寺(又名慈雲寺)山門。額日:“路接慈雲”。這座山的岩石一層層,一疊疊。路旁清泉淙淙,大樹伸技遮陽,群鳥調嫩,不絕於耳。沿山青行約3公里,至寶相寺山門,也是一石坊,額目:“名山仙境”。進坊,過小石橋,入叢林,上陡坡,在林蔭中攀援而上,行約數百米,便見危崖聳峙,峨崖層疊,高數百米,岩舌長伸,崖層間嵌有建築精巧、五色彩繪的殿閣,這便是寶相寺。
寶相寺坐西朝東,由箐底入石坊後,沿山凹的石階登山,進山門而至天王殿、大雄寶殿均層層升高,彌勒殿與玉皇閣則凌空建造在深凹的崖窟內,鑿石抬梁,有欲附不附之險,需從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達,從天梯上九十九級可登金頂,有石塔、“石寶靈泉”及金頂寺,登高覽勝,趣味無窮。每年秋季的石寶山歌會在這裡舉行,屆時,清靜的山野成了白族歡歌的海洋。寶相寺以它的奇峰、典閣、泉瀑、歌會等編織成一幅動人的民族畫卷。

歷史沿革

據《重建石寶山祝延寺碑記》載:因寺周“靈泉結乳,怪石磊磊,作仙佛相,鳥獸相,鐘鼓琳琅相,種種天成”,改名為寶相。雍正乙卯(1735年)江西人高為阜曾為該寺作一聯:飛岩萬狀俯層台,覷靈秀幽奇,誰雲宇內無西竺;峭壁千尋攢疊閣,睹郁蔥光怪,始信人間有洞天。額為“何處得來”。
寺廟是50年代開始陸續建造的。除大殿外,岩窟中還有殿閣七所,它人與岩窟結為一體,蔚為壯觀。由於寶相寺風光獨特險奇,每當農閒季節,當地民眾成群結隊,邀朋呼友,上山遊玩,連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要在子孫們的攙扶下,看看它秀麗的容貌。每年秋季的石寶山歌會在這裡舉行,屆時,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到這附近彈琴對歌,傾吐心曲,飽覽名勝,清淨的山野便成了白族歡歌的海洋。那濃蔭覆蓋的遼闊山野,也成為青年們的“佛地洞天”了。寶相寺以其奇峰、典閣、泉瀑、歌會編織成一幅民族畫卷。

主要特點

雲南寶相寺的景觀很有特點。它以寺附崖窟,高峻險奇,令人難以忘懷。山腹的大殿依崖而建,每天雨天,山水四漫,飛瀑直下,直落寺前天井。如遇晴天,則藍天白雲石勢驚天。崖上布滿題刻詩章:“南州靈岩”、“眼中有寶”、“佛都”、“片云何處”、“非人間”等等。從第二層盤旋而上,至第三層,無房,僅有石洞,山水滴喀,匯為小池。第四層,有閣內塑像,閣前有石香爐,有矮欄,憑欄下視,老立虛空。從這裡至上邊一層,雖僅有五六十米,卻都是陡險的猿徑鳥道,基本上是緣岩鑿石為旺,斗折蛇行。
為了便於攀登,有人在最需要攀附的地方鑿了一個個小石窩,讓遊人好摳住它用力往上攀。游者多,長久磨,小石窩多已光滑。往上攀完石壁,再過一段線岩壁鑿成的橫路,須提心弔膽,側身扶岩往前移,才到較寬的地方。這裡有一小閣,內塑觀音。臨閣俯視,深淵冥冥,令人頭暈目眩,不敢輕越半步;右上方危崖頂上,還有一座石塔,但已無路可上,只能到此止步。整堵岩石,層層疊疊,
號稱四台,雖有誇張,但層數的確很多。建有殿閣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險絕幽奧的寶相寺,始建於元代。原名“祝延”,與雞足山的“祝聖”寺同為伯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