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城

寨子城

寨子城,寨子城位於四川省眉山城西北方向,原屬東坡區(原眉山縣)正山口鄉太平村,2005年4月30日,正山口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秦家鎮,寨子城所在地變為現在的秦家鎮宋坪村三組。這裡距市區約28公里,與成都市蒲江縣交界。清鹹豐年間建寨,現為四川省省級森林公園,目前,整個森林公園有森林面積3萬畝以上,有水庫10多處。而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仍然是寨子城遺址和武廟建築群,其中,寨子城遺址占地約750畝,武廟建築群占地約35畝, 2001年,寨子城及武廟被眉山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寨子城
  • 行政區類別:四川省
  • 地理位置:位於四川省眉山城西北方向
  • 原屬:東坡區正山口鄉太平村
  • 併入秦家鎮:2005年4月30日
  • 屬於:四川省省級森林公園
古寨歷史,古寨城門,道教建築,武廟,三清殿,太一殿,斗姥殿,城隍廟,靈祖殿,南大門,建寨原因,古寨現狀,交通路線,

古寨歷史

據說,清鹹豐年間,眉山、丹稜、蒲江等縣的豪紳巨賈因懼怕農民起義軍,遂聚集武裝,築城設寨防範。寨子城構築在長楸山脈中段的寨子山,其山獨立雲表,東、南、西三面為深澗,北面是懸崖,山之前後各有一條小道通往山頂,道路崎嶇難行,山頂較為平坦,整個寨子山走勢由低向高,地勢險要,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寨子山寨子山
據記載,寨子城整個城寨南北長2公里,東西最寬處300米,面積約30公頃。俗語說:“太平寨,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三”。依山邊緣築有長4800米、寬1.5至2.5米、高2.7米、厚3.6米的城牆。城牆全部採用寨子山所產的堅硬黃條石砌成。城內建築布局井然,有東西南北街首、丁字口和十字口,有衙門大堂、演武廳、花園、茶館及鹽井。據說,寨子城修了7年零10個月,每天有1700多民工在山上勞動。寨子修成後,大家以其險峻、易守難攻取名為太平寨。
寨子城整個城池平面圖為倒葫蘆狀,南門為葫蘆口,北城牆為葫蘆底。城內除有少量耕地外,大部分為樹林,尤以北部山林極富原始味。60多年前,寨內還有集市,分上街和下街,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城寨逐漸衰落,只有幾戶村民居住耕耘於內。

古寨城門

寨子城原建有東南西北四道寨門,現在城內僅存城門三座。南門為正寨門,又稱下寨門;西門為福德門;東面為水東門。據文物工作者考察,北面原也有城門,不過垮塌較早,且面臨深澗,平時人跡罕至,故不得知其名。
西寨門西寨門
寨子城的東門,因下臨深澗,又稱水東門,有關人士考證後認為,該門是為寨子城取水所用而設。敵人要想攻進城內,必先越過這寬闊的水塘,並爬上陡峭的山崖,可見真是易守難攻。
在一塊莊稼地邊,赫然矗立著這座古寨門,這是寨子城的西門,是寨子城的後寨門,又稱福德門,紅條石砌成,拱券式門道,寬約2米,高約2.5米。
西門左右兩邊,連線著一段城牆,雖然說不上高大險峻,但卻是厚實堅固。
從福德門、水東門一線往南,基本上已開墾為田地,往北是山林,樹木繁茂,鬱鬱蔥蔥。

道教建築

寨子城內,現存完好的建築,是一組道教建築群——武廟、三清殿、斗姥殿、城隍殿、靈祖殿。從西寨門往南,有一條水泥路通往武廟建築群。

武廟

武廟與三清殿、太一殿是一座聯排建築,可謂是一廟三殿。左邊是武廟,又稱關帝廟。武廟的建立,是從唐肅宗(公元756年至763年)設武學祀太公開始的,以後就延續下來。到了清代初年,以祀關公替代了太公,在雍正、乾隆、鹹豐、光緒年間又為關公加封諡號,更加提高了關公的地位和榮譽,進入民國,岳飛也進入了武廟和關公合祀。
武廟武廟
這座武廟最早在眉山城內,大殿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重修之後,又於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的。解放初期,曾作為眉山中學校舍,1962年作紅星機械廠職工宿舍,1993年因舊城改造,眉山縣政府決定遷建於寨子城內。武廟大殿現保存基本完好,為木結構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15米,進深三間10.75米,通高9.65米,房面為筒瓦覆蓋,飛檐翹角,鴟吻寶頂,四周有擺柱16根,造型宏偉大氣,莊嚴肅穆。居中塑關公讀《春秋》像,關平周倉伺立兩旁。

三清殿

正中的三清殿,居中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左右兩邊是道教十二金仙塑像。道教十二金仙是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的十二弟子:廣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黃龍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普賢真人(普賢菩薩)、慈航道人(觀音菩薩)、靈寶大法師、懼留孫、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三清殿三清殿
左邊這六位從左至右分別是: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黃龍真人、文殊真人(文殊菩薩)、普賢真人(普賢菩薩)、慈航道人(觀音菩薩)。
右邊這六位從左至右分別是:懼留真人(懼留孫)、燃燈真人、道行真人、清虛真人、廣成真人、赤精真人。

太一殿

在三清殿右邊,還設有太一殿。關於“太一“,有多種理解,一種理解是,“太一”是“道”的別稱。在道家思想中,“太”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無對和混一未分。《莊子·天下》稱老子的學說“主之以太一”,“太一”即老子所謂“道”;第二種理解是,“太一”是古神明,也作“泰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第三種理解,“太一”即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太乙真人
在太一殿內,在三清像的右邊,塑有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像。據說,太乙真人居玉清仙境,號令群真人,道教又尊稱為太乙救苦天尊,道經云:天尊為天界專門拯救不幸墜入地獄的亡魂之大神,受苦難者只要祈求,呼叫天尊之聖名,就能得到救助,解厄消難。從殿內的塑像看來,或許太一殿就是太乙殿,即供奉太乙真人的殿堂,但因與三清殿連為一體,或許也含有“道”的意思吧。
太乙真人像左右,伺立著哪吒、楊戩,哪咤是太乙真人的徒弟,應該站在真人身邊,只是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不知為何讓他伺立在太乙真人旁。

斗姥殿

往下走,是斗姥殿,居中,供先天斗姥元君、地姥娘娘、西華王母娘娘。道教信奉的“斗姥” ,又稱斗姆。斗指北斗眾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傳說,她原來是龍漢年間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一個春天她在花園遊玩有感悟,生下九個兒子。大兒子後來成為天皇大帝,又被稱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二兒子長大後成為紫微大帝。其餘七子出生時,並非胎形,而是七顆明星,生落地來,即自動排為斗勺之狀,柄指一方。排列成形後,方才化為胎兒的模樣,周御王為他們分別取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和破軍,他們長大了以後,修成正果,才回歸星位成為了天上的北斗七星君。
斗姥斗姥
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閣”,專門供奉斗母。她的形象是三隻眼、四個頭、八隻手,手中分別拿著太陽、月亮、寶鈴、金印、彎弓、矛、戟等作戰兵器或法器。地姥娘娘,也稱地母娘娘、后土娘娘、地母元君、虛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后土神的產生,源於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崇拜,大約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後,由於國人觀念,信奉天陽地陰,男為陽,女為陰,后土神遂漸奉為女神,民間乃稱為后土娘娘。宋代以後,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與天上的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川之秀,道觀並設后土殿。民間建后土娘娘祠,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相傳是后土娘娘聖誕日,隆重祭祀之。
地姥娘娘地姥娘娘
西華王母娘娘或稱西王母、王母、王母娘娘,是我們最熟悉的女神,她是天宮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請各路神仙之職,在人間管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在正統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與西王母並非夫妻關係,西王母是先天陰氣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崑崙仙島。而所有男仙之首為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東王公,其掌管蓬萊仙島。而玉皇為群仙之首,眾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現比玉皇要早,所以他們不是夫妻。只有中國民間的故事和小說,才認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
左側,塑北斗七星像。《上清經》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樞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璣宮,為祿存星君;第四天權宮,為延壽星君;第五玉衡宮,為益算星君;第六開陽宮,為度厄星君;第七搖光宮,為慈母星君,總稱七司星君。專門奉祀北斗星君的廟宇稱北斗星君廟。因北斗專掌生存,故民間又稱為“延壽司”。“北斗注生,南斗注死”,在斗姥殿右側,塑南斗六星君和南極長生星君。南斗六星君是管理世間一切人、妖、靈、神、仙等生靈的天官。《上清經》云: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宮,為延壽星君;第四天同宮,為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宮,為度厄星君;第六天機宮,為上生星君,總稱六司星君。專門奉祀南斗星君的廟宇稱南斗星君廟。南極長生星君又稱南極長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斗六星君的頂頭上司。
北斗七星北斗七星
殿內還有日神、月神和慈航真人塑像。日神即太陽神,中國的日神是羲和。《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說,在東南海之外有羲和國,國中有一女子叫羲和,嫁給帝俊為妻,生了十個太陽。每天,羲和都在甘淵為十個太陽洗澡。因此,在古代神話故事中,有的把羲和塑造為太陽的母親。羲和掌握著時間的節奏,每天由東向西,驅使著太陽前進。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
日月神日月神
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君、月姑等,是中國民間流傳較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崇拜,源於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因為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在神話傳說中,月神又叫常羲,與羲和同為帝俊之妻。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即為一年十二個月。
隨著母系進入父系社會,羲和和常羲由生太陽和月亮的女神演化為太陽、月亮本身,又成為太陽、月亮的駕車者(即日御、月御)。再後來,羲和、常羲兩女神變為黃帝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兩個男性官員羲和、常羲。
慈航真人也是佛教中所供奉的觀音,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只是依照道教的說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人,而佛教的觀世音則是從一開始就是男人身。但不論是慈航還是觀音,他一生都以普度眾生為宗旨,逢災救災,逢難化難,走到哪裡都是勸善積德,所以人人都敬觀音、拜慈航。與佛教寺廟的構造一樣,慈航身邊還是跟著善財童子和小龍女。

城隍廟

斗姥殿下面,是城隍廟,正中供城隍爺,兩側各有四個衙役伺立。“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城隍廟城隍廟

靈祖殿

再往下,是兩層的靈祖殿,下層居中,是真武祖師、三豐祖師和純陽真人,左側是藥王真人孫思邈,右側是財神趙公明。真武祖師即真武大帝,全稱真武盪魔大帝,也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也叫真武老祖,在神明界很有威望,是北方最高神。有一首詩說:“真武老祖下天堂,披髮赤足渡賢良,手中舉起降魔劍,外道妖魔無處藏。”三豐祖師即張三豐,本名通,字君寶,元朝遼寧人,自稱張天師後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純陽真人即呂洞賓,歷史上確有其人,呂洞賓字洞賓,號純陽子,名叫呂岩,全真道祖師。
靈祖殿靈祖殿
二層閣樓上,塑道教守護神王靈官像。靈祖殿是上述諸殿的山門殿。

南大門

靈祖殿南面,全是雜草叢生的荒野,順著其間一條長滿野草的小路繼續南行約2里,穿過一片小松林,再過一段竹林,終於見到了寨子城的南大門。在寨子城現存的三座寨門中,南大門保存最為完整。南大門又稱下寨門、前寨門、太平門,門額書“太平寨”,題記年號為“鹹豐甲寅年小陽月”, 形制與西寨門相同,由寬、厚0.2米,長度不一的紅條石砌成,拱券式門道,寬1.9米,高2.76米。
南大門門洞南大門門洞
這座與古代城門相似的寨門,下層門道是進出口,可並排行5人。第二層為土炮樓,仿古代箭樓,周圍有供瞭望和射箭用的小窗,後人修補痕跡明顯。
南大門坐北朝南,當進山之道,是前山的第一道隘口。敵人若正面來犯,須從花石岩水庫渡水而過,登上既險且陡的上路小徑,再穿過一段長長的通道,行至寨門,地勢陡高,行跡頓時暴露無遺。加上城牆多臨深澗,少攀援處,大大提高了寨子城的防禦力量,真可當得上銅牆鐵壁了。

建寨原因

關於寨子城建設的理由,雖然大都說是“為避農民起義軍而建”,但竊以為這個原因還有待商榷。這裡說的“避農民起義軍”,避的是李永和藍朝鼎起義,但李永和藍朝鼎起義發生在鹹豐九年,即1859春,而在寨子城南大門的門額上,有“鹹豐甲寅年小陽月”的字樣,即是說,寨子城立於1854年,比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早了整整五年。雖然李永和藍朝鼎確於1891年率軍北上攻至眉山、丹稜,但竊以為眉山、丹稜、蒲江的豪紳巨賈不可能提前五年就能預知到李永和藍朝鼎會揭竿起義,更不可能預測到遠在雲南昭通的李永和藍朝鼎會一路打到眉山。
南大門箭樓南大門箭樓
而關於寨子城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當地一姓鄒的農民,因反對官府的壓迫和剝削,聚眾起義,占山築寨,在此鬥爭了幾十年。山下不遠處,一峭壁上刻有一首詩:“我是大邑人,避難在中平,閒遊過此地,實難述苦情。”署名“周元子”。此似乎可作這種說法的一種佐證。
又或許,寨子城先是鄒姓農民起義時所建,1891年上半年,李藍起義軍攻至眉山丹稜時,當地豪紳及民眾為避戰亂,避居寨子城,整修城寨,倚寨堅守自保。
除三座寨門和城牆外,寨子城現存文物還有焚香塔、香爐、土炸彈、演武廳遺址和大堂口遺址,但已不易見到。在南大門前的荊棘雜草中,隱藏著一塊石碑,這是1983年眉山縣將寨子城遺址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立的碑。

古寨現狀

隨著歷史上的一座熱鬧城寨的逐漸消失,1996年,寨子城被批准為四川省省級森林公園,目前,整個森林公園有森林面積3萬畝以上,有水庫10多處。而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仍然是寨子城遺址和武廟建築群,其中,寨子城遺址占地約750畝,武廟建築群占地約35畝, 2001年,寨子城及武廟被眉山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路線

從眉山驅車經多悅鎮,到達原正山口鄉後,再西行5公里,就進入一片林區,這裡就是寨子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