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石窟

造像雖然大都已被自然或人為破壞,但其對隋唐以後西北地區佛教的興衰,儒釋道三教合流、同寺並存以及民俗學和民間造像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經過對寧夏最大的石窟群——固原縣須彌山石窟的綜合測繪考察,對現存的155個洞窟進行了編號,基本探明了石窟的時代序列、石刻內容、造像風格等,得知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末年,歷經西魏、北周、隋、唐諸朝。其中北周至隋唐時期的石刻造像是須彌山石窟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石窟
  • 主要分布:寧夏南部山區
  • 數量:約20餘處
  • 代表作:北周至隋唐時期的石刻造像
寧夏石窟
寧夏石窟
根據1984至1985年全區文物普查結果得知,寧夏境內的石窟大多在南部山區,約有20餘處。主要分布在固原縣須彌山、炭山、禪塔寺;彭陽縣無量山;西吉縣掃帚嶺、蟑佛寺、石寺山;隆德縣龍風山;海原縣天都山涇源縣石窟灣。另外在中寧縣石空寺等地也有一些石窟。這些石窟除固原縣須彌山石窟建造時代較早以外,大都開鑿於宋元時期,延續至明清之際。早期多為石刻造像,元明清則以泥塑為主。這些石窟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