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坐唱

寧夏坐唱

寧夏坐唱是寧夏土生土長,也是寧夏至今唯一的一種地方曲藝種類,由徐明智創始,徐明智通過多年對寧夏小曲,眉戶以及寧夏方言的挖掘整理,創始了這一具有寧夏本土風情的地方曲種,1978年將其正式命名為“寧夏坐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夏坐唱
  • 地理標誌:寧夏
基本信息,表演形式,發展現狀,

基本信息

寧夏坐唱對音樂,樂器,表演,方面進行了規範,過去的寧夏小曲子為多句疊唱的單曲式,多句唱詞使用一段音樂重複循環演唱,寧夏坐唱通過對唱詞感情的認真揣摩,根據情感色彩對每段唱詞重新配樂,更好的抒發了唱詞蘊含的情感。演奏的樂器方面,過去寧夏唱小曲子的藝人,使用的伴奏樂器的隨意性很強,沒有固定樂器,如民間說唱藝人瞎花花使用撞鈴伴奏,張玉貴使用三弦,還有很多說唱藝人使用簡板,二胡,板鼓,寧夏坐唱對演唱形式和伴奏樂器規範化,寧夏坐唱為二人對唱,兩人為捧逗(捧哏逗哏,一人為甲,一人為乙,一問一答)的關係,一人手持三弦彈唱為逗哏,另一人手拿漁鼓與簡板撞鈴捧哏。模仿人物跳出跳入,一人飾多個角色。徐明智通過對寧夏小曲子的演唱,音樂,唱詞,表演形式進行規範和創新,誕生了寧夏坐唱這一地方曲種。寧夏坐唱使用的寧夏小曲子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1980年寧夏全區曲藝音樂普查,發掘出不少民間手抄和石印的民間故事講唱和佛教、道教講唱的曲本,其中《鸚哥寶卷》《黃氏女還魂記》《勸夫孝祖》《安立功勸正》等和《滿江紅》《哭五更》《銀紐絲》《孟姜女》等許多常用寧夏小曲子,都可以在唐代《敦煌變文卷子》,元代《全相平化五種》、清代《宣卷拾遺》、《白雪遺音》等曲藝資料選本中找到蹤跡。使用寧夏小曲子 “珍珠倒捲簾調”填詞演唱的《寧夏大城遭大難》,描述了1738年乾隆三年寧夏寶豐大地震,民生疾苦的景象。
寧夏坐唱

表演形式

寧夏坐唱所使用的音樂,唱詞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地域風格,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人文特徵。從1978年,徐明智創始寧夏坐唱至今,集創作、彈奏、演唱於一身,一直以來,寧夏坐唱表演時是二人合演,始終是坐姿,一人操三弦邊伴奏說邊唱,為主要表演者,另一人左手執漁鼓和簡鈴,右手擊打漁鼓幫腔。二人分角摹聲,表演時形成逗哏與捧哏的關係。在樂器方面,三弦、漁鼓簡鈴是寧夏坐唱所使用的樂器。徐明智做出簡鈴這一樂器,方便實用。在表演形式上,2000年以後,徐明智嘗改變了20年來寧夏坐唱只有兩個人坐著說、唱的形式。使寧夏坐唱在2003年,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舞台上。寧夏坐唱從過去的兩個人發展到十二個人,讓助演演員也舞起來、唱起來。但仍保留著寧夏坐唱“坐”的成分,只是會根據情節有時候站起來、舞起來,同時加強了音樂部分。寧夏坐唱吸收了寧夏小曲子、借用了西北花兒音樂素材,同時,音樂方面注入了搖滾樂、現代音樂的元素,借用了Rap這種現代藝術形式,使寧夏坐唱更具時代感,也使更多的年輕人走近它、能接受它。
寧夏坐唱

發展現狀

近年來,寧夏坐唱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在中國曲藝界爭得了自己的席位,屢奪全國曲藝大獎,同其他藝術一樣,隨著時代發展與進步,寧夏坐唱也同樣面臨傳承、改革、創新的問題,如何培養年輕觀眾,讓他們走近、了解並接受寧夏坐唱,這是我們音樂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寧夏坐唱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得不到更多老百姓的認可與青睞,寧夏坐唱目前只有父子兩人在演唱,因為寧夏坐唱使用的樂器三弦,價格昂貴且不時髦,苦練二年才有成果,年輕人很少有恆心和毅力。至今只有徐明智與其兒子徐晨創作編排並演唱寧夏坐唱。地方曲藝不受關注,家長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這種藝術種類,寧夏坐唱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難題,寧夏坐唱需要社會的關注、正確引導和媒體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壯大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