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宋代王禹偁詩作)

《寒食》是北宋詩人王禹偁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風物詩,寫的是寒食的節俗和自然人文風光,詩中流露出思念京都汴梁之情,亦描繪了商州的風士人情,反映了作者在無奈的清閒中自得其樂的情緒。此詩首聯點明了詩人此番過寒食節的時間、地點及當地的風光;頷聯兩句寫了山鄉的風情;頸聯兩句寫了山鄉的景色;尾聯兩句寫詩人當時的心情。這首詩語言淺切,層次清楚,敘述從容連貫,沒有突兀驚人的意象,也沒有跳蕩的表現,色彩鮮明但並不濃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寒食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禹偁
  • 作品出處:《四部叢刊》本《小畜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
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菸
副使官閒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寒食:古代節日,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依風俗,這天禁止燒火。只吃冷食,也就是第六句所說的“禁菸”。
②“今年”句:今年只能在商州過個冷清的寒食節、不能目睹京都汴梁寒食節的熱鬧景象了。商山:即商州,今陝西商縣。
③可憐:可愛。
④稚子:小孩子。就:走近。拈(niān)蛺(jiá)蝶:捉蝴蝶。
⑤系:懸掛。
⑥郊原:郊外的原野。
⑦巷陌:大街小巷。乍:剛剛。
⑧副使:即團練副使,宋朝安插降職官員的一種閒職。作者便是被貶到商州當團練副使。惆悵:傷感,失意。
⑨撰碑錢:替別人寫碑記、墓志銘等得到的酬勞,俗稱“潤筆”。

白話譯文

我今年只能在商州山鄉過寒食節了,但是山中的風光景物也一樣可愛。
小孩子慢慢地湊近了花朵拈取蝴蝶,山中的人家在大樹上掛起了鞦韆。
郊外原野剛下過雨呈現出一派翠綠,春陰中大街小巷剛剛開始禁菸火。
擔任副使這樣的閒官沒什麼可不滿,為人寫碑銘所得正可充當買酒錢。

創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抗疏直言為徐鉉辯誣,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這首詩作於淳化三年(992年)寒食節,這是他貶官商州後過的第一個寒食節,恰逢佳節,詩人雖思念京城汴京,但亦愛上了商州山裡的風土人情。作此詩表達不以遷謫為意、寄情山水的曠達胸懷,亦表露出不便直言的抑鬱之情。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寒食》是一首樸素明快的詩,實實在在有點白居易的風格。這首詩如一幅風俗畫,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欣欣的喜悅和淡淡的憂煩。
這首詩的首聯兩句點明了詩人此番過寒食節的時間、地點及當地的風光。“今年寒食在商山”,也就是說去年寒食在宋都汴梁,透露出人事變易,今非昔比的感慨。他從繁華的京都貶到這荒僻的山城,從清高的京官降為閒員團練副使,這個落差很大,生活和感情上難免有無可奈何的苦悶,所以在他這時期的詩作中牢騷、思歸之句,觸目皆是。以前他對宮廷生活的奢侈靡費十分不滿,此時他甚至認為官吏是老百姓的蠹蟲,他雖然做了官,卻又羞於做官。他守正不屈,寵辱不驚,又出身農家,能隨遇而安,因而並不為遭貶懊悔。對句“山里風光亦可憐”抒寫詩人此時此地的感受。詩人看到商州百姓歡度寒食的情景,覺得山裡的風光也是很可愛的。句中用一“亦”字,是與詩人在都城汴梁過寒食的情景相互比較而言的。“亦”字隱隱流露出詩人對汴梁的懷戀和對此番遭貶的憤懣,同時也是他對山鄉優美景色的認同與迷戀。這裡雖沒有汴梁的喧鬧繁榮,但汴梁卻也沒有這裡的清爽寧靜,他孤獨淒涼的心境正與這清爽寧靜的山鄉相融合。他留連山水,寄情詩酒,以使抑鬱的心情得以解脫,一時也能樂以忘憂。
頷聯、頸聯四句是對“山里風光亦可憐”的具體描繪,四句詩分遠近兩組四個畫面,稚子捕蝶,人家鞦韆,郊原綠色,巷陌春陰,無一不切山中及寒食節令,遠近高下,層次分明,清新可愛,寧謐恬靜,頗能道出山居之趣,表現出一派恬淡清幽的氣氛。
頷聯兩句寫了山鄉的風情。稚子拈蝶的畫面,可以想像孩子當時的動作與心情:輕手輕腳、慢慢靠近,擔心害怕,唯恐蝴蝶飛去,捉住了快樂,捉不住也快樂,一個“拈”字,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孩子的稚氣和可愛神態,這句詩中充滿童趣。不過,寒食時節中國北方尚是早春天氣,乍暖還寒,並無野花與蝴蝶,詩人如此寫,融注了自己對兒時生活的回憶,表明他對山鄉生活的熟稔。打鞦韆是中國廣大農民冬季的娛樂方式,冬閒無事,農民無以為樂,就在兩樹之間各系一條繩子,中間綁以踏板,就成了鞦韆,兒童和成年人樂此不疲。鞦韆春秋時代就有,至今猶存,可見農民之喜愛。“就花”與“依樹”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極真實、傳神,情趣橫生。這兩句猶如一幅生動淡雅的山鄉風情畫。
頸聯兩句寫了山鄉的景色。是時也,草木爭春,勃發新綠,在一片嫩綠的郊外原野,又經過一場春雨的洗滌,更是一塵不染,綠得鮮亮照人。城裡的街道,路旁綠蔭點染,春意襲人。這一天又全城禁火,無煙霧繚繞,空氣更加清新明淨,整個環境純潔新妍,令人賞心悅目。所寫的景色,與作者當時閒適的心境水乳交融,在淡泊中透出悠然之趣,在寫風光節俗之間,表達了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和身在鄉村的悠閒愜意。
尾聯兩句寫詩人當時的心情。表面上是寫節日痛飲,骨子裡卻隱含著深深的鬱憤。雖然商州的風土人情給人以好感,但由於這春日的陰鬱,不由得使人想起自己的不得志。詩人勸慰自己不要因為當團練副使惆悵,說明他正滿腹惆悵。這種惆悵一來自閒,二來自貧。團練副使確實是個閒官,無事可乾,他這時期寫的詩多處寫到“閒”字,如《閒居》:“何必問生涯,幽閒度歲華。”《日長簡仲鹹》:“日長何計到黃昏,郡僻官閒晝掩門。”《五更睡》:“如將閒比貴,此味敵公卿。”閒得百無聊賴,就產生惆悵。為了排解這種惆悵,就借酒澆愁。最後一句反襯了他的貧。團練副使為從八品,俸祿自然菲薄,飲酒常常付不起酒錢,幸好,所得“潤筆”可供酒資,要用“潤筆”支付酒錢,說明貧。他的《次韻和仲鹹對雪散吟三十韻》中自注云“副使俸惟茶一包”;《御書錢》中說“謫官無俸突無煙”,《寄獻僕射相公》中說“謫官無俸不勝貧”,都表現了當日生活的窘迫,正可與此詩相對應。但他貧而不墮其志,一次皇帝令京兆府(長安,今西安)賜予酒錢,他竟讓而不受。後兩句表露了他無以名狀的哀愁與無法排解的惆悵,以曠語作結,實是發泄自己官冷俸微的牢騷。
這首詩浸透著一種清新自然的氣息,與宋初詩壇上的浮華詩風大相逕庭。王禹偁是反對浮華詩風的詩人,師法和推崇杜甫白居易,他的詩有杜詩的關注現實,又有白詩的婦孺能解,這首詩可見一斑。詩中描寫了清新的自然景觀,也表露了濃重的惆悵心情,這種惆悵是對景難排的。

名家點評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宋詩三百首辭典》:王禹偁詩宗白居易,他自稱謫居商州時“多看白公詩”。這首詩風格逼肖白詩,平易自然,無一句用典,但情與景深相契合,深婉紆徐,曲折地道出了複雜的情感。
原解放軍報總編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楊才子《古今七律觀止》:因貶官而作。平易自然,不用一典,情景契合,深婉紆餘。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因晚年貶居黃州,故人稱“王黃州”。家境貧寒,累代務農。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歷任成武主簿、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翰林學士、判大理寺等職,因剛直敢諫,三遭貶謫。在文學上他反對晚唐五代以來華靡頹唐的文風,主張改革。散文提倡學習韓愈柳宗元,詩歌則學習杜甫白居易。風格簡淡洗鍊,平易有味。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存詞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