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寒食

《壬辰寒食》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為父親掃墓時所寫,表達了詩人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以及意欲歸隱的願望。詩人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願望。全詩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壬辰寒食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王臨川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壬辰寒食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壬辰:即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⑵“客思”二句:是說客思如春風裡的柳條之多。客思:客中遊子的思緒。思:思緒,心事。
⑶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 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⑷巾:頭巾。雪:白髮。
⑸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⑹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
⑺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白話譯文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做官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創作背景

此詩是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的。,當時王安石三十二歲。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損之)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卒於官,葬於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祐四年壬辰(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王安石雖然是大有作為之人,但他同樣有山林之思,並非一味追求進取。

作品鑑賞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覺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髮先出,朱顏早凋,因而發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是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澹經歷受到觸動,引發了他潛藏於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願。然而他也只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於實際。
此詩一方面是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嘆。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髮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只有三十二歲,本該是黑髮朱顏,但現在是“白髮爭出”“朱顏早凋”,顯然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於才過而立之年就華發早生、蒼顏畢現,世事實在是太艱難了。“雪”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於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整首詩把思鄉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嘆、為官之苦有機地串聯,並用“雪”與“朱”這兩個字把王安石內心的感慨與苦楚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家孝親,並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於家中無田園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並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宋神宗朝兩度任宰相,實行變法。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晚居金陵。卒謚“文”。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詩、文皆有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作不多,風格高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著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文集》《臨川先生歌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