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區域旅遊文學作品選

中國文化區域旅遊文學作品選

《中國文化區域旅遊文學作品選》以文化地域為綱,將中國的遼闊疆域劃分為16個文化區域,把相關旅遊文學作品依次各編為一章,重新組合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體裁的旅遊文學作品,按照名勝、名家、名作的入選標準,兼顧該區域鮮明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特徵,可使讀者在閱讀中對特定文化區域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感性的了解,並在對詩詞、文賦、楹聯的鑑賞中充分領略母語之美。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區域旅遊文學作品選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 作者:秦良傑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235572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區域旅遊文學作品選》可作為大專院校旅遊、中文、歷史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旅遊從業人員、旅遊愛好者的參考書,以及熱愛文學與傳統文化的普通讀者的一般讀物。

作者簡介

秦良傑(1973—),河北邢台人,2001年畢業於蘇州大學文學院,現為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人文素質教育中心主任。主講“中國當代文學”、“旅遊文學”、“影視藝術概論”等課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燕趙篇
觀滄海
邯鄲客舍歌
聽話叢台
於易水送人一絕
銅爵
折桂令·盧溝曉月
過居庸關
拒馬河
安濟橋
題荊軻山
南鄉子·邢州道上作
點絳唇·夜宿臨沼驛
滿井遊記
極樂寺紀游
西堤
說京師翠微山
故都的秋
盧溝曉月
圓明園戲台聯
北海濠濮間臨水軒聯
四川會館聯
山海關孟姜女廟聯
第二章 關東篇
登興安嶺絕頂遠眺
松花江放船歌
游千山記
寧古塔紀略
吉林玉皇閣聯
虎頭關帝廟聯
第三章 中原篇
寒食還陸渾別業
宿白馬寺
北邙行
題盤豆驛水館後軒
過故洛陽城
初見嵩山
臨江仙
憶樊樓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游黃華山
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
游天平山記
游大字院記
游龍門記
游少林寺記
相見恨晚——初晤龍門盧舍那大佛
第四章 齊魯篇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望岳
望江南·超然台上作
普天樂·大明湖泛舟
臨淄懷古
濟南行記
游嶧山記
登泰山記
游珍珠泉記
黃河一掬
第五章 秦晉篇
望秦川
終南望余雪
終南山
竹里館
游終南山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長安秋望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樂遊原
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中與秀才裴迪書
華山記
游晉祠記
陶醉壺口
恆山北嶽行宮聯
第六章 吳越篇
江蘇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登金陵鳳凰台
石頭城
烏衣巷
泊秦淮
桂枝香·金陵懷古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西河·金陵懷古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永遇樂
泊船瓜洲
鐘山即事
淮中晚泊犢頭
初晴游滄浪亭
送人游吳
題破山寺後禪院
晚入盤門
寄揚州韓綽判官
題揚州禪智寺
朝中措·平山堂
揚州慢
過揚州
潤州(二首選一)
次北固山下
潤州
甘露寺多景樓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天平山中
真州絕句
虎丘記
虎丘中秋夜
游靈岩記
游金焦兩山記
焦山題名記
游虞山記
南京瞻園聯
吳江同里退思園聯
蘇州寒山寺聯
揚州平山堂聯
揚州二十四橋聯
浙江
登江中孤嶼
人若耶溪
耶溪泛舟
憶江南
錢塘湖春行
送友游吳越
望海潮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臨安春雨初霽
風人松
宿建德江
三衢道中
登飛來峰
沈園二首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四首選一)
蘭亭集序
與宋元思書
冷泉亭記
龍井題名記
觀潮
晚游六橋待月記
記雪月之觀
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煙雨樓
剡溪
松風閣記
西湖的雪景
觀蓮拙政園
杭州岳飛墓聯
杭州蘇小小墓聯
紹興青藤書屋聯
普陀山普濟寺聯
第七章 兩淮——徵州篇
望天門山
獨坐敬亭山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
滁州西澗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九日齊山登高
題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記
黃山小記
游黃山後記(節選)
游敬亭山記
游九華記
和縣霸王祠聯
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聯
安慶大觀亭聯
第八章 鄱陽——江西篇
滕王閣詩
晚泊潯陽望廬山
登快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龍潭夜坐
五老峰
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
游斜川並序
廬山草堂記
廬山面目——廬山遊記之一
第九章 巴蜀篇
峨眉山月歌
蜀相
旅夜抒懷
夔州歌十絕句(十首選三)
曉行巴峽
蜀先主廟
利州南渡
劍門道中遇微雨
三峽
峨眉山行紀
浣花溪記
成都的春天
芙蓉城
成都望江樓崇麗閣聯
成都武侯祠聯
第十章 荊楚篇
渡青草湖
秋登萬山寄張五
漢江臨泛
黃鶴樓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渡荊門送別
登岳陽樓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望洞庭
西塞山懷古
赤壁
題松滋東禪院
晚泊岳陽
荊州十首(選一)
念奴嬌·赤壁懷古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步入衡山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三游洞序
黃鶴樓記
游沙湖
記承天寺夜遊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岳陽樓記
黃州快哉亭記
武昌九曲亭記
金沙堆觀月記
漢陽晴川閣聯
湖南嶽陽樓聯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第十一章 閩台篇
武夷山(十首選一)
游武夷山記
飲食男女在福州
在福建遊山玩水
綠水三千
台南鄭成功廟聯
第十二章 嶺南篇
送桂州嚴大夫
由澄邁渡海
五指山
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
記游白水岩
記儋州上元夜遊
游桂林岩洞與容州勾漏洞天
游桂林諸山記
蕭紅墓畔口占
鼎湖山聽泉
第十三章 西域篇
登原州城呈張黃從事
嘉峪晴煙
天山景物記
總想為你唱支歌
漢家寨
烏魯木齊左文襄公祠聯
第十四章 蒙古草原篇
敕勒歌
使至塞上
夕次蒲類津
內蒙訪古
第十五章 西南——雲貴篇
黃果樹瀑布記
游點蒼山記
瀾滄江邊的蝴蝶會
昆明滇池大觀樓聯
貴陽甲秀樓聯
第十六章 青藏篇
西藏大地
仰望布達拉
青海西寧昭忠祠聯
後記
參考文獻

後記

自2009年起,我在學校開設了“旅遊文學”選修課。在教學過程中參考了幾種國內高校教師編選的《旅遊文學》教材,其中包括石洪斌主編的“面向21世紀全國高職高專旅遊類規劃教材”《旅遊文學》、朱耀廷主編“文物鑑賞與中外旅遊系列教材”之《中國古代遊記》和曹濟平等編著的《旅遊文學》。在編輯思路和體例上它們各有特色,要么按照旅遊資源(描寫對象)編排作品,要么按照創作年代進行編排,線索清楚,結構合理。而在備課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點想法,那就是:在文化區域的基礎上搜羅、講解相關旅遊文學作品,讓學生在鑑賞、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大量地域文化的信息,這可以建立起對一個特定區域的全面了解,不僅包括可見、可感的自然景觀,更有對內在的文化氣質的把握。這很難套用目前的行政區域進行劃分,因為地形地貌、物候物產、風俗民情、歷史文化乃至百姓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都有其內在的關聯,並不總與行政區劃相一致。於是我想到了以“文化區域”為線索,整合相關旅遊文學作品,從而展示一個特定區域的風貌,呈現一個地域的獨特氣質——不但有山水的觸摸,也有文化精神的玩味。如此,逐步接近我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在多年的語文學習之後,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這些作品進一步探文化、觀風土、識人情;倡導健康、自然、富於情趣的生活方式;進一步了解中國各地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歷史與文化遺蹟,達到審美經驗與歷史經驗、社會經驗的再提升,以期陶冶心胸、提升修養,並能將相關知識與素養運用於日後的寫作、工作諸環節。
抱著這種想法,我申報了浙江海洋學院的校級重點教材建設項目,獲得有關專家的支持與肯定。為了實現最初的構想,幾經寒暑,披覽大量文獻,參考了不少先哲時賢的著作。正是他們篳路藍縷在前,才有了我今天的左右逢源。在參考文獻中我已基本提及,以示敬意。
本人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批評指正,以利日後改進。
特別要感謝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和學校教務處的各位同人,正是他們的關心促成了這部教材的最終成形。
秦良傑
2013年8月於舟山

序言

從字面上看,旅遊就是旅行加遊憩,是某種主觀意願比較強烈的出遊行為,是指短期離開居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並且不從事賺錢活動的一種身處異地的行為,目的是消遣、休息或豐富文化教養與個人經歷。
隨著國民收入狀況的改善,旅遊作為一種主動的休閒活動,已經成為大家經常性的選擇。據中國旅遊局的統計數字,2010年國內旅遊人數達21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26萬億元,入境旅遊人數1.34億人次,相對前一年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古代中國人出於生計和事務性原因的出行,雖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旅遊,但也在行程中見識了不同的自然風光、風俗民情,目有所接、心有所觸,假如還形諸文字,我們一樣把它放進旅遊文學的範疇中加以品析。旅遊文學正是這種以旅遊活動為反映對象,抒寫旅遊者在整個旅遊過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文學類別。它與一般文學作品的區別有三:一、旅遊文學的創作動力必須來自旅遊活動。二、旅遊文學的創作主體與表現主體一般都是旅遊者本人。三、旅遊文學作品的內容,要求反映旅遊者的遊歷見聞與思想情緒。正如梅新林、俞樟華主編的《中國遊記文學史·導論》所認定的:“遊記作為一種記游的文學作品,在內容上它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因素:第一,所至,即作者遊程;第二,所見,包括作者耳聞目睹的山水景物,名勝古蹟,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現實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觀感,由所見所聞而引發的所思所想……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明昌盛,因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經濟等原因而興起的旅遊活動歷來頻繁,帝王巡遊,官員調遣,科舉考試,士子訪學,宗教雲遊進香,無不催動著與之相關的旅遊文學的發展與繁榮。王維被排擠出朝廷,前往邊塞察訪軍情,留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省父,途經滕王閣,有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唱。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這種主動地出遊,意在確立個體的文化追求,一種深沉而又富於審美質地的人格境界。
千百年來,不少名家舞動如椽巨筆,留下大量旅遊文學名篇佳作,見於散文、詩詞、楹聯等種種體裁。如何學習、鑑賞、利用這筆豐厚的旅遊文學遺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天我們閱讀和研究旅遊文學,其意義在於:一、宣傳開發;二、審美經驗;三、藝術借鑑。綜觀目前國內《旅遊文學》教材,要么以時間為線索,把旅遊文學從整個文學史的敘述中抽離出來,變成一個特定的題材史;要么按作品的描寫對象劃分,按照天象、物象、地象、水象的分類把作品重新編目。兩種體例各有所長。而本書的編選思路在於:中國古代旅遊文學是以作家的異鄉見聞和風俗體驗為基礎,兼有山水的勘踏、文化的感悟、史跡的探尋、哲理的演繹,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背景,而目前的旅遊文學選集尚無一部以中國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區域的劃分為基礎,本書就是填補缺憾之作。
中國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精神迥異,各具特色。表現於文學,《詩經》質樸渾厚,《楚辭》熱烈浪漫,體現著內在差異。明清以後,江南地區又成為文化和文學創作的中心,江南文人獨擅勝場達數百年之久。
按照文化區域來組合旅遊文學作品,正是考慮到以下事實:
1.中國有明顯的文化地域性差異
在哲學思想上,春秋時代就有“南老北孔”的區別,孔子學說重倫理,重實踐,知其不可而為之;老子楚國苦縣人(河南鹿邑縣),尚虛無,好玄想,主張無為而治。在書法藝術上,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然北有北之韻,南有南之骨也。”姓氏分布上也有著地域差別:陳是華南第一大姓,李是長江流域第一大姓,王是北方第一大姓。飲食、語言、戲曲、百姓性格,無不存在地域差異。清朝初葉,已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戲曲流派。江南水鄉,山明水秀,小橋流水,人煙稠密。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也都如訴如泣,如夢如畫,“南曲紆徐綿渺,流利婉轉,使人飄然”。(徐文長)令人仿佛置身在幽雅曲折的園林中,眼前恍現“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綠蔭來”(宋·徐俯《春遊湖》)的優美畫卷。到了北方,聽到的是鏗鏘有力的鼓聲,高亢激昂的嗩吶,肅穆悠遠的古箏,表現出與江南器樂完全不同的風格:蒼涼、悲壯、激越、凝重。這與寬厚純樸、豪爽火暴的北方百姓性格特徵是息息相關的。
2.中國有明顯的自然環境地域差異
景以文彰,歷代文人騷客對風景名勝的題詠,提升了景觀的價值,影響著後人的觀賞活動。紹興蘭亭一帶的茂林修竹,因王羲之的一篇《蘭亭集序》千古揚名。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中說:“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青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蘇州、杭州之所以會變成人人嚮往的“人間天堂”,與歷代文人的反覆詠唱形成的豐厚文化遺產密不可分。大地是文學和藝術的舞台,故而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蘇軾《送鄭戶曹》中也說:“游遍錢塘湖上山,歸來文字帶芳鮮。”中國氣候帶多;山川廣布,地勢起伏多變,地貌上多山多丘陵,陸地平均高度是世界陸地平均高度的兩倍。故而山川風貌氣象萬千,富於變化,給歷來的文人墨客留下陶冶情思、催動翰墨抒情的空間。白居易《大林寺》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描繪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白居易《大林寺序》)的垂直氣候帶景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是西部的寥廓荒寒,“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有巴山蜀水的雄渾瑰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則透出江南風景的清新動人。經過歷代文人的題詠、點評,山川與人文相互映發,形成中國文化中最動人的景觀,有人甚至認為“中國文學有一半是旅遊文學”(劉湛秋)。
3.社會環境背景存在巨大的區域差異
北方戰事多。據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提供的資料顯示:公元前221年一公元1840年間的721次重大戰役,以發生在北方的居多,尤其是河南、河北、陝西、山西位列前四名。首都主要建在北方,為的是鉗制西北少數民族。東南一帶則經濟比較發達,歷來是全國財稅之所出。被譽為中國城市文學肇始之作的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就記錄了杭州地區在宋代的繁華景象。這一地區長期的經濟繁榮,推動了文化教育和文學創作的發達。例如袁宏道《虎丘》和張岱《虎丘中秋夜》都記載了“虎丘曲會”的盛大景象,這就為後來地方文化界重現這一崑曲鼎盛期的重要民俗與文化活動提供了指南。
4.中國人性格存在地域差異
《漢書·地理志》中說:“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一本叫《中國人人格地圖》的書中說:河北人悲歌慷慨,東北人勇猛如虎,廣東人敢為人先,四川人悠閒舒適,山西人忠厚老實,陝西人敦厚純樸,福建人柔中帶剛,雲貴人實實在在……總的來說,南方婉約,北方爽直;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細緻,是一般人的通識。魯迅散文《北人與南人》把南北不同人情、風氣從歷史說到當下。20世紀80年代,賈平凹的一篇散文里曾提到在上海出差的經歷,招待所的看門大爺飲酒一小盅,下酒菜則是骰子大小半塊豆腐乳①。郁達夫在《飲食男女在福州》中提到沿海婦女頭上形如“三把刀”的髮簪,傳遞出福建人民抵抗外侮時的剛烈。
上述種種,就是中國的旅遊文學得以呈現獨特地域風貌的原因,這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雙重基礎之上的,是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生活豐富的又一明證。
另外需要建議讀者的是:由於篇幅所限,更由於本書所持“旅遊文學”概念的限制,沒能將更多與地域文化相關,且能增添遊興的作品搜羅在內。在旅遊過程中,想必許多人都有過類似感受:因為讀了《西廂記》而對山西永濟普濟寺產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因為了解白娘子許仙的悲歡離合、三生石的動人傳說而對西湖以及吳越大地的溫柔多情產生了持久的嚮往;因為讀了陳從周的《說園》而提升了對江南園林的審美感悟。凡此種種,在旅遊活動中絕不鮮見,因此,不論是散文、詩詞等抒情文體,還是小說、戲劇乃至民間傳說等虛構文體,也包括歷史、哲學、宗教、建築等論說文字,只要能提升旅行中的興致,提升我們對自然與人文景致的感受能力,都應當在旅行者的閱讀之列。
願讀者們在閱讀中領略山川之美、樓閣之精、物候之奇,從中感悟歷史文化的厚重,生活藝術的富麗,人情人性的溫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