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漢字)

楝(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楝【拼音:liàn】苦楝通稱,落葉喬木,樹高達20餘米。葉互生,2~3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對生,卵形或披針形,鋸齒粗鈍;老葉無毛。花兩性有芳香,淡紫色,腋生圓錐花序核果橢圓形或近球形,熟時為黃色。種子黑色數粒。喜光及溫暖氣候,喜肥。在中國分布於山東、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陝西、甘肅、台灣、四川、雲南、海南等省。木材輕軟,易加工,供制家具、農具等用;花、葉、種子和根皮均可入藥 ;又是行道樹、觀賞樹和沿海地區造林樹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楝
  • 拉丁學名:Melia azedarach L.
  • 別稱:苦楝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亞目:芸香亞目
  • :楝科
  • 亞科:楝亞科
  • :楝樹
  • 分布區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
古籍解釋,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國內,國外,主要價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郞電切,音鍊。《說文》木也。《爾雅翼》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尖,三四月開花,紅紫色,實如小鈴,名金鈴子。俗謂之苦楝,亦曰含鈴。子可以楝,故名。
《淮南子·時則訓》七月官庫其樹楝。《注》楝實,鳳凰所食。
《東臯雜錄》花信風、梅花風最先,楝花風最後。凡二十四番,以為寒絕。
《荊楚歲時記》蛟龍畏楝,故端午以楝葉包糉,投江中祭屈原。
與欄通。詳欄字注。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後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鑽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葯10枚,著生於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本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岩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多見於村邊, 開闊地, 林緣, 林中, 路邊, 丘陵, 散生, 山谷, 山坡, 山坡路邊, 疏林中, 陽坡, 雜木林中, 宅邊。

分布範圍

國內

遼寧省, 北京市, 河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山東省, 江蘇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灣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國外

東亞; 馬來半島; 亞洲熱帶; 亞洲亞熱帶; 印度。

主要價值

材質輕軟,有光澤,施工易,是家具、建築、農具、舟車、樂器等良好用材;用鮮葉可滅釘螺和作農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潤滑油和肥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