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話

黎話

廣東西部與廣西邊界有一類語言,稱黎話,跟少數民族 黎族語言只是同名錯誤叫法,兩者關係不大。黎話是閩南語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粵西湛江市、茂名市茂南區鰲頭鎮, 粵西電白、陽江等地區, 廣西沿海(如 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話
  • 外文名:Li Dialect
  • 語言屬性:漢藏語系-閩語-閩南-黎話
  • 分布區域:廣東、茂名市鰲頭鎮、電白、等地
  • 使用人口:約120萬
分布區域
廣東西部與廣西邊界有一類語言,稱黎話,跟少數民族 黎族語言只是同名錯誤叫法,兩者關係不大。黎話是閩南語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粵西湛江市、茂名市茂南區,電白區,陽江等地區,廣西沿海(如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閩南語-雷州片區-電白話
鰲頭古鎮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據文武帝廟清朝乾隆和光緒壬午年石碑記載鰲頭屬高涼郡,包含飛馬村等主要以黎話為主。電白縣通行雷州話,電白方言即指黎話。電白縣境內除了通行語黎話,還有涯話、土白話兩種小群體外來方言存在。據1982年全縣文物普查考證,電白縣境內遠在7000年前已有人類活動。秦漢時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時縣東部、東北部、中部一帶主要是瑤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區則主要是俚族和壯族人活動。至於漢人最早於何時徙入已很難考證,不過漢人大批移民入境當從宋代開始。 宋徽宗年間(1101-1125年)至明 洪武年間(1368-1398年),中原時有戰亂和 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漢民從福建的莆田、 晉江、閩縣、 福州、汀州等地和廣東的東北部地區徙入。此外,還有神電衛駐軍官兵(多為浙江人)的後裔及到此經商貿易的商賈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瓊等州縣任職的仕官退職後在此擇居的——他們先後在此繁衍,於是境內的漢人數量越來越占優勢,而原來的土著民族只得遠徙廣西和 海南等地,部份則與漢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複雜,使電白方言呈紛繁多樣狀態。福建莆田人徙入較早,他們占據了比較肥沃的沙瑯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 平原地帶,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頭、坡心、七逕、小良、沙院、 南海、水東、 陳村、旦場、 龍山和博賀等地。這一帶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來的後代所講的方言。
同時,另有一部分福建漁民,遷至電白沿海打漁為生。後來逐漸在東部沿海地區定居下來,並且有一部分人棄漁從耕。他們的後代分布在現在的麻崗、樹仔、電城、爵山、嶺門、馬踏等地。他們所講的方言本地人稱為“海話”。海話與黎話可以通話,同屬於 閩方言
黎話是電白的主要方言,霞洞、林頭、陳村、水東、旦場、龍山,茂港區的羊角、坡心、七逕、南海、沙院和小良等鎮,以及茂南區 袂花鎮大部分地區,各地語音略有差異。據粗略統計,講電白話的人口近100萬。 此外還有客家話粵語等零星分布,在志書及各類專著中,“電白話”一詞時有不同。民國三十五年(1946)2000年版《電白縣誌》將縣內的方言分為雷話、啀話(即涯話)、白話等11種,其中雷話分為電白話、東話兩種;《 舊時正話研究客家話(即涯話)、粵語及正話四大類,其中又將閩語分為黎話、海話兩種。  對母語的熱愛,是每一個常人的共性。對黎話用字的研究,我的老師譚文炘先生當屬邑中的佼佼者。早年先生曾發表過黎話用字的專著,先生從《 說文解字》、《廣韻》等典籍中引經據典,對黎話用字進行註解,並舉俗語為例,極為精闢。我曾珍藏了其中兩輯,視為拱壁。非常遺憾的是,2003年,家裡建房子,將書籍移至臨時用房存放,由於保管不善,部分書籍被盜,先生的論著在其中之列,很是痛心。
由於人員流動日益頻繁,邑人與外界的接觸與日俱增,在日常的交往中,電白話受到其他語言的衝擊的機會越來越多,部分電白話的讀音已被外來語同化或者即將被同化。可以預料,電白話的部分讀音將失去其韻味。各地閩語一般情況下是互相交流的,雖然發音有所不同。但兩者有所關聯,與潮汕話、福建話、台灣話的個別詞語有異曲同工之巧,但總得來說,這幾個地方的人都無法完全地互相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