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心理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完美主義始於“對卓越的健康追求”,是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人格因素,長期以來,心理學界一直把塑造完美人格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完美主義
  • 外文名:perfectism
  • 套用學科:心理學
完美主義的概念,完美主義的核心特徵,完美主義的測評,單維完美量表,多維完美量表,完美主義者的類型,完美主義與心理病理現象之間的關係,抑鬱,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怖,人格障礙,強迫症,進食障礙,身心障礙,

完美主義的概念

完美主義被描述為“苛刻的要求” 和“與現實情境相比,要求自己或他人有更高的工作質量”。Burns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認知網路” ,包括期待、對事件的解釋、自我評價、對他人的評價。完美主義者設定並嚴格堅持不符合實際的高標準,並以是否達到這些標準來判斷自我價值。Frost等人認為完美主義是”伴隨著過度批評的自我評價而對工作設定過高標準”。這種過高標準與恐懼失敗相聯繫,恐懼導致迴避行為,而迴避行為意味著一個人必須不斷地處於警戒和防禦中,以避開他所恐懼的事物,因而出現了完美主義的行為成分,如仔細檢查、反覆考慮、拖延和中途放棄等。

完美主義的核心特徵

完美主義具有四個核心特徵:
①自我強加的高標準;
②自我評價過於依賴成功和成就;
③較高的自我批評;
④恐懼失敗。

完美主義的測評

目前對完美主義的評定套用最多的是自我報告的測評方法。許多研究者根據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目的,編制了不少測量完美主義的自陳量表。下面僅對套用較廣的、適用於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一些完美主義量表加以介紹。

單維完美量表

有關完美主義的早期測評工具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一個維度,主要測量自我取向完美,內容包括與個體獲得成就和成功的自我評價有關的項目。如由Burns修訂的態度偏差量表中的完美分量表,Garner等人修訂的進食障礙問卷中的完美分量表和Rhe′aume等人編制的用於實驗研究的完美量表。單維完美分量表雖然十分簡單,但是由於它無法涵蓋完美主義結構的內容,極少有研究使用這些量表報告完美分量表的獨立效果,穩定性和有效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傾向於使用多維完美評定量表,以保證測量結果更具有穩定性和有效性。

多維完美量表

Frost 編制的多維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 Scale ,MPS -F ,1990)共有35個項目,包括:擔憂錯誤(CM)、懷疑行為(DA)、個人標準(PS)、父母期望(PE)、父母批評(PC)和組織(OR)6個因子,其中懷疑行為因子項目取自Maudsley 強迫症問卷(MOCI)。個人標準和組織兩因子測量適應(積極)完美主義,其餘4因子測量適應不良(消極)完美主義。該量表採用5點計分法,前5個因子的得分相加即為臨床完美指數,組織因子不用於計算總分。該量表有較高的信度效度,與其它完美量表的相關係數均在0.91 以上,各因子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78 -0.92 。
Hewitt和Flett編制的多維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MPS-H ,1991a)共有45 個項目,包括自我取向完美、他人取向完美和社會取向完美3個因子,採用7點計分法。該量表有較高的重測信度結構效度,三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為0.86 、0.82 、0.87 ,間隔3個月後重測信度分別為0.88 、0.85 、0.75 ,說明該量表有極高的穩定性。大量研究表明,兩種多維完美量表(MPS-F,MPS-H)彼此相關,但不完全重疊。其中,“個人標準”與“自我取向完美”最相關,而“擔憂錯誤”、“父母期望”和“父母批評”與“社會取向完美”相關。因素分析指出,這兩種量表都有一個“積極努力”因子,在該因子中負荷量最大的是“個人標準”和“自我取向完美”因子。這兩個多維完美量表在臨床上得到廣泛套用,其信度和效度指標一直得到不斷的驗證和積累,是目前完美主義研究領域中相對比較成熟的測量工具,但目前多用於成人群體。

完美主義者的類型

Parker使用Frost 等人設計的《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FMPS)對八百二十名資質優異的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利用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對數據進行處理髮現,這些學生可以歸為三種類型:健康的完美主義者(healthy perfectionists),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dysfunctionalperfectionists),和非完美主義者(non-perfectionists)。統計結果表明,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占所有被試的41.7%,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25.5 %,非完美主義者占32.8% 。在三類完美主義者中,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對錯誤的在意度、行為的遲疑度、父母的責難度都是最低的。同時,健康的完美主義者的條理組織度比其他兩類人都高。功能障礙完美主義者較諸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和非完美主義者有最高的對錯誤在意度、個人標準、父母期望度、父母責難度、和行為遲疑度。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的條理組織度居於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和非完美主義者之間。非完美主義者的對錯誤在意度、行為遲疑度、父母責難度高於健康的完美主義者但低於功能障礙型的完美主義者,但是其個人標準、父母期望度和條理組織度都是最低的。
總體上說,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有極高的個人標準,但是又特別怕犯錯誤、做事做決定猶豫不決。非完美主義主義者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很底,做事比較隨意無條理。健康的完美主義者有較高但又不是極高的標準,做事有條理有組織。

完美主義與心理病理現象之間的關係

抑鬱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鬱與完美水平存在正相關,頻繁的“完美思維”是解釋沮喪的獨特變數。Hewitt等人對學生和臨床樣本進行了一個為期4個月的縱向研究,結果表明完美能預測抑鬱症狀水平的增加。社會取向完美與抑鬱有最顯著相關,社會取向完美者強烈需要獲得讚美,害怕消極評估,把對外部環境的控制作為完美的標準之一,當個體不能控制外部環境,就會產生抑鬱。在進一步比較抑鬱症、焦慮症和正常人的完美主義研究,以及對單向抑鬱症雙向抑鬱症和混合型精神病人的研究中都發現,自我取向完美是抑鬱產生的易感因子,能預測在成就壓力下的抑鬱,但自我取向完美在臨床樣本上與抑鬱相關,在學生樣本上與抑鬱無關。Chang和Rand對大學生的研究卻發現社會取向完美才是抑鬱的易感因子。可見,對於究竟是完美的哪個維度才是抑鬱的易感因子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怖

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與社交焦慮社交恐怖顯著相關。社交焦慮是個體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想給別人留下完美印象的人會體驗到更高的社交焦慮。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社交焦慮與社會取向完美、擔憂錯誤和懷疑行為顯著相關,高社會取向完美與各種心理適應問題如強烈的孤獨、羞怯、對否定評價的恐懼以及較低的社會自尊水平相關,社會取向完美者自我感覺到較低的社交技能,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並感覺到社交技能缺陷。

人格障礙

完美主義與人格障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強迫型人格障礙(OCPD)上。Pfohl和Blum認為,OCPD 的核心特徵是完美無缺和行為僵化,而行為僵化又是病態完美的核心成分。對大學生的行為僵化初級研究發現,態度靈活性與完美的三個因子均呈負相關,OCPD 中的行為僵化部分解釋了完美阻礙了抑鬱的成功治療。Hewitt和Flett對異源性患者的完美維度與多種人格障礙的關係做了一個廣泛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社會取向完美與分裂樣、分裂型、迴避型、被動攻擊型、邊緣型人格障礙正相關,自我取向完美與戲劇型、自戀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正相關,與分裂型人格障礙負相關。Hewitt等人還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和正常控制組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高社會取向完美暗示了受人支配的憤怒、抑鬱、習得性無助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相關。Hill對與精神分裂人格相關的障礙研究發現,社會取向完美與神經過敏症相關,這種相關主要源於神經過敏症的抑鬱。在他人取向完美得分高的人對自我的一致性很低,自我取向完美特別與女性的良心、高神經過敏症、高一致性相關。Parker 對優秀大學生的研究還發現,完美主義是神經過敏症和特質焦慮的預測因子。

強迫症

完美主義是“強迫症(OCD)發展的必要而不充分的特質”。強迫症認知工作團體認為,完美是強迫症發展的風險因子。許多強迫症患者要求每件事都完美無瑕、確定無誤,以最精確的方式做每件事,這種完美的缺乏必然提高患者懷疑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懷疑行為就是完美結構的成分,顯然也是強迫症的成分。Rhe′aume 等人研究了強迫症與覺察消極後果的關係,發現與有相似”完美傾向”但覺察到較少消極後果的人相比,覺察到更多消極後果的完美主義者會表現出更多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問題。

進食障礙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現象上來說,進食障均與完美主義有著長期聯繫。從理論上來說,完美主義在認知上的“全或無”思維模式是厭食症產生的必要條件,會導致厭食症患者把成功節食看作是在廣闊失敗情境下的成功。從現象上來說,完美主義的結構是厭食現象的一部分,一些評估進食障礙的問卷(如EDI)都包含完美分量表。Hewitt等人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進食障礙症狀與擔憂錯誤和懷疑行為相關,自我取向完美只與厭食症狀相關,而社會取向完美則與節食、苗條、失調的進食模式、身體想像迴避、自尊相關。

身心障礙

對於職業婦女、夜班工人、大學生、青少年和網球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完美主義會導致精力衰竭、疲勞、慢性頭痛和嚴重頭痛等身體症狀。這說明,慢性疲勞患者常常有固執的完美態度。Forman研究發現,身心障礙患者比藥物障礙患者有更多的完美信念,而Wood和Wessely對101名慢性疲勞患者和45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研究則發現,二者在完美上無差異,完美上的差異取決於抑鬱水平。還有研究表明,責任感是完美主義和身心障礙的中介因子。首先,完美者的超負荷工作以達到極高的個人標準會導致身體症狀,對A型行為的研究發現,以競爭和敵對為特徵的身心障礙(如癌症)與完美主義高度相關;其次,覺察到自己對他人設定的高標準無能為力也會導致身心抑鬱;第三,完美者的身體症狀是“自我殘障”因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