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森(愛國民主人士、華僑教育家)

宋森(愛國民主人士、華僑教育家)

宋森先生(1877-1952)祖籍鶴山雅瑤鎮。1907年帶領第一批馬來西亞華僑子弟回國讀書,在南京創辦暨南學堂,在鶴山創辦平民學校和第一中學。1921年擔任鶴山縣教育局長,是知名的華僑教育家。另有同名私企老闆宋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森
  • 出生地鶴山雅瑤鎮
  • 出生日期:1877
  • 逝世日期:1952
簡介,經歷,委以重任,教育改革,近代教育奠基人,與共產黨關係,沉冤後,

簡介

正學校校長,在新加坡組織英屬華僑學務總會,任治事部部長。1915年一度回國考察。1916年,應陸佑之邀,再次赴南洋辦學,出任吉隆坡尊孔學校、坤成女校校長,任職到1919年。期間,發起組織雪蘭莪華僑教育總會,任會長。兼任廣東省公署特派南洋視學員,北京教育部委任南洋華僑教育視察員,農商部委派南洋實業調查員。1917年,他在吉隆坡創辦乙種商科學校及夜間商業講習所,這是南洋第一間中等職業學校。宋森不但積極從事教育,而且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創辦過人鏡慈白話劇社,編演過《勸用國貨》、《愛國英雄》、《破除迷信》等劇目,利用戲劇作為改良社會的工具。他辦事公正,受到華僑社會各方面的信賴,僑胞遇到什麼疑難或糾紛都常請求他指點或仲裁。他的傑出表現,證明他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是一位極富開拓進取精神的教育家;他不僅是一位很受學生和家長熱愛的校長,而且是在華僑社會深孚眾望的社會活動家;他不是流星一現的匆匆過客,而是長留史冊的不朽芳名。

經歷

1919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宋森在南洋領導華僑抵制日貨,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拘禁三個多月後,判遞解出境。在新加坡碼頭,有數千華僑給他送行。歡送的人群高呼“宋森先生萬歲”,紛紛給他贈送紀念品用來表達他們對所敬重的宋森依依惜別的深情。宋森什麼都沒有收,只留下“我今去矣!我去何處?歸我祖國,盡我天職。諸君愛我,愛我祖國可矣;諸君念我,念我祖國可矣”的臨別贈言,令在場民眾萬分感動,畢生難忘。
宋森沒有直接回到家鄉,他受南洋僑商委託到華東華中考察實業和教育,是年秋才返回鶴山,時年42歲。
宋森深感家鄉的閉塞與落後,決定盡力開拓文化與教育事業以開啟民智。他募捐到一筆經費,於1921年5月1日創辦了鶴山第一份報紙――《新平岡報》(半月刊),宋森兼義務編輯及採訪,堅持出報共111期。1922年,宋森發動本鄉華僑捐資創辦之平岡平民學校於11月落成剪彩。它是縣內不借用祠堂書院而建有獨立校舍的第一所新式學校。辦成這兩件大事之後,宋森在鶴山人中獲得很高的聲譽,被認為是當時最富改革創新精神和最有活力的教育家。

委以重任

1922年12月,鶴山首任民選縣長李一諤到任,委宋森擔任縣教育局長兼實業局長、縣立高小校長。從此,宋森在李一諤支持下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廢除私塾,提撥公嘗會款興辦新式學校。開展這些工作,面臨重重困難與阻力,需要具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作風。宋森除了爭取開明人士與華僑的支持外,還進行了艱苦深入細緻的發動與組織工作。其中從1923年8月28日至9月21日,深入視察了除古勞都以外的全縣各鄉,即全縣的偏遠鄉村,親自勸導與督促各鄉辦學及組織民團保衛地方治安等事宜。那時各地皆未通車,宋森又拒絕坐轎,硬是步行跋涉,馬不停蹄,風塵僕僕,精力充沛地深入窮鄉僻壤工作24天,不辭勞苦而且不接受任何宴請與饋贈。其勤政廉政之風是十分令人尊敬和佩服的。
由於鶴山縣公署採取堅決有力的行政措施,特別是經過宋森艱苦深入進行督導貫徹,排除種種障礙,各鄉村學校“聞風興起”,新學製得到初步推行。兩年內辦起高級國小10所,國民國小40所,學生2000人。鶴山教育出現了新面貌。1924年,鶴山縣公署決定在沙坪、鶴城兩處開辦臨時教員養成所,各招學員七八十人。宋森兼任沙坪臨時教員養成所所長。

教育改革

1924年5月1日,李一諤卸任,宋森辭去教育局長等本兼各職,以平民身份繼續參與縣內的教育改革工作。1925年,宋森與陸朝陽等發起組織鶴山全縣學校聯合會,提出創辦鶴山中學的倡議,成立鶴山中學籌備委員會,陸朝陽為主任,宋森為副主任。該倡議得到縣長陸涉川的支持。9月8日,鶴山中學借用馮家祠為臨時校舍正式開學。李照衡任校長,專程赴美洲募捐,陸朝陽代校長。11月,陸病故,宋森代校長至1926年10月,並被推舉為校董會董事長。宋森是現今的鶴山一中的創辦人之一。
1926年,廣東農民運動掀起高潮,鶴山縣有20多個鄉組織了農民協會,在沙坪成立農民協會聯合辦事處。宋森以主要精力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鎮壓工農運動。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決定舉行廣州暴動。為了配合廣州暴動,中共五邑地委派幹部到鶴山策動武裝起義。12月13日,鶴山縣蘇維埃政府在平岡宋氏大宗祠宣告成立,推舉宋森為蘇維埃主席。第三日,即遭國民黨武力鎮壓,農民自衛軍解散,宋森遭通緝,潛居江門避難,後化名宋用宏,到新會古井鄉獨洲國小任教。
1929年,廣東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各派勢力經過一番較量之後,汪精衛張發奎一派被擠出廣東,以胡漢民李濟深陳銘樞陳濟棠為首的兩廣地方勢力執掌了廣東黨軍政大權,方德華出任鶴山縣長。在廣州工作的鶴山同鄉經過一番活動,爭取到省公署取消了前屆政府對宋森的通緝令,使宋森恢復了自由,並一致向方德華推薦宋森為鶴山縣教育科長。由於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和輿論支持,宋森在這個職位上連任十年,使他改革鶴山教育的計畫得以連續地推行。1930年,宋森與李照衡商定,在鶴山中學加設鄉村師範科,學習南京曉莊師範的經驗辦學,先後招收了四屆學生,為本縣培養出一批急需的師資。宋森提出一鄉一校的目標,大力推動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至1932年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全縣辦起學校228間,其中中學2間,縣立國小2間,私立國小224間,學生17941人,教員553人,成為廣東省教育事業發展最快的縣份之一。1933年,廣東省教育廳傳諭褒獎宋森,頒發獎金、獎狀,將鶴山縣教育科升格為教育局,擢升宋森為教育局長,由廣東省政府頒發委任狀。當年,廣東省教育廳的褒獎狀狀文如下:
為褒獎事:照得鶴山縣教育局長宋森,忠於職守,勞瘁不辭,整理地方教育不遺餘力,卓著成績,足樹良模。合給褒獎狀以明賞勸。此狀。
中華民國廿二年一月

近代教育奠基人

宋森不愧是鶴山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1938年,日軍侵入華南,廣州淪陷,日機多次轟炸沙坪、鶴城等地。1939年3月28日,駐九江日軍第96聯隊侵入沙坪,我軍民奮起抵抗,戰鬥七天六夜。日軍撤退時縱火搶掠,沙坪變成一片廢墟。國難當頭,家鄉遭劫,宋森全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工作中。是年,鶴山邑僑賑濟兵災難民會(簡稱僑賑會)在香港成立,向海外僑胞募集賑濟款。6月,在龍口龍騰書院設僑賑會駐邑辦事處,聘宋森為主任。自此時至1944年,宋森長駐僑賑會,主持全縣賑濟工作。他領導了一個工作班子,負責分發賑濟米、施粥、平糶、贈醫、施藥等具體事務。
早在1935年,鶴山全縣區鄉聯席會議決定重新編輯縣誌,任宋森為文獻委員會主任,開始修志的前期準備工作,後因抗戰爆發,宋森忙於僑賑會的工作而耽擱,至1944年才有空整理修志資料,動筆編寫。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1946年6月,宋森移居香港,任旅港鶴山同鄉會顧問,繼續編寫縣誌,並參加《鶴僑報》的編輯工作。新編《鶴山縣誌》已完稿的部分篇章開始在《鶴僑報》上連載。

與共產黨關係

宋森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接觸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組織比較早。他在晚年回顧自己一生走過的道路時說:“我自1919年在上海得讀《蘇聯十月革命》等書之後,一直到現在,始終同情共產黨,沒有過其他的趨向和加入過其他的黨團。所以,在這三十四年當中,一切心情都是圍繞社會主義”。在1926年至1927年的農民運動和蘇維埃運動中,宋森結識了許多共產黨員,並與他們合作,以後長期地以各種方式支持革命。抗日戰爭爆發後,宋森曾先後幫助過方奕智、葉民新、溫流等奔赴延安參加革命。解放戰爭期間,他與鶴山地方的地下黨員李超、關立、溫流、李伯紀有秘密聯繫,黨組織一直把他當作團結的對象。1948年,中共在鶴山擴大武裝鬥爭,宋森動員和支持二女一子(宋峰宋群宋超)以及許多進步青年參加游擊隊,並從香港購買藥物、膠鞋等物資贈送給游擊隊。
1949年10月20日,鶴山縣全境解放。11月,宋森回到家鄉。1950年3月,72歲的宋森出席鶴山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當選為該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再次擔任鶴山一中校長,並繼續編寫縣誌。10月,宋森到廣州出席廣東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會議期間發起和組織鶴山旅穗同鄉馮祝萬等49位知名人士聯名發表擁護土地改革的聲明,刊登在12月27日的《南方日報》上。
1950年11月,鶴山縣作為全省11個試點縣之一,開始進行土地改革。1551年,廣東省土改的領導機構進行大換班。6月,在“左”的路線指導下,鶴山進行土改複查,錯誤地擴大打擊面,尤其是對華僑、僑眷執行了錯誤的政策措施。1952年9月20日,縣公安局執行縣委決定,對宋森實行拘留審查,並派民兵押回平岡準備批鬥。10月11日。宋森在家中懸樑自盡,終年74歲。家庭被評為地主,個人成分被評為官僚地主。事實證明:這是一宗冤案、錯案。

沉冤後

在沉冤20多年後,1979年3月1日,高鶴縣革命委員會作出《關於恢復宋森先生愛國民主人士名譽和改正其家庭成分的決定》。1984年9月,中共鶴山縣委決定恢復宋森先生鶴山縣第一中學校長名譽。10月20日,由縣委主持於沙坪人民會堂舉行為宋森等六位知名人士平反昭雪大會。1998年,在宋森辭世46年後,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鶴山市組織專人編寫的長篇人物傳記《宋森傳》,作為對宋森先生永遠的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