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岙村

宋岙村

宋岙村,坐落在四明山北端余脈的峻岭山岙中。尚未開發,完全是原始、自然風光。村莊四面環山,滿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麗,又原始古樸,山居原貌保持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坐落在四明山北端余脈的峻岭山岙中
  • 著名景點:迎客瀑
地理風貌,村史沿革,地質奇觀,風景名勝,宋岙溪,迎客瀑,里灣竹林梯田,當地特產,野鴉椿,貓兒刺,雞白鯗菌菇,當地文化,甬西五鎮民謠,無題,話說宋岙,歷史榮譽,

地理風貌

宋岙村坐落在四明山北端余脈的峻岭山岙中,尚未開發,完全是原始、自然風光。村莊四面環山,滿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麗,又原始古樸,山居原貌保持完好。地質構成上看,它屬於浙東峽谷地貌,土壤多為黃泥土和砂石土,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村莊位於陸埠鎮南部,距鎮政府駐地14公里,離餘姚城區35公里,寧波市區40公里,村因宋岙山而得名,相傳八百多年前宋氏首居於此,現有農家200來戶。從地理上看,村莊東臨孔岙村及鄞州竹絲嵐村,北與本鎮黃土嶺接壤,西連袁馬村,南與石筍村毗鄰。
古村雪景-方文灝攝古村雪景-方文灝攝
古村雪景-方文灝攝.jpg古村雪景-方文灝攝.jpg

村史沿革

八百多年前,宋氏是踏著未曾鑿出石道的王家嶺山路來到這裡的,並命名為宋岙村。接著陸姓、施姓、方姓、張姓陸續而來,他們開墾山田,開闢古道,他們經營著家庭,繁榮著村莊。康熙年間,可考的是1686年,方氏從隔壁的石筍村搬了過來,是來接祖先的舅舅陸氏的香火,不過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最後還是依然姓方,沒有改姓陸。
按方氏家譜記載,方姓是從河南遷過來的,北宋年間,方氏祖先中了進士,先在福建莆田做縣令,由於政績突出,調來浙江鄞縣當縣令。當時的鄞縣令,是仕途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王安石王荊公就是鄞縣令上被調往中央受重用的。不過,當時方氏老祖宗年紀已經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產業,看到這裡的山水好,也就有了隱居東四明的想法,再三勘定,選擇了隔壁的村莊石筍作為定居之所,……,輾轉而來宋岙。宋岙村由中央村,張家,岙底三個自然村組成,中央村位於貫穿整個村莊那條溪流的中段,是宋岙村的源始,也是王家嶺古道的起點。

地質奇觀

在寧波餘姚的宋岙村發現裸露的地層褶皺,地殼活動以水平運動為主,由於受到擠壓而產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這在寧波是難得一見。
寧波晚報微博指出,這一大片岩石有褶皺,像疊起來的一床床被子。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張所長說,這是一種柔皺地質現象。寧波屬於火山岩地區,火山岩地區會形成這種奇特的柔皺地質現象。對研究四明山地質很有意義。可以納入四明山地質公園建設的範疇。另有專家指出,這兒應屬四明山脈,四明山地區保存著大面積的夷平面。這個“夷平面”,對於探討浙東地區的地殼運動、地貌演化、古地理與古環境的形成與演變,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極具科學研究意義的“四明山夷平面”、大量火山岩地質景觀和河姆渡古人類文化遺蹟。
宋岙村地層褶皺宋岙村地層褶皺
要是上地理課,地理老師可以帶去那裡實地野炊呢。或許,這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山洪和90年代初的洪山地震。

風景名勝

宋岙溪

宋岙溪,這裡是不收門票的四明山地質公園景點之一,有好多人開始認識了這個新的好出去。宋岙村離寧波很近,差不多一個小時的車程,餘姚過來就更快了。寂靜的小山村,清清的宋岙溪,似乎早已準備好等候我們的到來。
小溪里除了有很多的小魚,還有很多的水草。那種毛茸茸的水草像是做波力海苔的海苔一般,不知這個東西曬乾之後能不能像海苔一樣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鮮美。
宋岙溪宋岙溪
小溪的周圍就是連綿不絕的群山,空氣是絕對的好,負離子是絕對的多。豐富的植被和清新的空氣也吸引了不少的蝴蝶。這裡的蝴蝶是特別的美麗,色彩艷麗的令你想不到作為蝴蝶,竟然還能調和出如此鮮艷奪目的色彩。這裡有一部分的蝴蝶的個頭很大,象是一隻小小鳥一般,也許是這裡的生活環境太好了的關係。

迎客瀑

翻過幾條嶺,車開進了一個深坑,兩邊都是高山,儼然進入了胡同的死角,轉個一個彎,看到一泓泉水從高高的瀑布水流而下,太壯觀了。我們看到了迎客瀑,一個大瀑布,太讓人驚奇了,有人竟住在瀑布頂,除了這公路,我甚至看不出沒有公路的時候人是怎么上去的,真是“華山一條道,鑿出千步階。”
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迎客瀑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迎客瀑

里灣竹林梯田

山村的日出與夕陽是美中透潤,趕著九月白晝稍長的五點起來,後窗外映入灰暗的山緣和初亮的天空,儼然畫裡遠山的呼喚。屋子的門前,幾隻母雞悠閒地欣賞著遠來客人的腳尖,發出緩慢又斷續咯、咯的聲,水鴨聽到人的腳步聲加快向前走開,步子邁得很不規則,田園牧歌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梯田鑲嵌在成片的竹林之間,青青微黃的稻穗已是豐收在望,臨近輔種的玉米和番薯長勢也富有生氣,像是在說稻子成熟後就可以收穫我們了。沿海的颱風季節已經過去,莊家挺過年年都要考驗的時期,十月金秋的腳步慢慢近了,也更名副其實了。一群白鷺忽起忽落,從這片竹林躍向別處,想要捕捉群鷺初飛的鏡頭總是不能如願,喊喊也不會打亂它們休憩換地的節奏。小路上有山民開始向更深的里山走去,田裡也有俯仰勞作的人影,陽光從朝南的山頂往下撒落推移,明暗分界的動感只有初晨方能看到,我也感受到了別樣的氣息。
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里灣竹林梯田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里灣竹林梯田

當地特產

野鴉椿

在寧波宋岙村的裘石宋古道,山頂發現兩種紅色的果子,一種紅殼黑核,另一種紅皮如小小版蘋果,看著四明群山美景,真想摘一顆吃吃。可是,實在是以前沒有吃過,不敢亂吃,吃壞了據說要變成大唇哥哥……
野鴉椿子,學名為Euscaphis japonica (Thunb.)Dippel,為省沽油科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是一種很有利用潛力的觀賞植物。其根藥用價值為解表,清熱,利濕。用於感冒頭痛,痢疾,腸炎。其果藥用價值為祛風散寒,行氣止痛。用於月經不調,疝痛,胃痛。

貓兒刺

寧波宋岙村的野鴉椿和貓兒刺寧波宋岙村的野鴉椿和貓兒刺
貓兒刺,又叫構骨,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4米,最高可達10米以上。樹皮灰白色,平滑不裂;枝開展而密生。葉硬革質,矩圓形,長4-8厘米,寬2-4厘米,頂端擴大並有3枚大尖硬刺齒,中央一枚向背面彎,基部兩側各有1-2枚大刺齒,表面深綠而有光澤,背面淡綠色;葉有時全緣,基部圓形,這樣的葉往往長在大樹的樹冠上部。花小,黃綠色,簇生於2年生枝葉腋。核果球形,鮮紅色,徑8-10毫米,具4核。花期4-5月;果9-10(11)月成熟。

雞白鯗菌菇

寧波宋岙村的竹林里,雨後,一種叫雞白鯗的菌菇就長了出來。雞白鯗,原意是本雞最鮮美的那部分肉,可見這種菌菇的美味。一般的吃法是鞭筍煨湯加點肉絲,做法簡單卻鮮味十足,是名副其實的山珍。 在鄉下長大的你,是否還記得這種滋味?
寧波宋岙村的雞白鯗菌菇寧波宋岙村的雞白鯗菌菇

當地文化

甬西五鎮民謠

東來陸家埠,
藍溪溯鐘山,
袁家出相國,
宋岙生名竹;
江過河姆渡,
勾踐置車廄,
茭白林中飛,
田藕香農戶;
大隱慈谿子,
三年不過河,
白岩有虹嶺,
孔岙矗山頂;
丈亭不是亭,
石磯十七八,
前江赴慈江,
再東三七市。
舊稱是慈南,
誚語為姚東,
過了三七市,
都來喚甬西。

無題

“醉游溪流瀑布叢,香嘗竹筍炒馬蘭; 百步階前祈靈石, 西崗山頭溢貢茶。

話說宋岙

四明山的村莊各具特色,五百戶以上的大村落不多,兩百戶不到的中等村落較多,只有幾十戶小村落最多,宋岙村屬於中等村落。今年元旦,我在宋岙村岙底古村住了幾天。一月份是四明山最冷的月份,這個海拔只有200多米的村落讓我再次感受了一回大雪封山。
宋岙村原屬慈谿,現屬餘姚。《慈谿方氏宗譜》載:“六世季亥卒嘉定葵未年(1223年)七月,葬慈谿宋岙山。”其實,宋岙村名可追溯到靖康元年(1126年)方氏始祖方軫69歲出任鄞縣令前,最早由宋氏族人所創,不過已無史證可考。現宋岙村的方姓後人,都是方軫後裔。方軫,字叔時, 福建莆田人,曾任太廟齋郎,即皇帝致祭宗廟的辦事人,任太廟齋郎期間因進言皇帝駁斥權臣蔡京而遭到流放,後任鄞縣令。《資治通鑑.卷九十》載:“太廟齋郎方軫上書言:……京又使子攸日以花石禽鳥為獻,使陛下不知天下治亂。臣以為京必反也,請誅京以安天下!’詔宣示京。京請下軫獄,竟流嶺南。”
宋岙村的第一個特點是山谷狹長,呈寶塔形狀,起始險要,卻終歸平整。 “整個村落在山岙中不成直線,形似半個弧度狀,三個小自然村,鑲嵌在西南高東北低的一條不算太寬的山岙中,大小分布自下而上,呈寶塔形狀。村落首尾相距約千餘米,起伏不平的山間小路傍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數百來塊良田,依山而建的民房掩映在周圍的竹木叢林之間,錯落有致。”宋岙村作家方國平對家鄉自然地理的這段描述,可謂恰如其分。
起始險要,是指村口瀑布風景帶。相傳宋氏族人隨著歷史上的人口大遷徙潮流,從中原千里迢迢來到江南,一頭扎進四明深山選擇安身立命的棲息之地。他們順著山岙中的小溪溯源而上,兩旁碧樹參天、高山神秀,行至峽谷深處聽到嘩嘩的水聲回音,峰迴路轉見到一條大瀑布墜下高高的山崖,水流奔騰而下直入龍潭。被優美的風景吸引,宋氏族人覺得此處風水極佳,決心上去探個究竟,於是不畏艱險,攀越瀑布西側石鼓山旁的罅隙小道而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宋岙村因為宋氏族人的到來於是有了自己的歷史。
宋岙村的又一個特點是安靜,村民們悠然自得地過著民風淳樸的生活。過去十年去鄉村化的趨勢大潮中,很多年輕人都出門去了,居住的村民只有兩三百人,與鼎盛時期的上千人不可同日而語,可是村子並無因此而荒涼破敗,反而靜謐得更像一個古村。村民們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恬靜自怡的生活,潺潺的流水聲蜿蜒過溪,悠揚在依溪流而建的村子間隙。村子裡的民風向來淳樸,千年過後,還是保持著宋徽宗旌表方氏“義門詩”中所記的風格“衣冠雖變有淳風”,村民世代和睦相處,素有“夜不閉戶、雞犬相聞、路不拾遺”的美譽。
外來的客人每每被山村的大自然風光所陶醉,漫山遍野的毛竹和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的不同名稱不同口味竹筍,令他們驚奇不已。最有鄉村氣息的事情,是村民用半爿毛竹將山泉涓涓細流引到家中的水缸里來,嘩啦啦的水聲免不了讓孩子們伸出脖子去喝涼水,雖然是冬天,我也會偶爾去試試這樣的感覺。多么美妙!村口的高崖瀑布和兩株高聳入雲的水杉仿佛一疊屏障,把古村緊緊地包裹住,並與外界分割開來,這更是讓村子有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境。
宋岙村的第三個特點是竹海飄漾,山頂風光無限,“滿面南風指四明,山長水曲不勝情”,即使是在北宋時代的范文正公,寫起四明山來完全不輸後人,生動極了。村子裡有個山崗叫洞崗崗,在崗上四處望去,都是山林覆蓋,尤其是早上的晨霧與日出,最為壯觀美麗。據老人們說,洞崗崗上位置特別好,在能見度好的情況下,甚至能看到餘姚縣城的活動,這也給四明山根據地三五支隊的偵查帶來了極大地方便。高路墩竹山坪在宋岙村一片竹林的包圍之中,非常隱蔽,在這裡辦被服廠正是選對了地方,坪上有一個小潭,四季水源不斷,為革命同志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1957年9月4日餘姚報有一首余畏飛寫的詩歌《小潭》,來紀念這段生活:
四明山上有個小潭,
人傳世革命同志挖下的;
他們天天用潭裡的水,
燒飯、燒菜、洗臉……
今天我旅行在四明山上,
經過這個清澈的小潭;
雙手捧起潭水喝了一口,
是那么的醉人、香甜……
元月三日這天,終於下了場大雪。我靜靜地站立在方氏宗祠門口,鵝卵石鋪成的道地里,雙手捧開羽毛般紛飛的乾雪,漸漸地,村子斑駁灰白變成白皚皚一片,雪景中的山村,更像是一副入景的國畫了。
洪山行政村所轄的宋岙村,是由更小的三個自然村組合而成——分別是岙底、中央村和張家。 若要形象化“宋岙三村”的特色,最外面、也是最險要的張家可以看作“萬仞絕壁,禽獸難行”的崖頂偶得;中間的中央村則是“輻輳有度,四面通明”的山村聚落;只有到了最裡面的岙底,才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

歷史榮譽

《竹山實行隊有戶管 社員積極管山》(原文)1981年10月7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
餘姚縣洪山公社宋岙大隊對毛竹山實行隊有戶管,聯產計酬責任制,調動了社員管山愛山的積極性。全大隊三百三十五畝毛竹山,平均每畝留養新竹八十七株,超過規定留養計畫數的百分之二十五,總立竹量由原來的二萬八千餘株增加到五萬六千多株;春筍總量達十六萬斤,比上年增加一倍。
這個大隊地處四明山區,原來是全公社有名的窮隊,一九八零年人均集體分配收入不到六十元,人均口糧不到三百五十斤。開始建立了竹山管理責任制,把竹山培育的好壞與社員個人利益結合起來,具體做法是:發動民眾,在逐塊丈量竹山面積、點清毛竹株數、測定眉圍大小的基礎上,根據竹山路途遠近、土質好壞、山面平陡等條件,把竹山、筍山劃分三個等級,然後按人口和勞動力各半的原則,承包到戶,一定八年(四屆)不變,實行“四定一獎”:定毛竹產量基數,定工分和成本,定上交金額,定留養砍伐;超獎減賠。
在落實毛竹隊有戶管、聯產計酬責任制的過程中,他們做到三個不變:一是堅持山歸隊所有的集體所有制不變;二是堅持以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按勞分配政策不變。各專管戶承包的產量、產值,都限期交隊參加統一分配;三是堅持竹、木的留養砍伐計畫,由大隊統一下達,根據國家任務、集體需要和社員零星用竹,確定砍伐數量。為了保證這個“三不變”,他們還做出了四條規定:一是各專業戶對分管的竹山,只有培育管理權,無砍伐權;二是毛竹的留養砍伐計畫,由隊統一下達,必須按時按質按計畫完成;三是社員只準在自己分管的竹山挖筍,如越山界挖筍,按大隊民法處理;四是專管戶違反契約規定,經教育無效,生產隊有權收回所管的責任山。這樣,既保證了國家計畫任務的萬曾,又解決了集體和個人生產、生活的需要,正確處理了三者關係。
至於具體政策的處理,生產隊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實行前充分走民眾路線。譬如竹山如何包,包幾年,等級如何劃,毛竹產量怎么定,竹木留養砍伐基數如何確定,超產部分如何分成,幹部和工副業人員如何承包等等,都由幹部民眾几上幾下反覆醞釀討論,做到合情合理,照顧到各方的利益,有產可超,有獎可得,使絕大多數社員滿意。在做法上,先搞試點,做出樣子,取得經驗。
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落實林業責任制,聯產聯了心,極大地調動了民眾管好山的積極行,社員反映,過去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竹山當涼亭”,“背把小鋤頭,削削三寸頭”,“手拿大鋤頭,深翻一尺頭”。往年,三百多畝竹山要花三十多天才能削出,男女老少齊上山,起早摸黑乾,只要十多天就夠了,過去社員上山浪費毛竹比較嚴重,光是“三棚三縛”(搭瓜棚、豆棚、菜棚;柴縛、竹縛、樹縛)一年要耗毛竹一千多株,社員上山自帶鋤頭和“沖擔”,這些毛竹就可節約下來。。。。。。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
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浙江省餘姚市陸埠鎮宋岙村
《鬱鬱蔥蔥 宋岙之竹》(原文)1982年4月浙江畫報第四期
餘姚縣洪山公社宋岙大隊,地處四明山革命老區,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山岙里重巒疊嶂,山坡上翠竹搖曳,村莊邊銀瀑直瀉,宋岙就在這一篇綠蔭掩映之中。
人們一到宋岙,放佛進入了竹的世界。村子裡的家屋庭院都是竹製品加工場,有的在扎掃把,有的在做竹椅子,有的在編竹罩。走僅每家每戶,映入眼帘的便是竹門、竹籮、竹椅、竹榻、竹床。。。人們吃的是竹筍,用的是竹。
自從一九八零年十月大隊開始實行竹山隊有戶管的生產責任制以後,這裡出現了戶戶管山、人人愛竹的新氣象。全大隊總立竹量從一九八零年的二萬八千株已增加到五萬六千株。附近稀稀疏疏的竹山,都已經變得鬱鬱蔥蔥了。竹山變了,社員的生活也在變。他們在管山育竹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砍伐,綜合利用,見縫插針,踏踏實實第發展了多種經營。社員們手拿鋤頭,深翻一尺,在削山時劈來竹根和柴根,獲得燒柴二十多萬斤;挖來了春筍、鞭筍、冬筍,收入達三萬五千多元;又在竹山加土施肥,套種蔬菜、番薯黃豆等,收穫蔬菜八萬斤,黃豆一萬五千斤,番薯十五萬斤。在竹子的綜合加工方面,他們大量地制竹椅,編竹罩,扎掃把。。。前年頭十個月,每人平均收入已近百元,大大超過一九七九年的全年收入。宋岙三百多畝竹山,已變成了大夥的聚寶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