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宮圖

月宮圖

月宮圖是流傳於山東壽光市境內的一種較為古老的傳統舞蹈,它起源於該市南關村。“月宮圖”以多變的表演藝術手法,表現國泰民安、福壽康寧、五穀豐登、天上人間共慶豐年的美好情景,以歌伴舞、布局合理、藝中有技、技在藝中。

簡介,表演形式,舞蹈內容,《月宮圖》的特色,製作,隊形變化,道具,服飾,音樂,歷史,表演形式,歷史淵源,文化傳承,

簡介

《月宮圖》在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項目編號為:III-28,屬於傳統舞蹈類,由山東壽光市申報。《月宮圖》在壽光俗稱“跑燈”,已經有了500多年的歷史。多次在山東省、全國表演中獲獎。成為了民間藝苑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表演形式

《月宮圖》表現的主題是以浪漫主義的手法,來表現國泰民安、福壽康樂、五穀豐登,天上人間共慶豐年的美好情景。因此大都在太平盛世之年的春節、元宵節才得以演出。
圖1 舞蹈表演圖1 舞蹈表演
《月宮圖》的表演,主要有4名女子作為領舞,16名“仙女”每人手挑4隻小燈籠進行表演,以小燈籠為主要表演道具,採用上下、大小、前後、里外、單雙、重疊、點線、縱橫等變換的形式,演出“大月亮”、“兩月對照”、“四季平安”、“黃龍擺尾”、“祥光普照”、“單變”、“掛簾字”、“天下太平”、“對燈”、“摔燈”、“卷箔”、“雙變”、“天字圖”、“下字圖”、“太字圖”、“平字圖”等共16個舞節、72種變化。在朦朧的月色燈光下,組成大、小、單、雙、里、外月亮,組成人們嚮往的“天下太平”圖樣,向人們展示出風采各殊的火紅場面。

舞蹈內容

月宮圖的內容具有古樸典雅的色彩,唱詞主要描寫了天宮仙女們嚮往人間的生活、慶賀人間的豐收,祝福人間的太平康樂。結構分明、緊湊。全舞分為六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唱詞不同。原來唱詞以民間傳說為主,後來經過修改,與時代和社會生活聯繫了起來,更加地貼近民眾、貼近生活。
圖2 演員裝扮圖2 演員裝扮
第一層:開始畫面出現“大月亮”時,唱詞是:“正月十五賞花燈,火樹銀花樂生平,五穀豐登喜慶年,家家戶戶喜氣生。”
第二層:當表演到“祥光普照”時,唱詞是:“千燈萬盞映天紅,紅燈底下聚嬌容,一個更比一個美,喜壞一群俊後生。”
第三層:當畫面出現“天”字時,唱詞是:“燈燈相照如長虹,暖透大地朝氣生,山明水秀景更美,春滿人間萬馬騰。”
第四層:當畫面出現“下”字時,唱詞是:“男女老少來觀燈,張張笑臉賽桃紅,一個更比一個樂,後跟一群老壽星。”
第五層:當畫面出現“太”字時,唱詞是;“串串紅燈照天庭,喜看人間不夜城,紅燈綠燈看不盡,福祿喜壽樂無窮。”
第六層:當畫面出現“平”字時,唱詞是:“元宵佳節鬧紅燈,火樹銀花樂昇平,一年更比一年好,家家戶戶唱美景。”
當畫面出現“天下太平”的圖樣時,音樂進入歡快、激越,燈舞氣氛升華到高潮,促人思安樂,喚人想太平,把人們引入“國泰民安”的美好憧憬中。

《月宮圖》的特色

製作

《月宮圖》紗燈照明蠟燭的製作十分特殊,均用牛油熬制。先將牛油熬至去水達到燃點,再用木橛砸窩,中間置一葦桿,然後灌進牛油。至第二日清晨,整支取出。這樣熬制的蠟燭,遇風不滅,不流蠟淚,不燃紗面,可隨意揮舞。

隊形變化

《月宮圖》與其它舞蹈最為明顯的區別在於隊伍變化均無直角,全部由圓形或弧形組成,據老藝人講,“月宮圖”舞蹈共有72種變化,一變一個圓,每場都將72個變化完後才能結束,72個圓的順序是“月宮”為一個圓,“圓場”一個圓做三次,共3個圓。“雙盤月”2個圓,“月宮玉兔”3個圓,“雙壽桃”2個圓,“四門八斗”9個圓,“單葫蘆”4個圓,“卷盤月”10個圓,“卷箔”2個圓,共72個圓,然後相繼擺出“天下太平”字樣後,全舞結束。
《月宮圖》的隊形變化《月宮圖》的隊形變化

道具

《月宮圖》的道具是“T”行燈架,塗紅色,架的兩端安鐵環,各掛一盞紅燈,燈架把長約65厘米,橫桿長約55厘米,小紅燈都可以自由舞動。

服飾

《月宮圖》的服飾為:“宮女”頭後散辮,插絹花,頭頂一朵大紅花綢花,綢子從兩耳垂下,上穿大紅色大襟褂,下著彩褲,腳穿彩鞋並綴紅纓,腰系百褶裙,披大紅雲肩,雲肩邊沿綴黃色絲穗;“侍女”頭上戴黃絹花,穿粉紅色大襟褂,彩褲和彩鞋,腰扎粉紅色綢腰帶。
《月宮圖》的服飾《月宮圖》的服飾

音樂

《月宮圖》的音樂中有民樂、打擊樂、女生伴唱等舞中有聲,聲中伴舞,載歌載舞,聲情並茂,更增添了《月宮圖》的藝術效果。

歷史

《月宮圖》的流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表演形式優雅,點線律動變化,構成形形色色的月亮圖案,給人以律動的美感。在表演過程中,高潮迭起,舞隨歌起,歌隨舞和,委婉動聽,強烈地調動著人們的情緒,“串串紅燈照天庭,喜看人間不夜城,紅燈綠燈看不盡,福祿喜壽樂無窮”。體現了人們對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美好企盼。

表演形式

《月宮圖》是優秀的舞蹈,是民間藝術特有的表演形式,1989年被《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省卷》收編。它先後於1985年山東電視台播放,同年,《中國文化報》做了詳細報導;1987年獲濰坊市文藝匯演一等獎;1988年參加濰坊市國際風箏會開幕式的大型文藝表演,有800名女生3600盞紅燈表演,獲一等獎;1988年參加濰坊市春晚開場表演,並獲一等獎;1994年成為我國台灣的華視特別節目;1995年在山東省第三屆音樂舞蹈節榮獲二等獎。

歷史淵源

《月宮圖》起源於明代。據傳在明朝時,一名流放到此地的囚犯,為感謝當地人的關照,把自己所會的跑燈舞蹈傳授給當地百姓。因為這種舞蹈主要是用一盞盞燈籠拼出各種吉利的文字,表達心愿,祈求幸福,所以它很適合在當地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上演出,因而很快就在壽光紮根發芽,並逐漸流傳開來,組成的字樣也在最初相對簡單的“天下太平”、“大吉大利”基礎上,增加了“五穀豐登”、“天盡人意”等複雜文字,據說演員人數最多的時候曾經超過64人。

文化傳承

《月宮圖》主要流傳於山東省壽光市聖城街道南關社區及周圍的幾個村莊。
壽光市跑燈的最後一位傳人是已去世的南關村老藝人張明京。在《月宮圖》面臨失傳時,這位老人曾主動找到當時的壽光縣文化館,希望能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縣文化館業務副館長李樹高和幾名工作人員由此掌握了這齣舞蹈的基本技術,並進行了多次演出。
早先的《月宮圖》演出時,表演者全都是男扮女裝,腳上綁“地蹺”。現今他們全改為女子表演,並除去地蹺。但問題又隨之而來:一般來說女演員手臂力量較弱,而安裝有兩個燈籠的“丁”字形燈架,每人手持兩個,僅重量就有3.5公斤。為了握住柄尾斜向舉起保持不動,幾乎所有演員的手上都磨起了泡。另外,為增強舞蹈的觀賞性,表演者經過反覆摸索,還增加了許多原來沒有的隊形圖案,以及“火流星”的表演。與其它民間舞蹈不同,該舞蹈的所有隊形圖案均無直角和鈍角,全部由弧線形成。演員在跑“碎步”時,要始終保持前腳掌著地、上身前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