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墨(中國國寶)

宋墨(中國國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千年國寶宋墨,以製作工藝精湛,品種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别致而聞名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墨
  • 屬於:中國國寶
  • 時間:產於
  • 特點:用料名貴
國寶:,墨的歷史:,墨的起源與發展:,人名:,
宋墨

國寶:

千年宋墨――中國國寶,產於朝。
宋人制墨對煙質、和膠、配料等十分考究,技藝不斷提高,名家高手也由此載入史冊。而記載這些事跡的文獻,既體現了宋時制墨業的繁榮,又成了歷史上珍貴的制墨業專著,如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晁說之的《墨經》(一說晁季一著)等。油煙墨、漆煙再和墨均為這時所創。黟州著名墨工張遇所制的“龍香劑”,一時享譽墨壇。此墨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云:“宋熙豐(元豐)間,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可見用料之名貴。圖中的圓形夔龍圖案,就是宋代元豐四年所制。此墨的形狀,墨上的紋飾如此完整雅致.使人不能不為宋代制墨工藝的精湛而折服。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稱為徽州。徽州一帶的制墨業蓬勃發展,成為“家傳戶習”的地方產業,這時的徽州已成為全國主要的產墨基地。此外,、閩,贛、、豫、魯等地的制墨業也相繼繁榮,整個制墨行業一片興旺。
不愧為文房四寶中的珍品,安徽宣紙歙硯徽墨宣筆,製作工藝精湛,品種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别致,早已聞名遐邇合肥一座宋墓出土的這錠宋代古墨“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許多學者稱其為“稀世之物”。
該墨為模製,松煙墨,形體大,像織布的梭子。長25厘米,寬5厘米,厚1.2厘米,重158.8克。墨的正面中部有細線雙道框,框內殘留陽文篆書“歙州黃山張谷”6字,其餘字跡模糊難辨。據安徽省博物館專家考證,其後4字為“男處厚墨”。那么,這錠出土的宋墨全部銘文為“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10個字。“墨史”載,“處厚”即張處厚,張谷之子。張處厚的祖父張遇,為宋熙寧、元豐年間黟州(今黟縣)的著名墨工,以制“供御墨”聞名於世。張氏祖孫三代都是宋代制墨名家,所制“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成為宋代收藏家爭相購置的“墨寶”。他們的名字和成就在元陶宋代《輟耕錄》、明麻三衡《墨志》兩書中都有記載。
此墨之大,十分罕見。《墨法集要》中說,“墨大最難搜和”,工藝稍有不當,墨錠極易開裂,所以古代墨工“不喜為厚大”。據了解,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一錠宋代同一質地的古墨,只有此墨的1/3長。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宋代古墨中,合肥出土的這錠墨尺寸最大,“世不多有”。
1988年1月,安徽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的文物工作者,在合肥市城南鄉五里沖朱崗村,清理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的木棺內,發現此墨。它雖隨墓主殉葬在地下土埋、水泡八九百年,但質地、形狀仍然未變,只是稍帶著斷裂輕傷與水銹又回到了人間。據該墓葬的墓碑記載,墓主人叫馬紹庭,為北宋太師舒國公之孫、天聖年間合肥名臣馬亮之子。同時出土的隨葬品還有兩支宣筆、三台歙硯,以及文具盒等文房用品,其墓葬年代為宋徽宗重和戊戌年(1118年)三月甲申。可見此墨距今已有880多年歷史,後經中國文物研究所科技專家修復如舊,還其原貌,而成為“稀世之物。”
歙州,今歙縣,皖南古徽州所轄六縣之一。出土的“歙州黃山張谷男處厚墨”,是我國目前首次發現的墨上有銘文、有明確的紀年、史書有記載和尺寸最大的一錠宋代古墨,為我國墨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1994年定為甲等一級文物,即“國寶級文物”。

墨的歷史: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中國人已經使用了數千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用石墨、硃砂書寫的。漢代紙料發明後,用石墨作書已感不適,一種以漆煙和松煤為之的丸狀墨產生了,這是日後用墨之濫觴。公元4世紀三國魏時,韋誕制出了超乎尋常的好墨,“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到了晉朝,發明用膠配製,墨的質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晉陸機《平復貼卷》墨汁晶瑩,書法樸拙,用禿筆,綜合體現了書寫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為廣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設官置廠專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鮮進貢的松煙墨的製作經驗,多方取材配方,採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聞名於天下。從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現,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熱衷於書法繪畫藝術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廷珪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煙墨,還創製了油煙墨。名工輩出,佳墨繽紛。文人以書法為重,故視墨為寶,取墨甚嚴,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盡善盡美的境地,足以輔助大書法家,大畫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跡之流傳於今日,仍能見其藝術的輝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沒。明代是制墨業上最光輝、最有成就的朝代。先進的“桐油煙”與“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廣泛套用,帶有裝飾形式的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清代制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乾二朝均善於書,對墨的製作極為注意,所以御製名墨,精絕千古。嘉、道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墨的生產就逐漸走下坡路了。
宋墨(中國國寶)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

墨的起源與發展:

墨的產生與人類書寫或描繪的行為緊密相關,自然可以追溯到極為久遠的年代。前人由於認識的局限,故稱“上古無墨”。近代以來,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一些有關墨的文物陸續被發現,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考古材料為人們大致勾勒出了墨的起源和發展軌跡。
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用朱和墨書寫文字的痕跡,表明在甲骨文上書寫的文字,紅色是硃砂,墨色是碳素單質,這證明硃砂和墨在殷代就開始被巫人用來書寫文字了。在商代石、玉、陶器的表面,也曾發現過墨書的遺存。秦漢及魏晉時期是墨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以松煙墨的大量流行及“韋誕制墨方”的出現為標誌,中國古代制墨工藝經歷了一個大的變革而進入了成熟斯。但是,松煙墨到了魏晉時才由丸狀變化為挺狀,這與當時用膠配方的改進有很大的關係。丸狀是因為用膠不多,加上膠的質量不是很高,很難把墨丸做得大。墨丸小,就不能用手捉住研磨。由於松煙墨是動物膠加工調合成形的,而動物膠則容易受潮生霉,失去粘合性能,墨的形體便由此自行損壞。
隋唐時代,制墨更加受到重視,政府設官辦廠,其中,墨官最著名者為祖敏,制墨之妙名聞天下。產地也由前代的扶風、隃糜、延州擴展到易水和潞州,這些地方不但產松,而且所產之松皆很名貴,為製造上等墨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唐代制墨中已有多種顏色。《唐書·韋述傳》載,韋述家藏書宏富,全都都經他親自校點,“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黃墨,是用雌黃研細加膠合制的墨,多用於修改文稿或者點校圖書。朱墨更是被當時徽州居民制墨家傳戶習,廣泛使用,它是用硃砂研細加膠而成,但容易褪色。
唐末五代由於戰亂頻繁,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制墨中心亦隨之轉移。此後,徽墨雄踞天下,在制墨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宋代由於科舉制度的發展和書畫藝術的繁榮,文人學士對墨的需求更為擴大,這也刺激了制墨的發展,墨的生產以徽墨為龍頭,範圍不斷增大。墨模在唐代的制墨業中逐漸地普及。墨的煙料搗杵原來盡用人力,因為人的握力有限,所以墨模便應運而生。墨模的壓力大,因此而製成的墨質堅實而耐用。同時,由於墨模的出現,墨的形狀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在江蘇丹徒的南朝墓葬中,曾出土一錠扁圓柱體墨,長3厘米,寬4.2厘米,厚1.9厘米,墨色純黑,質堅硬,據分析可能是用模壓製成的。當時的地方政府每年要向朝廷進貢龍鳳墨四斤。
宋墨在原料配製、藝術加工、種類品質上均較前大為提高和拓展。宋朝墨分兩派,一是多加龍麝助香的,一是不用香料的。潘谷、張遇屬香墨派;王迪是主張不加香料的,因為不加香料,“真松煤遠煙,自有龍麝氣。”油煙墨的製作在宋代已經出現,據明羅欣《物原》中說:“奚廷珪作油煙墨。”油煙墨的產生決非偶然,它與松煙制墨大量砍代松樹造成資源的匱乏有一定的關係。石油煙作墨是宋代科技的一大奇蹟,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也應該屬於油煙墨的一類。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因君主皆輕視文事,制墨業未有特別的發展,但尚能待續宋的餘風,保持原來的成就。明代麻三衡《墨志》中引楊升庵的話,元代制墨以朱萬初為代表,他取墨材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壞者,所制煙煤極佳。
明代制墨工藝上有新的發展,墨的配方和品質更加受到重視,墨的質量有很大的提高,墨品更為堅細,鋒可裁紙。油煙制墨技術已相當成熟,據記載,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集前人之長,創造性地提高了桐煙和漆煙的制墨水平,他的很多墨品都是油煙製成的。但由於工藝、產量等方面的原因,油煙墨並未占據主流。
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生產的盛世,墨模圖案的繪製和漆匣的裝潢製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當時的墨模一般多採用堅細空心的石楠木,間有用棠梨樹和杞樹的。由專家操刀雕刻,運用線刻、浮雕及圓雕等多種技法,著力表現各種山水、人物、龍鳳等圖案文字。圖案往往延請書畫名家繪製,如明代的丁雲、吳左乾等,有的是摹仿前代名家的作品。圖案須先在墨模大小的竹紙上繪出,然後將圖拓印於墨板上,隨後以類似木刻的過程雕刻,但一須反刻,二底部要平,難度頗大。為了能圓滿地表達各派藝術家不同的風格,在刀法、刻線上或遒勁,或秀潤,或粗獷,或細巧,各具姿態。明代墨一般深厚有力,清代墨則柔妍精細。在今安徽省博物館保存有清代“御製鋸園圖”、“御製西湖名勝圖”、“御製花圖”、“御製四庫文閣詩”及“新安大好山水”等墨模,雕刻精細,是清代墨模工藝的代表作。
清代,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這四位名家制墨先後盛名一時,後人稱之為“四大墨家”。此外,知名的制墨家還有歙派的程正路、吳守默、方密庵、巴慰祖、程瑤田等,休寧派的吳天章、胡星聚、程怡甫等,他們對清代墨業的盛世都各有一番貢獻。

人名:

宋墨,又名宋橋林畢業四川涼山西昌學院,網名:詩心可煎月。筆名:雲 。性別:紳士 。字:熊。號:嘯天魂。英文名:thinks,身高:175(cm)。 體重:65(kg)。 體形: 健壯。 民族: 漢族。 居住地:廣東東莞市 。戶籍: 四川南充市。
職業:記者編輯品牌策劃師、地產策劃師、運營顧問戰略規劃員。
氣質優雅紳士型、詼諧幽默型
自創自律:溝通無止境,合作無極限!求同存異,友交四海
先後服務於東莞市婦聯家庭摯友》雜誌社、東莞電信大客戶服務專刊《信緣》、東莞計生局/計畫生育協會《東莞生活指南報》、中域集團(中域電訊)《中域》雜誌、天沐溫泉集團、中國室內設計年鑑》、《中國頂尖樣板房》、原創藝術總同盟、CIID東莞專業委員會慧谷集團、百腦會地產、根據地藝術策劃機構……
小說草根情節短篇小說《阿G歪傳》、純美愛情短篇小說《愛在東縱大道》、當代苦情小說《該死的房子,我跟你沒完!》、當代童話愛情小說《愛在清秋》2、小說《封鎖童話》......
詩歌:《追夢的旅途》、當代童話愛情詩歌《愛在清秋》1、《我迷失在你的笑容里》、《讓無言的愛 ,灑遍走過的每一寸地方!》、《東莞也沒有中心》、《小說里才有的童話》、《當春天籠罩大地》 、《走在清溪大地》 、《太陽的笑容》 、《城市勞工》 、《故鄉》 、《紀念‘五四’》 、《我是一隻可愛的小鳥》 、《你是一條彎彎的小河》 、《離開月亮的故鄉》 、《太陽微笑》 、《同學》 、《要回家》 、《抽一支煙吧》 、《誰叫你是個詩人》 、《玉蝴蝶》、《十六字令 東征》、《齊天樂·天下打工同命》、《軍歌已經開始唱響》、《在車站丟失了理想》、《512地震了》、《憶秦娥·512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