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的意見

2011年11月2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11〕82號印發《關於“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的意見》。該《意見》分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重點工作措施、強化工作保障3部分。

重點工作措施是:開展示範基地建設,制定道地中藥材質量標準,建立優質種子種苗基地,切實保護好中藥材資源,加強中藥材品牌體系建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的意見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11〕82號
  • 印發時間:2011年11月24日
意見內容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的意見
皖政辦〔2011〕8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全省中藥材產業化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為推動全省中藥材產業化發展再上新台階,經省政府同意,現就打造“綠色加道地”安徽中藥材品牌提出如下意見:
一、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基本原則。堅持綠色與道地並重,梳理安徽特色中藥材資源和品種,著力進行無公害、零污染種植和養殖;堅持強化品牌意識與提升品牌價值並重,鼓勵企業申報名牌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及申請註冊商標、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大力宣傳安徽中藥材品牌;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對珍稀瀕危的藥用動植物採取定點保護和仿野生撫育保護;堅持注重品質與擴大規模並重,加快建立道地中藥材質量標準,大力推進規範化種植養殖,穩步提高道地中藥材產量。
(二)主要目標。通過省有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主產區市、縣的共同努力,做到1年打基礎、3年見成效、5年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到“十二五”末實現以下目標:
1.綠色中藥材種植養殖大面積推廣。全省標準化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其中2萬畝以上的基地5個,1萬畝以上的基地10個,5000畝以上的基地20個。推行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英文簡稱GAP)認證、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或有機產品認證,通過認證的品種數量爭取翻番。
2.道地中藥材品質得到充分保證。常用道地中藥材品質優良,在全國有較好影響,中藥材各項指標如重金屬、硫磺、農藥殘留等檢測全部符合國家標準;爭取再有5個道地中藥材品種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0個品種申請註冊商標。
3.瀕危名貴中藥材得到有效保護。野生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如霍山石斛米斛)、紅豆杉、白及重樓竹節參百蕊草等品種仿野生撫育面積或產量爭取提高兩倍;野生瀕危名貴藥用動物如金錢白花蛇蘄蛇穿山甲靈貓等品種獲得有效保護,生存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
二、重點工作措施
(一)開展示範基地建設。一要推行規範化標準化種植養殖。突出全過程質量控制,積極探索不同生產經營模式條件下的規範化標準化種植養殖方式,例如推廣“統一供苗、統一種植養殖、統一提供肥料農藥、統一回收初加工、統一銷售”等先進經驗,保證中藥材的質量均一、穩定。二要推動道地中藥材向最佳種植養殖區域集中。引導形成以亳州、阜陽、淮北等地為重點的皖北道地中藥材種植養殖區域;以六安、安慶等地為重點的皖西大別山特色中藥材種植養殖區域;以蕪湖、銅陵等地為重點的皖南山區道地中藥材種植養殖區域。三要推進示範基地建設。鼓勵中藥企業與道地中藥材產地政府、藥農合作建立規範化中藥材生產基地,爭取用3-5年時間,列入全省“綠色加道地”品種的中藥材均有1個以上的示範基地。努力將銅陵蕪湖鳳丹皮基地,黃山杜仲、苦丁茶、垂盆草基地,歙縣貢菊、山茱萸基地,祁門祁白朮、蘄蛇基地,池州石台山茱萸基地,東至梔子基地,宣城宣木瓜、太子參基地,寧國寧前胡、白朮基地,廣德金銀花、桔梗、白及、黃精基地,旌德靈芝基地,安慶懷寧辛夷、黃柏基地,岳西茯苓、天麻、斷血流基地,潛山潛厚朴、瓜蔞、金銀花基地,六安霍山石斛、斷血流、皖貝母和漫水河百合基地,金寨天麻、茯苓、靈芝基地,舒城舒半夏基地,阜陽潁半夏基地,太和桔梗、板藍根、薄荷基地,亳州亳菊、亳白芍、桑白皮、天花粉、紫菀基地,淮北蟾蜍(蟾酥)基地,滁州滁菊、甜葉菊基地等,打造成在全國有影響的皖產中藥材種植養殖示範基地。
(二)制定道地中藥材質量標準。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道地藥材有效成分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對成分含量不夠穩定、監測手段不夠完善的道地中藥材,組織有關科研院所和企業進行深入研究攻關;制訂傳統加工工藝和獨特加工技術操作標準;研究和推廣產地趁鮮集中加工和專業化加工,防止中藥材有效成分在初加工中流失。
(三)建立優質種子種苗基地。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加強中藥材優質種苗選育,開展道地中藥材品種的篩選、脫毒、提純復壯與組織培養,建立一批有我省道地特色的中藥材優質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實現優質種子、種苗的產業化。
(四)切實保護好中藥材資源。開展中藥材資源普查,加強中藥材資源監測和預警,嚴禁亂捕濫挖屬國家保護的珍稀藥用動植物;加強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制度建設,實行定品種、定區域保護,落實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責任;研究並推廣野生瀕危中藥材品種仿野生撫育的方法,根據藥用動植物生長環境和條件,確定種植養殖區域。
(五)加強中藥材品牌體系建設。各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企業參加馳名商標、安徽省著名商標、安徽省名牌產品的認定,形成自己的產品品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大力開展“一村一品”、“一鎮一品”活動,確定當地的“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種。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確定全省“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種,採取有力措施,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經過3-5年努力,全省形成以亳白芍、鳳丹皮、菊花、茯苓、霍山石斛、宣木瓜、寧前胡、天麻、桔梗、板藍根等10大皖產道地中藥材為龍頭、60餘種“綠色加道地”中藥材為主體、200多種常年採收的野生中藥材為延伸、3000多種中藥材資源為儲備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皖產中藥材品牌體系。
(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與歐美、日本韓國、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藥材成分分析、質量控制、深加工和開發利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舉辦“綠色加道地”安徽中藥材發展論壇,建立定期交流與互訪機制,開展項目合作,大膽吸引外資;鼓勵藥企到境外參加中藥材產品展銷、交流,全面展示我省中藥材品牌。
三、強化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省政府的領導下,發揮省中藥材產業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協調各有關部門共同打造“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 “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建設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建立協調工作機制,科學制定規劃,狠抓工作落實,切實予以推進。
(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省級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重點用於“綠色加道地”安徽中藥材品牌建設。各地要整合相關項目和資金,制定符合實際的扶持措施,優先安排“綠色加道地”中藥材項目實施。
(三)發揮龍頭企業支撐作用。培育一批“綠色加道地”中藥材骨幹龍頭企業,每個省級龍頭企業要爭取建立5000畝以上的綠色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有2個以上中藥材品種通過規範化認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和上市融資作用,爭取5年內實現“綠色加道地”中藥材企業上市融資。
(四)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對達到一定規模的規範化種植養殖基地,通過認證以及獲得名牌、馳名、著名商標的企業,可通過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等給予獎勵,並在政策性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信貸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建立瀕危中藥材資源保護制度的地區以及仿野生撫育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給予獎勵。
(五)開展宣傳和知識培訓。依託中藥傳統優勢,突出“南新安北華佗”安徽中醫藥文化積澱,宣傳皖產“綠色加道地”中藥材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綜合運用多種形式加強“綠色加道地”中藥材種植養殖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中藥材種植養殖質量和水平。
(六)加強服務指導和市場監管。加大對中藥材規範化、標準化種植養殖的指導,引導企業積極申請GAP認證、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或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強對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等環節的監督,並充分發揮協會組織、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做好全過程質量跟蹤管理和服務。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