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蛇(中藥)

蘄蛇(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蘄蛇,中藥名。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淨,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乾燥後拆除竹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蘄蛇
  • 別稱:大白花蛇、五步蛇、百步蛇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蝰科
  • :腹蛇屬
  • :五步蛇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均產
  • 採收季節:多在夏、秋二季捕捉
  • 用量:3~9g
  • 毒性:有毒
  • 貯藏:置乾燥處,防霉,防蛀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能,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 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 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動物的乾燥體。

性 味

味甘、鹹,性溫。

歸 經

肝經。

功 能

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

主 治

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相關配伍

1、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本品具走竄之性,性溫通絡,能內走臟腑,外達肌表而透骨搜風,以袪內外之風邪,為截風要藥,又能通經絡,凡風濕痹證無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風濕頑痹,經絡不通,麻木拘攣,以及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常與防風、羌活、當歸等配伍,如白花蛇酒。(《瀕湖集簡方》)
2、小兒驚風,破傷風。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風去則驚搐自定,為治抽搐痙攣常用藥。治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之抽搐痙攣,多與烏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聖濟總錄》)
3、治疥癬,可與荊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驅風膏。(《醫壘元戎》)

用法用量

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禁 忌

有蘄蛇製劑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導。

炮製方法

蘄蛇: 去頭、鱗,切成寸段。
蘄蛇肉:去頭,用黃酒潤透後,除去鱗、骨,乾燥。
酒蘄蛇:取蘄蛇段,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乾。每100kg蘄蛇,用黃酒20kg。

生理特性

為爬行動物,形態見“性狀”項。大多棲生於300~800m的山谷溪澗附近的岩石縫、落葉、草叢、茶山玉米地、山區稻田、柴禾堆及樹根部的洞穴中。成長極慢,現也成為瀕危動物。蘄蛇味甘鹹、性溫,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等藥效。

產 地

全國各地均產。

相關論述

1、《雷公炮炙論》:治風。引藥至於有風疾處。
2、《開寶本草》: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
3、《本草綱目》: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取其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