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王氏

安徽宿松王氏是太原王氏後裔、三槐王氏分支,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宿松王氏
  • 種類:家族
起源,世系,族譜,發展,

起源

追本溯源,都是黃帝後裔。黃帝,是少典次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時,炎帝神農氏國運衰弱,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鹹尊黃帝(軒轅)為天子,代替了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面,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其後裔皆有天下。玄囂為堯、商、周之祖,昌意
玄囂之孫高辛氏,是為帝嚳。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是為帝堯;娶有戎氏女簡狄,簡狄因吞玄鳥之卵而生。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是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為元妃,生好農耕,懂稼穡,帝舉為農師,封於,號后稷,是為周朝先祖
后稷裔孫周靈王的長子太子晉(姬晉),繁衍出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其中太原王氏一支的後裔王言,始定居于山東大名府莘縣,唐末黎陽縣(今河南濬縣)縣令,後以子孫貴,追贈許國公,其妻姚氏。王言之子王徹,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魁首,官至左拾遺。從此,大名莘縣王氏便日益興旺繁昌。王徹後被追贈為魯國公,妻田氏,贈泰國夫人。
王徹之子王王祜,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後,晚年拜為兵部侍郎,於上任後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陝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
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脂三公一類的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祜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三槐王氏,是與關係最近的先祖。

世系

(一)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姬軒轅)—少昊(又名玄囂本名姬己摯,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姬,又名姬)—(世稱后稷,本名姬棄)—不窋(kū)—公劉(姬)—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高圉亞圉—公叔祖類(本名)—古公亶父(姬)—季歷(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滿—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夷王姬燮—周厲王姬胡—周宣王姬靜—周幽王姬宮湦—周平王姬宜臼太子洩父(也稱姬泄父,本名姬泄,又名姬狐)—周桓王姬林—周莊王姬佗—周釐王姬胡齊—周惠王姬閬—周襄王姬鄭—周頃王姬壬臣—周定王姬瑜—周簡王姬夷—周靈王姬泄心太子姬晉(王姓始祖)、周景王姬貴
(二)
太子晉(姬晉,姬姓王氏之祖,世傳成仙而去)- - - - - - - -王翦(太子晉後裔,居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秦大將軍,降趙、燕、楚三國,征服百越,封武城侯。《史記》載“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功為多”)--王賁(秦大將軍,降魏、齊二國,滅代,封通武侯)--王離(?-前208年,秦大將軍,代蒙恬戍北疆,於鉅鹿之戰項羽所虜)--王威(王離次子,居太原)- - - - - - - -王祜(王威後裔,三槐王氏祖)- - - - - - - - 世祖(王祜後裔)

族譜

王氏家門乃武都郡北望族。其始遷祖宋時由山東徙居山西,轉即入甘移居武都安化青草灣。居不久,王氏宗室遠祖欣其牛蹄關以北,有蛇山逶迤蒼秀,竹木交蔭,猿鳥爭啼,碧水中流,風光秀美,土地肥厚,居人無多,遂卜居今之隆興蛇崖。數百年間,族室繁衍。延至王世盈公以其雄勃才略,勤苦創業,欲營方圓百里家業,而中道殂謝,雖為環玦,亦擁廣袤土地,奠定殷厚基業。世盈公生前仁義好施,鄉民以“王老爺”稱之。逮清乾隆世盈公嫡孫(其次子王喜宗之子)王聰公,榮受皇清誥封登左侍郎之爵位,為官清正。隆興一地,距郡治遠窵,聰分理鄉曲訴訟,因決斷審慎公正,民贈“萬民傘”擁戴稱頌。其積德累仁,關心民瘼,賑濟空乏,澤被百里。“王老爺”之稱,世傳不替。甘陝比鄰因有“天不下雨有菩薩爺,沒飯吃了有王老爺” 之俚語傳聞遠近。
王聰公生有三子,其胤序為登高、登升、登槐。登槐承先祖之餘蔭,享清廷敕封“坐家道台”爵銜。居官時與平涼兵備道台張伯魁(浙江海鹽人)結子女兩換姻親之好。伯魁惠贈親書“重選西曹”匾額隨女陪嫁王府。
王氏門第,自王世盈公奠定基業,至其嫡孫聰公解褐而仕,累代不衰。有清一代,蛇崖王府青堂瓦舍,房屋櫛比,多為一進三院,屋脊坐獸銜火旦,張口揚鬣,威風凜凜,一派興盛輝煌氣象。踞蛇山主脈岩頭前的祖塋墳園,亦頗具規模。遠望磚雕墓冢群秩然累累,琉璃碑亭高聳。世盈王公墓冢前有碑高五尺余。聰公墓葬背倚蛇山,墓表磚雕建築高約丈余,氣度不凡。墓碑正上方橫嵌“佳城”二字,正中豎刻“皇清誥封登左侍郎”楷書字樣。登槐墓居祖塋陵園前沿,其墓冢上碑亭建築似轎形,四角翼然上翹,橫脊頂兩端各有一張口豎鬃坐獸,碑資亭護,墓表四面浮雕工藝超群,嵌鑲之“孔雀戲牡丹”尤為精美。夫人許氏(時任知縣之許道清之女,王敬生母)墓,李氏(李端仁道台之女,王佑生母)墓,則位於碑亭側之中段,磚雕工藝稍遜前碑。許氏墓碑刻有“皇封三品孺人許氏”字樣。惜其歷代碑亭盡毀,無一留存。
王氏宗族,本有祠堂,家乘譜牒,備載一脈淵源。焚香開讀,可知先祖後裔之延續。然滄桑礪洗,遭劫紅羊,盡皆蕩然。族人不忍先賢盛德及身泯沒,作華時賢挺身自任,新纂族譜。十餘年來,不憚辛勞,勤於搜求,以其叔父統賢熟記、口述宗譜為脈絡,多方諮詢,核校,謹以清初先祖世盈公為肇始,序昭穆,歷十代,列名錄圖表,以概記王氏同宗源流、播遷、傳承之血緣關係,成此宗譜,為後昆之精神紐帶。其先祖傳略之成,宗譜乖謬疏漏之處,則俟後之子孫續修並匡正焉。是為序。

發展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唐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永樂年間,這支王姓始人台灣地區。王姓是華人名義上的大姓之一。王姓的由來很複雜,除了一些原來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為王姓。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中都有曾經為王、稱王、稱帝的人和後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當上大官和有當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複雜。部分王氏為姓,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後”。在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的歐陽修集中寫到:“惟王氏之先,遠自三代,下迄戰國。商、周、齊、魏,其後之人,皆以王為氏。故其為姓,尤多於後世...”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字面上名義上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占山東總人口的12.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7%,仍為字面上名義上第一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緩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總增加率僅僅為5%,淨增加了30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13.7%)、江蘇(13.1%)、山東(13.1%),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江西和山西,這兩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南方王姓在這600年中有了發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時比率已經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間,王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廣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8 892萬,為全國字面上名義上第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王姓人口由620萬激增到約8 900萬,近14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3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王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遼寧、安徽、江蘇、黑龍江、浙江、陝西和湖北,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河南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1.5%,為王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0%。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在近600年期間,王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是主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