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鎮

安平古鎮,即今晉江市安海鎮。明崇禎元年(1628年) 九月鄭芝龍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以安平為大本營,坐鎮閩海。於安平橋以北建置豪華府地及以其故鄉南安石井命名的石井書院。崇禎三年(1630年)十月迎福松(鄭成功,時年7歲)歸晉江安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平古鎮
  • 外文名稱:安海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今晉江市安海鎮
  • 下轄地區:41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73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晉江市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2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晉江市東南部
  • 面積:67.66平方公里
  • 人口:120077
  • 方言:閩南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石井書院、龍山寺、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
  • 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閩C
  • 時代:清順治二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安平橋安平橋

建制沿革

安海鎮以十五大精神為指導,著力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兩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行政區劃

轄區內有41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73個自然村。
行政村名稱:靈水村:前鄉、後鄉、田厝、靈水街;曾林村:曾林;大山後村:
安海鎮大山後;大布林村:大布林村;小布林村:小布林(以上今屬靈源街道);可慕、可慕新鄉;西畲村:西畲;水頭村:水頭、後埭頭;桐林村:桐林、古田、西埕;西門村:湖池、西門;梧山村:梧山;山兜村:山兜、玉樓;菌柄村:菌柄、洋南;橋頭村:橋頭、浦邊、安厝、塔兜、新陳山;社壇村:社壇;上安村:上安;後林村:後林、田坑;前林村:前林;下山後村:下山後;莊頭村:莊頭、後安、潮坑;後蔡村:後蔡;前湖村:前湖;新店村:新店;坑邊村:坑邊、瑤後;瑤前村;曾埭村:曾埭、東井;西柄村:殼厝、西柄;庵前村:庵前、加坂;仁壽村:上嶺、後橋;下洪村:下洪、丙店;西溪寮村:西溪寮、後肖;壩頭村:壩頭、溪邊、梧厝;赤店村:赤厝、蘇厝;外曾村:外曾;前埔村:前埔、林厝、侯厝、鄭厝、小前埔;西安村:西安;型厝村:型厝;安東村:安東;丙厝村:丙厝;梧埭村:梧埭;前蔡村:前蔡。
居委會名稱:興勝居委會、海東居委會、鴻塔居委會、復興居委會、東鯉居委會。

地理環境

安平古鎮即晉江市安海鎮位於晉江市西南部,屬濱海區丘陵地帶,是一個以丘陵地為主的鎮。東與陵園街道、永和鎮接壤,西與南安市交界,南臨安海港與東石鎮為鄰,北與內坑鎮毗鄰。地勢由東北逐漸向西南傾斜,境內最高點為靈源山,海拔305米,其中山脈延伸5個村委會。東北近郊有三座小山丘,即黑麒麟山、石刀山、妙山。北有發源於內坑鎮,流經本鎮前坡村、西門村、庵前村、橋頭村、莊頭村、黃墩村的加塘溪,東有發源於永和鎮,流經本鎮壩頭村、田坑村、後林村、上安村、芹柄村、後蔡村、橋頭村的壩頭溪,西有發源於內坑鎮,流經本鎮桐林村、上嶺村、西溪寮村、內外曾村、西柄村、曾埭村的溪流,三溪溪水匯集於東石溪,從安平橋流出,由石井江流入海中。轄區面積67.66平方公里,人口121000多人。

自然資源

安海鎮歷史悠久,建鎮始於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為福建省三大名鎮之一。安海鎮歷代先賢輩出,人文薈萃,古蹟紛陳,文化積澱豐富。南宋理學家朱熹及其父的講學活動促使安海文教事業全面發展,民族英雄鄭成功、明代文壇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安海留下深刻的足跡。

人口民族

1998年,全鎮有41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年末,全鎮總人口12007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834人,占25.7%;港、澳、台同胞及旅外僑胞4000多人;耕地總面積34852畝。

政治體制

一年來,省和泉州市在安海鎮召開系列經驗交流會、研討會或現場會,國家領導王漢斌、彭佩雲、吳階平、羅豪才、張克輝和近10位省領導到本鎮視察或調研。

經濟概況

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25.32億元,比增15.1%;工農業總產值47.85億元,比增17.7%;鄉鎮企業產值59.80億元,比增18.7%,其中工業產值46.35億元,比增18%;用電量2.46億千瓦時,比增14.2%;上繳國家工商稅收12820萬元,比增15%;農民人均收入5278元,比增6.4%。一年來,省和泉州市在安海鎮召開系列經驗交流會、研討會或現場會,國家領導王漢斌、彭佩雲、吳階平、羅豪才、張克輝和近10位省領導到本鎮視察或調研。

社會事業

科技:聘請有關專家、教授對本鎮科技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制定近期及至2010年科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目標,該項目被列為市級科技項目。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做好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鼓勵企業引進高科技項目,重視企業產品的科技開發,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科技含量有較大提高。華洋公司引進義大利先進的石材生產線,生產大幅面、超薄型石板材,填補了我省石板材業的空白;興源公司引進西德90年代最先進的PVC塑膠管生產線,生產的塑膠製品有水管、排污管和塑膠套管等,得到國家建設部的推廣,恆安集團引進義大利先進的嬰兒紙尿褲生產線。
教育:全鎮現有7所中學、39所國小和42所幼稚園,在校生2.7萬人,國小、國中升學率均超過99%,高考錄取率保持在90%以上,學校檔次不斷提高,已形成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的省級標準辦學系列。全省第一所民辦幼稚園——苗苗幼稚園管理機制日益規範,初具規模,被評為“省先進幼稚園”;養正中心國小也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學校”、“省農村國小示範校”等稱號;“省級國中示範校”安海中學連續幾年中考上線率排在全市前列;“省一級達標中學”養正中學辦校以來培養了包括世界著名雷射科學家曾煥添、國際知名真菌專家黃金來等4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成為安海教育事業的視窗和縮影。目前養正中學爭創國家級示範高中正積極迎檢,民辦子江中學招生初具規模,不僅推動了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也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
文體:安海鎮歷史悠久,建鎮始於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為福建省三大名鎮之一。安海鎮歷代先賢輩出,人文薈萃,古蹟紛陳,文化積澱豐富。南宋理學家朱熹及其父的講學活動促使安海文教事業全面發展,民族英雄鄭成功、明代文壇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安海留下深刻的足跡。安海鎮域內文物古蹟眾多,安平橋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井書院、龍山寺、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蹟,無不在數說著安海歷史的輝煌。全鎮有足球、桌球、游泳、武術、信鴿、燈謎、南音、盆景、集郵等民間文體協會38個。創辦鎮級報刊《安海報》,出版《安海風貌》、《安海港史研究》、《安海民間傳說》、《安平風采》、《安平風味》、《安海企業集錦》、《安海文史》、《鄭成功與安海》、《安平志》第一輯、《安海百年文學作品選》等一批反映安海歷史風貌的著作。有16個村(居)的宣傳文化設施基本達到“五個一”的要求,即有一個文化活動中心(包括圖書館、閱覽室、棋藝室、文化娛樂場所)、有一個廣播室、有一套收視設備,有一個上檔次的宣傳欄、有一支宣傳隊伍。新建華達大酒店保齡球館1座,安平酒店室內游泳館現正在緊張施工中。經常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民體協、老年人體協及基層體協等民眾性體育組織,充分發揮整體力量,促進體育工作社會化。
衛生:全鎮設有安海醫院、安海衛生院、各村有衛生所(室),1999年通過泉州市各級衛生保健驗收。創建愛嬰衛生醫院。投資450萬元完成安海醫院門診樓建設,目前已投入使用。建立一支120人的環衛隊伍。設立垃圾中轉站1個,垃圾填埋場1個,垃圾收集點1000個,果皮箱500個,配置垃圾清運汽車15輛,保潔三輪車200輛。日清運垃圾約60噸,糞便約30噸,大量的垃圾均用衛生車運到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投入鼠藥3噸,滅鼠率達98%。1998年度被省愛衛會評為衛生鎮。
廣播電視:建設12層的廣電大樓,村村通廣播電視。至2002年底,全鎮各村(居)均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普及率達60%。
計畫生育:經過幾年的努力,計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2001計生年度計生率達98.82%,合格村和基本合格村率達100%。初步形成“市領導、鎮負責、村自治、組為基礎,戶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計生工作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鎮直機關開展“創文明機關、做人民公僕”活動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以“進百姓門、知百姓情、百姓事、解百姓憂、暖百姓心”為主要內容的民心工程,共徵集民眾意見建議4300多條,確立整改項目421條,駐村幹部為民眾辦實事解憂難近1000件,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廣泛開展“滿意服務、情暖安海”、“評星級、創文明戶”系列活動,把工商、稅務、財貿、公安等十大視窗(執法)行業所屬基層部門指導所屬視窗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範辦事程式,健全監督機制。曾連續5屆(1994—2002年)榮獲省文明集鎮稱號,2001年被中宣部等5部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2002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星火小城鎮示範鎮”。對村級財務實行“村帳鎮管”,即各村(居)委會的村財收支及會計、出納業務統一由鎮村級財務所集中代理;實行村委會統一管電,平均每個村(居)每年可增加近7萬元的村財收入。全鎮8個同業公會充分發揮市場互補、信息互通、資金互融、技術互助的作用,定期出版會刊,介紹行業的政策法規、財經動態、市場信息、企業管理經驗等。恆安集團以企業精神凝聚和激勵員工,與華僑大學聯辦恆安機電大專班以及舉辦各種技術講座,“同向、同心、同利、同樂”的企業文化搞得有聲有色。採取“見縫插綠”等各種形式有效增加綠地面積,鎮區綠化面積已達15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安海鎮位於圍頭灣內,在泉州城南二十餘公里瀕海處。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衝,依山臨海,海灣曲折,海面開闊,風浪小,是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避風良港。
主要姓氏有黃、吳、顏、陳、高。
歷史上,安海有過灣海、石井、安平、鴻江等別稱。
漢代稱“灣海”,以其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海灣航道彎曲而名。
唐·開元六年(718年)晉江設縣建制,灣海隸屬晉江縣。
北宋·開寶(968—975年)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
宋代地方建制以鄉統里,安海鎮區屬晉江縣開建鄉修仁里。當時安海港的海外交通貿易十分繁榮,“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始稱“安海市”,並形成西、東的新市、舊市。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開港設市舶司,州府遣吏在安海榷稅,號曰“石井津”(即海關“分關”),安海市即屬“石井津”管轄,稱石井津安海市。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設定“石井鎮”,吏部郎朱松為首任鎮監,安海鎮建制由此開始。當時的石井鎮並轄今晉江安海、南安石井兩地,兩鎮所沿用的掌故是同一歷史事件,即宋代朱松(韋齋)監稅於石井鎮,故有“石井津開雙石井”之稱。安海即稱石井鎮安海市。
元代改鄉里為都,現安海地分隸晉江縣七、八、九、十二諸都;安海鎮區屬晉江縣第八都,沿稱“石井鎮”,設石井巡檢司於安海。
明襲元制。後安海與南安石井分別析出設鎮,南安石井鎮沿用“石井”為名,而安海因歷代常遭外侮,為希冀平安,則改稱“安平鎮”。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整飭海域,撤去巡檢司。萬曆卅四年(1606年)奉旨欽設駐鎮安海館,官署設右井書院。
清朝復稱“安海鎮”。清初·順治遷界,安海“丙申(1656年)毀鎮”《清初遷界》、《海絲之路·海禁與遷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復界”,泉州陸路提督就古陵寨把總移駐安海,建立“安海汛”於龍山寺西。安海在夷廢將近30年後,才又逐漸恢復起來。
當時清朝在福州、廈門設戶部稅官,分差各處沃口收稅,雍正七年(1729年)在安海設戶部稅館,稱“鴻江沃”,此乃“鴻江”別稱的由來。
辛亥革命後,1933年晉江劃分6個區,安海屬第二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撤區為鄉鎮,安海鎮轄區分屬安海鎮、康樂鄉。
南宋時,朱熹曾隨父至安海任所,青少年時代在泉州度過;朱熹任同安主簿時,又“數臨安海講學,啟迪文風,誨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後來朱熹之子朱在還在安海主持營建頗具規模的石井書院,奉祀朱松、朱熹父子,因此,安海被稱為“二朱過化”之地。泉州府文廟明倫堂舊有一聯:“聖域津梁,理學淵源開石井;海濱鄒魯,詩書弦誦遍桐城。”《泉州人名錄·朱熹、朱在》、《泉州書院·石井書院》、《泉州寺廟·文廟·明倫堂》)
明末,安海又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府邸所在地和根據地,遭受了多次戰火的蹂躪,也留下許多鄭氏父子的遺蹟。

風景名勝

安海鎮域內文物古蹟眾多,安平橋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井書院、龍山寺、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蹟,無不在數說著安海歷史的輝煌。

著名人物

鄭芝龍、鄭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