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古鎮

端氏古鎮

端氏古鎮位於沁水縣城東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鎮,東以巍山為依,西有榼山為屏,從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潤公路在鎮內橫貫交匯。有著近兩千年的建城史,西漢曾在此設縣,唐代就聚集眾多的手工作坊,明清時期已是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交通發達,成為沁河流域遠近聞名的水旱碼頭,是名震三晉的歷史古鎮。改革開放以來,端氏正經歷著產業調整的裂變,成為晉城市經濟發展戰略西移的重心和核心區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氏古鎮
  • 位置:沁水縣城東
  • 地位: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鎮
  • 歷史:兩千年的建城史
歷史記載,歷史沿革,歷史名人,尚存古寨,工業經濟,新農村建設,城鎮建設,士敏公園,

歷史記載

源遠流長的歷史,使端氏古鎮才俊有著千年歷史的端氏古鎮,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向前發展。那建築精美、文韻豐厚的坪上張家大院,古樸滄桑、風格別具的閣樓古寨,以及鎮內眾多的文物古建遺蹟,無不顯示著它的厚重。如何在發展中珍惜它、保護它、使古建的美和人類同存,是我們當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問題。豐蔚,古蹟輝煌,文化燦爛。自唐時,端氏曾調集大批民工修築城牆,改修河道,從東部的南寨到西邊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長二華里多的宏偉縣城。城內開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東街連為一體。並在城的東、西、南修有三座城門。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聳立高崗,獨成格局。城鎮的發展,使端氏的手工業、商貿業逐步興盛起來,其中養蠶和繅絲歷史最為悠久,據說早在唐代,在古老的東街就集中著眾多的繅絲、織絹等手工業作坊。後來,那些和人們生活、生產有關的糧店、日雜店、騾馬店也陸續發展起來。到明清時期,端氏已是店鋪林立,商賈雲連,出現了“復興樓”、“源順祥”、“同興和”、“育合昌”等較大的商號,成為沁河流域遠近聞名的繁華古鎮。
端氏最早的古建築是寨上的廟院和法門寺,傳說隋、唐就有之。明、清兩代,又修有湯王廟、城隍廟、端陽祠、文廟、南佛堂、鐵佛寺、關帝廟、黑虎廟等八大寺廟,分別坐落於鎮內的東、西、南、北、中。而且還在鎮的東街,修有大、小兩座閣樓,分別矗立於古街的南北。由於古鎮寺廟的不斷修建,使城內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數百年的歲月流逝和村鎮的發展,大部分廟宇和閣樓已不復存在,有的成了殘牆斷壁,有的僅存部分建築,只有鎮南的南佛堂還保持著當年的原貌。

歷史沿革

端氏古鎮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曾遷晉君於端氏聚,西漢始設端氏縣,隸屬河東郡。三國、西晉屬平陽郡。東晉隸建興郡,北魏屬建州,端氏時廢又復置,隸建州安平郡。並在今城西另設東永安,西河、高延三縣,隸屬建州泰寧郡。北齊仍屬建州,西河、高延併入東永安縣,東永安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建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屬澤州,隋大業三年(607),澤州改稱長平郡,改永寧縣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隸澤州(或稱高平郡)。金代天會五年,澤州改南澤州,端氏、沁水屬南澤州,天德三年復改澤州,端氏、沁水縣屬之。金元光二年,以澤州升忠昌軍節度,端氏、沁水屬忠昌軍節度。元中統元年(1260),置澤州司侯司,端氏併入沁水縣,屬澤州司侯司,隸晉寧路。明代屬澤州直隸州,隸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屬澤州府,民國三年改屬冀寧道,民國十七年屬山西省。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為了紀念著名抗戰將領武士敏,端氏設土敏縣,1947年土敏、沁水二縣又合併為沁水縣。可見,端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歷史名人

古鎮歷史上曾出過多位才子名人,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明代的劉東星和民國時期的賈景德。
劉東星(公元1538一1601年),字子明,號晉川,本鎮坪上人。於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登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萬曆年後,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浙江提學副使、湖廣右布政使、右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他一生在立法平糶、解救災民、治理黃河、開河圍湖、修築橋樑等重大工程中,與國與民作了不少好事。明萬曆二十八年,在開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積勞成疾死於治河任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東星一生酷愛文學,曾撰有《明燈道古隸》、《晉川集》等著作。
賈景德(公元1880—1960年),字煜如,號韜園。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先後任招遠、郯縣知縣。辛亥革命後,回山西任閻錫山都督府監職,1917年任省政府政務廳長。1927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後,一直在閻錫山身邊擔任秘書長。從1942年始,歷任國民黨政府銓敘部長,中央檢委委員、考試院副院長。南京解放後,隨國民黨政府逃往廣州和重慶,委任行政院副院長和秘書長。不久,又逃往台灣。1951年後,分別任考試院院長、國民大會代表、中央檢察委員等職,並獲得國民黨政府頒發的一等金星勳章。1960年10月,因心臟病發作死於台灣。賈景德在從政之餘,喜歡著文寫詩,出版有《韜園詩集》和《韜園文集》。
賈景德故居坐落在鎮內東西老街之北隅。由於其父輩在清朝為官,屬於當地有錢有勢的大戶。1934年,賈景德任太原綏靖公署秘書長時,回家鄉大興土木建築“賈府”,同時整修祖塋並親撰墓志銘。賈景德故居坐北朝南,原建為三進院,由於戰爭及歷史原因,臨街的豪華大牌樓和許多建築已被毀。現僅存一院三排古式磚木結構的房子,以及人稱“賈谷洞”以北的一座門樓。房子均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青磚砌牆,屋頂復素板瓦,從外表看顯得古樸大方。院東南僅存的門樓,為歇山式屋頂,上置琉璃青瓦,斗拱相疊,美觀精緻。雖門兩側的石鼓、石獅子早已不存,但仍能顯示出當年官宦人家的威嚴和氣勢。

尚存古寨

端氏古鎮還存有多處古寨。鎮的東、北,為南北二寨,隔河相望的坪上村,有坪上寨和花溝寨。這些寨大部分為土坯砌築,或有少量的磚石結構。現鎮內的南北二寨城牆已毀,只有北寨(即寨上)還留有殘牆和清末修築的西寨門。而坪上村的坪寨和花溝寨保存相對完好。坪上寨坐落在坪上的村東,南北寨門分別為二層、三層的磚砌閣樓,周圍寨牆尚存,寨內有橫貫南北和縱向東西的小胡同,兩帝全是青磚灰瓦的老房子。漫步其間,古風猶存,只有當你不經意看到屋頂上的電視接收器時,才恍知時光已到了二十一世紀。
有著千年歷史的端氏古鎮,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向前發展。那建築精美、文韻豐厚的坪上張家大院,古樸滄桑、風格別具的閣樓古寨,以及鎮內眾多的文物古建遺蹟,無不顯示著它的厚重。如何在發展中珍惜它、保護它、使古建的美和人類同存,是我們當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問題。

工業經濟

穩定增長活力四射
從“五小”工業起步,到民營企業的大發展,端氏的工業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五年來,端氏鎮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採取幫扶、支持等有力措施,幫助企業克服困難,全鎮工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十一五”末,全鎮企業總數發展到113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290萬元,比2005年增加8603萬元,年均增長22.3%,程遠機械、華康農牧、萬志物流、靚豹服飾、恆泰製藥、永青礦機、佳信機械、成友礦機等民營企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全鎮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礦機製造為主導產業,商貿、運輸、農產品批發、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工業新體系。除此之外,在端氏境內,中石化、中聯、晉煤集團等國家和省大型企業紛紛在這裡搶灘登入,加入煤層氣開採、開發利用的行列,煤層氣氣井達到1000餘口,端氏也因而成為國家、省、市多條煤層氣集輸管道氣源站。總裝機容量45MW、總投資4.2億元的山西和瑞新能源瓦斯發電廠項目,主體已經完成,部分設備已經安裝,投產指日可待;投資9億元的晉煤集團坪上煤業項目,開工建設地質報告、抽采設計已經批覆,初步設計、建設用地等手續正在上報審批中。這些大項目建成後,無疑將給端氏的經濟帶來井噴式效應。

新農村建設

勢變業變人變村變
“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不論何時何地,都注定將成為發展的核心。
端氏鎮的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全鎮農村“四化四改”、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五個全覆蓋”深入推進,農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2010年以來,端氏鎮的端氏、東山、金豐、曲堤、槐莊、中韓王、蘇莊等村開工新建了一系列新農村建設工程。端氏村移民新居已完成主體工程,明年可交付使用;投資100餘萬元對河西550米大壩進行綠化,並安裝上路燈、欄桿。金豐村的移民新居,東山村的文化廣場、水上公園,高莊村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曲堤村的文化廣場,槐莊村的環境衛生整治等工程都有力地推動了全鎮整體工作的進展。與此同時,端氏鎮不斷鞏固壯大傳統的蔬菜、蠶桑、畜牧、商貿四大支柱產業,全鎮羊飼養量達到50000隻,出欄15000隻;全年發放蠶繭6000張,產量達到30萬公斤。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201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5487萬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4967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2.5%。

城鎮建設

“十二五”城鎮化目標
“十二五”期間,端氏將按照沁河流域特色城鎮化總體戰略部署,在特色小城鎮建設方面重點抓好集鎮總體規劃編制、中心寄宿制國小建設、鎮衛生院重建、西環路整治、東街、南街舊城改造、中心文化廣場、鎮區綠化、端氏河水上公園、集鎮水暖電氣管網建設、環鎮公路、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工程,到“十二五”末把端氏建設成為功能齊全、設施良好、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商貿型特色小城鎮。
移民並莊一期工程移民並莊一期工程
數字端氏
2010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可達31435萬元,財政總收入可完成23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4967元。
總投資2470餘萬元,建成占地面積150畝的士敏公園。
總投資22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27.9畝的端氏中心寄宿制國小。
投資900餘萬元,實施煤層氣管道改造工程。
總投資2500萬元,建設端氏移民並莊一期工程,目前完成單元式樓房6棟。
全鎮企業總數發展到113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290萬元,比2005年增加8603萬元,年均增長22.3%
全鎮羊飼養量達到50000隻,出欄15000隻;全年發放蠶繭6000張,產量達到30萬公斤。
境內煤層氣氣井達到1000餘口,端氏也因而成為國家、省、市多條煤層氣集輸管道氣源站。

士敏公園

士敏公園位於端氏鎮東北,坪曲、端潤公路交匯處。公園因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為紀念抗日將領國民黨98軍軍長武士敏在端氏設士敏縣而得名。公園整體布局由南區、北區及觀景台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南區是以休閒、運動、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公園;北區引固縣河水入園,是以人工湖為主軸的生態休閒性公園;觀景台更是高屋建瓴,可俯視整個公園,給人以心曠神怡的享受。
士敏公園南區士敏公園南區
士敏公園建設由端氏鎮黨委、政府牽頭組織,沁河能源集團具體實施,總占地150畝,總投資2470餘萬元,其中:土建工程1100萬元,園林景觀投資1300萬元,土地賠償及其他費用70萬元。公園目前已完成投資2200餘萬元,正在進行園內附屬配套及相關完善工程,年底可建成完工。
士敏公園的建造,是端氏鎮黨委、政府和沁和能源集團實施沁河流域特色城鎮化戰略做出的一項重大舉措,其意在構建生態端氏、和諧端氏。公園建成後將進一步改善端氏的人居環境,成為端氏亮麗的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