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班克羅夫特(安妮·班克勞夫特)

安妮·班克羅夫特

安妮·班克勞夫特一般指本詞條

安妮·班克羅夫特(Anne Bancroft,1931年9月17日—2005年6月6日),出生於紐約州布朗克斯,美國演員、導演、編劇。

1967年,與達斯汀·霍夫曼合作出演邁克·尼科爾斯導演的影片《畢業生》,飾演羅賓遜太太,並獲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50年,以安妮·瑪諾為藝名並在好萊塢主演了許多B級電影。1958年,與亨利·方達合作演出舞台劇獲得托尼獎。1960年憑《熱淚心聲》再次獲得托尼獎及紐約劇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女演員獎。1962年,出演電影《海倫·凱勒》飾演盲聾女孩海倫·凱勒的家庭教師安妮·沙利文,並獲得奧斯卡影后。1977年出演電影《轉折點》,並獲第5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86年,與茜茜·斯派塞克合作出演電影《晚安,母親》。1984年,出演希德尼·魯邁特執導的影片《嘉寶說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妮·班克羅夫特
  • 外文名:Anne Bancroft
  • 別名:安娜·瑪麗亞·路易斯·伊塔里亞諾
  • 國籍:美國
  • 星座:處女座
  • 血型:O型
  • 身高:169 cm
  • 出生地:紐約,布朗克斯
  • 出生日期:1931年9月17日
  • 逝世日期:2005年6月6日
  • 職業:演員/導演/編劇
  • 代表作品:《熱淚心聲》、《畢業生》、《轉折點》、《烈愛風雲》
  • 活躍年代:1951—2005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個人生活,婚姻生活,人物逝世,主要作品,參演電影,參演電視劇,導演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安妮·班克羅夫特,原名安娜·瑪麗亞·路易斯·伊塔里亞諾,1931年9月17日出生在紐約的布朗克斯區,父母為義大利移民。4歲開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9歲那年,班克羅夫特在自己臥室的後牆上塗寫道:“我要當演員”。在母親的鼓勵下,班克羅夫特最終走上了演藝之路。後在美國戲劇學院學習表演,又進美國演員研修所深造。
1950年,用安妮·馬諾(Anne Marno)的名字首次作職業性演出。

演藝經歷

1952年,她和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簽約,電影公司認為她的藝名太具有民族性,讓她改名。於是她選擇了“班克羅夫特”,因為覺得這個名字聽上去很高貴。
1952年,和瑪麗蓮·夢露一起演出了她的第一部影片《無需敲門》,扮演一個小角色。以後的幾年時間裡,安妮·班克羅夫特在好萊塢拍了一些低成本的B級片,只有在《TheThe Last Frontier》(1955)里扮演騎兵上校的妻子一角,尚有些深度。
1958年,安妮來到紐約百老匯,先後主演了兩部由威廉·吉布森編寫的舞台劇《你上我下》(Two for the Seesaw)和《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前者同亨利·方達合演,並獲得托尼獎。後者描寫美國盲聾女教育家海倫·凱勒童年的一段生活,她扮演女教師安妮·沙利文一角,感人的演技使她獲得紐約戲劇評論獎和第二個托尼獎。這兩齣戲都是由阿瑟·佩恩執導。班克羅夫特是歷史上僅有的在舞台和電影上飾演同一角色並獲得托尼獎和奧斯卡的8位演員之一。
1962年,《海倫·凱勒》搬上銀幕,仍由阿瑟·佩恩擔任導演,仍由安妮·班克羅夫特扮演安妮·沙利文,她又以出色的演技獲得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全美電影評議會最佳女主角獎和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的最佳外國女演員獎。這個角色讓原本只演配角的班克羅夫特一躍成為好萊塢一線影星。
1964年,出演英國片《太太的苦悶》(The Pumpkin Eater),她扮演一個有八個子女的媽媽在家庭和婚姻問題上遇到不少挫折,這個角色使她獲得第1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第22屆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和第18屆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外國女演員獎以及獲得第3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
1966年,在約翰·福特導演的電影《七女人》里扮演一個意志堅強、魅力十足、打破傳統、自我犧牲的女醫生卡特萊特。
1967年,出演邁克·尼科爾斯導演的電影《畢業生》,飾演羅賓遜太太,一個性行為不檢點的女人,憑藉一顛覆傳統的形象獲得第2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演員、第25屆電影類金球獎歌舞片最佳女主角以及第4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這部電影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潮流,它的譯製片在中國也引起了強烈震撼,但了解60年代美國歷史背景的觀眾則無不認為在那個年代它是足具代表性的電影經典之作。本片題材仍然相當前衛,它挑戰了傳統大片,成為“新好萊塢電影”的代表作,堪稱“美國電影的里程碑”。
1972在,在電影《邱吉爾的青年時代》里扮演邱吉爾的母親倫道夫·邱吉爾夫人,獲第2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演員。1977年,她在影片《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飾演一名專橫但成績斐然的芭蕾舞明星艾瑪·傑奎琳,獲得全美電影評議會最佳女主角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
1980年,她還自編自導並自己主演了影片《Fatso》。1984年,在希德尼·魯邁特執導的影片《Garbo Talks》中扮演一個患腦瘤但臨終前想見葛麗泰·嘉寶一面的古怪但讓人又愛又憐的母親的形象。
1986年,出演根據普利茲獎得主瑪莎·諾曼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晚安,母親》,飾演一個悲觀的青年女子的母親西爾瑪·凱茨,並獲第44屆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9年,班克羅夫特成為歷史上第15位獲得“三大滿貫”的演員。班克羅夫特一生當中,除獲得過奧斯卡影后稱號外,還曾因在《海倫·凱勒》中成功塑造美國著名盲聾人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薩利文而獲得過托尼獎。她還4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但《畢業生》一片給她帶來的成就最大。

個人生活

婚姻生活

班克羅夫特一生結過兩次婚,第一任丈夫是名建築工人,名叫馬丁·梅,1957年離婚。
安妮和丈夫梅爾布魯克斯安妮和丈夫梅爾布魯克斯
1964年,班克羅夫特與喜劇演員、導演兼製作片人梅爾·布魯克斯結婚,兩人相識於一次音樂劇的彩排,婚姻一直維持到她去世。在安妮去世後的日子裡,梅爾布魯克斯無時無刻不思念著愛妻安妮·班克羅夫特。1972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馬克斯。

人物逝世

2005年6月6日,因患子宮癌醫治無效在西奈山醫院去世,享年73歲。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共55部

參演電視劇

共8部

導演作品

上映時間作品名稱作品類型
1980年
胖傢伙
電影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6第58屆最佳女主角獎神跡奇案提名
1978第50屆最佳女主角獎轉折點提名
1968第40屆最佳女主角獎畢業生提名
1965第37屆最佳女主角獎太太的苦悶提名
1963第35屆最佳女主角獎奇蹟創造者獲獎
坎城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4第17屆主競賽單元-最佳女演員獎太太的苦悶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7第44屆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晚安,母親提名
1986第43屆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神跡奇案提名
1985第42屆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嘉寶對話提名
1984第41屆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你逃我也逃提名
1978第35屆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轉折點提名
1968第25屆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畢業生獲獎
1965第22屆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太太的苦悶獲獎
1963第20屆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奇蹟創造者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8第41屆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查令十字街84號獲獎
1979第32屆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轉折點提名
1976第29屆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
1973第26屆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邱吉爾的青年時代提名
1969第22屆電影獎-最佳女演員獎畢業生提名
1965第18屆電影獎-最佳外國女演員獎太太的苦悶獲獎
1963第16屆電影獎-最佳外國女演員獎奇蹟創造者獲獎
黃金時段艾美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3第55屆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獎斯通夫人的羅馬春天提名
2001第53屆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獎Haven提名
1999第51屆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獎Deep in My Heart獲獎
1994第46屆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獎往日情懷提名
1992第44屆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獎Mrs. Cage提名
1992第44屆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配角獎誰伴我一生提名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2最佳女演員海倫凱勒獲獎
桂冠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2桂冠獎海倫凱勒獲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77最佳女演員轉折點獲獎
1962最佳女演員海倫凱勒獲獎
托尼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60最佳女主角 The Miracle Worker 獲獎
1958最佳女配角Two for the Seesaw獲獎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安妮·班克羅夫特集智慧、幽默、率直和良好的感覺於一身,和其他藝術家不一樣,她的美貌經常隨不同角色而變換,她是個完美演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隨意轉換。即使在一些爛片中,班克羅夫特的表演也能讓觀眾看到她的智慧和細膩。在影片《畢業生》中,傲慢的表情和陰鬱、充滿嘲諷的眼神,班克羅夫特將羅賓遜太太令人厭惡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導演邁克·尼科爾斯、《東方早報》綜合評)
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已完全變更,羅賓遜太太的誘惑力卻永恆定格在銀幕上。1967年的羅賓遜太太,穿著形而上的黑色絲襪,露出形而上的笑容。一代又一代的少男少女,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欲望和迷茫。南方都市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