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1948年3月17日生於美國南卡州康威(Conway,South Carolina),美國作家,主要寫作科幻小說 ,是科幻文學的創派宗師與代表人物。居住在加拿大,被稱作賽博朋克運動之父(賽博朋克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子類)。18歲隨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市,於1972年偕妻子遷居溫哥華市,育有二名子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吉布森
  • 外文名:William Ford Gibson
  • 國籍:加拿大
  • 出生地:南卡州康威
  • 出生日期:1948年3月17日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 主要成就:獲星雲獎,雨果獎
  • 代表作品:《neuromancer》《舊金山》三部曲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84 年,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攻讀英國文學學位時,Gibson完成了處女作《Neuromancer》(神經浪遊者)。雖然當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電腦,更連不上網路,但這本在傳統打字機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Neuromancer》,卻將科幻文學正式帶進了「電子時代」。
威廉·吉布森
《Neuromancer》甫推出即造成一片轟動,並一舉同時奪下1984年英語科幻文學界的三大主要獎項:「雨果獎」(Hugo Award)、「星雲獎」(Nebula Award)與「菲利普 狄克獎」(Philip K. Dick Award),此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Neuromancer》在1984年的成功,連帶地創造出了一種被稱為「賽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類。而《Neuromancer》這部作品,也實至名歸地在這種次文化當中,取得了聖經般不可動搖的地位。
Gibson 對於創造有關「賽博空間」(Cyberspace)的次文化與想像有著絕對的貢獻。早在大多數的人們都還對網際網路(Internet)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感到陌生的時候,他就已對這類新科技所可能為世界帶來的變革與衝擊,擘畫出相當具體的圖像.
延續《Neuromancer》獨有的世界觀,Gibson接著又在1986年寫下《Count Zero》(讀數歸零)與1988年的《Mona Lisa Overdrive》(蒙娜麗莎加數檔)兩部續作,完整的「蔓生都會三部曲」(Sprawl Trilogy)於焉誕生,被譽為「賽博朋克」最膾炙人口的史詩作品。
接著,他繼續在1993年完成締造銷售記錄的新駭客史詩「舊金山三部曲」(San Francisco Trilogy)。包括:《Virtual Light》(虛擬之光)、1996年《Idoru》(伊朵兒,台灣省已經出版中譯本)與1999 年《All Tomorrow's Parties》(明日之星)等三部小說。
William Gibson其餘零星作品曾在1986年收錄為短篇精選輯《Burning Chrome》(整垮珂蘿米)。精彩短篇〈Johnny Mnemonic〉與〈New Rose Hotel〉也分別於1995年及1999年改拍成電影。《Johnny Mnemonic》由基努李維主演,此間上映名稱為《捍衛機密》;而《New Rose Hotel》亦由名演員克里斯多夫華肯擔綱,可惜台灣觀眾無緣得見。
除獨力創作外,Gibson也在1991年,與「塞伯朋客」另一名大師Bruce Sterling合寫過一本關於「架空歷史」(Alternate History)的科幻小說《The Difference Engine》(差分機)。根植於一套看似荒誕的簡單假設,這部小說假造了一個特殊的錯列世界與一段子虛歷史:Gibson與 Sterling假設「在後維多利亞時期,蒸汽為動力的機械電腦就被證實為可行的話……」,從此開展一段似虛似實的精彩故事。
這部新型態小說深受到各方的肯定與歡迎。為與兩人原先所專長的「電馭叛客」有所區隔,甚至有人將這僅此一本的小說另闢稱為「蒸汽朋克」(Steampunk)的特殊文類範疇。兩位另類科幻大師「創造世界」的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主要作品

小說
☆《蔓生都會》三部曲(Sprawl Trilogy)
1、《Neuromancer》(1984)
2、《Count Zero》(1986)
3、《Mona Lisa Overdrive》(1988)
☆《舊金山》三部曲(San Francisco Trilogy)
1、《Virtual Light》(1993)
2、《Idoru》(1996)
3、《All Tomorrow's Parties》(1999)
☆《藍螞蟻》三部曲(Blue Ant)
1、《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2003)
2、《幽靈之國》(Spook Country)(2007)
3、《零歷史》(Zero History)(2010)
☆《The Difference Engine》(與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合著)(1991)
短篇小說
☆《Burning Chrome》(1986),包括:
《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 (1977)
《Johnny Mnemonic》(1981)
《The Gernsback Continuum》(1981)
《Hinterlands》 (1981)
《New Rose Hotel》 (1981)
《The Belonging Kind》(與John Shirley合著) (1981)
《Burning Chrome》 (1982)
《Red Star, Winter Orbit》(與Bruce Sterling合著) (1983)
《The Winter Market》 (1985)
《Dogfight《 (與Michael Swanwick合著) (1985)
☆《Skinner's Room》(1991)
☆《Distrust That Particular Flavour》 (2012)

人物評價

吉布森與賽博朋克小說運動
威廉·吉布森開創了賽博朋克科幻小說運動,改變了“新浪潮”科幻小說對技術的拋棄,重新拾回科幻小說注重探索科技發展對人類影響的傳統。這一科幻流派以當代科技發展為背景,探討了近未來世界的人類生存狀況;作品帶有朋克式反文化色彩,反對技術控制和信息控制。賽博朋克科幻小說對後現代文化的折射,引起了後現代批評的廣泛關注。
吉布森的未來世界
一般說來,80年代的「電馭叛客」小說對未來世界的描繪總帶著一種悲觀與宿命的想像:跨國資本財閥的崛起、新興科技氾濫的災難、社會道德的茫然失措、個人存在對高壓剝削的無能為力與消極抵抗等,都是常見的主題。雖然有人宣稱「電馭叛客」文類在今天早已走入歷史,但不論如何,Gibson等人的小說影響和預言效果,已經藉著各種不同的媒體形式散播開來:無論是在改編電影、衍生藝術、社會批判、或甚至是──科技發展本身。
作品中無足輕重的政府
與許多西方電影一樣,政府在吉布森的作品中顯得無足輕重,國家仿佛僅僅是地理名詞,文化生活在很早以前就被漠視,娛樂手段是色情交易與吸食毒品……公開或不公開的各種龐大組織支配著整個社會,無處不在的地下勢力操縱著全球的經濟體系。北京、澳門、仙台、悉尼、基輔、紐約、東京、新加坡……相隔萬里的城市,在吉布森的文字中猛然跳出後,就此一沉到底再也不會出現。這個未來世界,將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繫在一起,人們的需要由世界各地來提供,人們的行動到世界各地去完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說無限的接近,主角在美洲生活,財產在歐洲保存,交易在亞洲完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可以說無限的遙遠,連自己的合作夥伴也不能夠信任,不滿的情緒瀰漫著。假如出現合適的機會,就將毫不猶豫的把對方拋棄。
將近20年以後,《黑客帝國》所描繪的網路虛擬空間,其核心框架也沒有逃脫《神經漫遊者》開拓的“如來神掌”。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黑客帝國》就是吉布森描繪的網路空間的視覺呈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