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宗祠(棗莊牛山孫氏宗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氏宗祠坐落在山東省棗莊薛城周營鎮牛山村。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氏宗祠坐北朝南,三進兩院,計有門樓、享堂、大殿、英烈堂、文史堂,均為磚木結構,古樸典雅,古色古香,莊重肅穆、楹柱間距、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山孫氏宗祠
  • 地理位置: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
  • 占地面積:2048平方米
  • 景點級別:省級文明保護單
  • 修建時間:清代
牛山孫氏宗祠坐落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牛山村。宗祠坐北朝南,三進兩院,計有門樓、享堂、大殿、英烈堂、文史堂,均為磚木結構,古樸典雅,古色古香,莊重肅穆、楹柱間距、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宗祠門前向南十米處立有影壁牆,牆為古銅色。影壁牆北有上馬石、旗座遺存。影壁南為宗祠廣場。廣場南端為宗祠池塘。宗祠大門為三間門樓,門額書題“孫氏宗祠”,門兩側楹聯上聯:“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下聯:“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橫聯為“木本水源”。大門兩側有一對石獅拱衛。大門東側有一口明代古井,水質甘甜,清澈透底。
走進宗祠大門即為前院,正中為享堂,飛檐斗拱,享堂正中懸匾額楷書“恪遵世德”,為乾隆四十三年甲科進士嶧縣縣令張玉樹題贈。享堂楹聯題曰:“周宗盟異姓為後,我先君新邑於茲。”說明牛山孫氏為商周時期周宗室後裔,始祖孫泗遷來此地。宗祠前院東西兩側各置廊。東面碑廊由北向南第一座碑為牛山孫氏始祖碑。上題額:“源遠流長。”碑聯為:“始徙自曲沃歷數百年族光代顯;爰居據古鄫潘裔累興本固枝榮。”由始祖碑向南依次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前院西側碑廊由北向南依次是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靠碑廊南端為道光二十三年立的“建修祠堂記”碑,此碑記載了擴建宗祠的過程。
在孫氏宗祠前院東側,有一座乾隆親賜御碑。這座聖旨碑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帶有雙龍戲珠的“聖旨”碑額,碑的周身布滿了龍的圖案。聖旨碑的內容為乾隆賜封孫振魁的父母為儒林郎、安人。這座聖旨碑的碑文由孔子第七十一代嫡孫衍聖公孔昭煥書寫,且有乾隆皇帝的玉璽在碑的左上方,可見牛山孫氏當時的影響非同一般。
穿過享堂進入宗祠後院,正面為大殿,門匾額為“德垂奕禩”四 個楷書大字,意為高尚的品德流傳光大。楹聯上聯為“彝訓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兩地箕裘百代;”下聯為“明裎合九世序東西階三爵賢齒一堂俎豆煥千秋。”大殿正中神龕供奉孫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神位,兩側依次排列各支祖神位。龕上方高懸“先祖是皇”匾額,楹聯上聯為“由永樂迄今五百年故宅猶存,當仰恩顯祖顯考所垂矩矱”;下聯為“自平陽遷嶧十七世新祠始建,願此後群昭群穆勿替蒸嘗”。
孫氏宗祠內共有四株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均為國家二級古樹,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設祭祀草堂時所植,樹齡距今已有500餘年。宗祠後院兩側建有東、西配房,東配房為“英烈堂”,記載著為國犧牲的孫氏族人的生平事跡。西配房為“文史堂”,記載著牛山孫氏歷史淵源及相關史料。
牛山孫氏宗祠是魯南乃至蘇北唯一保存比較完整、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它的建築風格、形式、規模均遵從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築藝術極其寶貴的實物遺存。歷經幾百年滄桑洗禮,孫氏宗祠卻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新中國成立後,孫氏宗祠曾被當作糧所、學校。文革中牛山村孫姓族人極力保護,使其免遭損壞。改革開放三十年,孫氏族人多次集資對宗祠進行維修,使之保存完好。二OO六年十二月,孫氏宗祠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七年六月十日,薛城區人民政府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市、區、鎮領導出席並揭牌。魯南、蘇北地區孫氏宗親數千人參加了這一慶典活動。二OO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棗莊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偉在薛城區委書記秦元祥、區長岳德川的陪同下視察了孫氏宗祠,對該祠的建設和保護提出了寶貴意見。棗莊市人大副主任孫景瑞曾多次為宗祠捐款並題寫匾額。二OO八年秋,市政協副主席李華中視察孫氏宗祠,並為宗祠題詞:“家和萬事興”。二OO九年春,孫氏宗祠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孫氏族人清明祭祖的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