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組合

孢粉組合

孢粉組合(sporo pollen assemblage)從一定層位的樣品中分析鑑定出所含孢子和花粉的全部成分。孢粉組合只說明所含成分而不表示其相對含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孢粉組合
  • 外文名:sporo pollen assemblage
  • 簡介:鑑定出所含孢子和花粉全部成分
  • 特徵:體積小產量高
簡介,主要特徵,作用,各地質時期孢粉組合,中、晚元古代微古植物組合,晚古生代孢粉組合,中生代孢粉組合,新生代孢粉組合,

簡介

由一塊岩石或一定層位的樣品中所獲得的孢子花粉的全部成分稱之為孢粉組合,如進一步用百分數表示其中各成分(科、屬、種)的相對含量,就稱之為孢粉譜。在一定程度上,前者起著“定性”的作用,而後者則起著“定量”的作用。但在近年來的實際套用中,“孢粉組合”已和“孢粉譜”的概念等同,“孢粉譜”一詞在文獻中已越來越少見。通常用孢粉分析對地層中的孢粉組合加以分析、對比,據此來劃分、對比地層,確定地層年代,並進一步恢復當時的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生態。
孢粉組合--花粉化石孢粉組合--花粉化石

主要特徵

孢粉組合中的孢子和花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體積小,產量高。孢粉粒的直徑一般為10-200微米,甚至可小於10微米,植物孢子和花粉的產量極其巨大,不同屬種的植物其花粉產量不盡相同,風媒花植物的花粉產量特別高。在季或初,植物可產生出大量的花粉,在一個地區上空懸浮著並猶如下雨一樣漸漸下落,常稱為“花粉雨”。由於孢子花粉體積小,產量大,故孢粉化石在地層中較其他大化石易發現。
孢粉組合孢粉組合
2、能搬運一定的距離。由於孢粉體小質輕,有些還具有飛翔的氣囊構造,故易被流水、風及昆蟲攜帶到廣大地區。在一定程度上,較大範圍內孢粉組合成分是混雜的,並具有綜合特點,也為地層對比提供了有利條件。孢粉具有被傳播的特點,且地球各處均能發現,同一地史時期的陸相及海相地層中保存的孢粉化石彼此見可進行對比。化石的混生可以利用孢粉組合在大區域進行對比。一般風媒花的花粉搬運距離遠遠大於蟲煤花的,而蕨類孢子多數落在原地,當然流水可以進一步搬運,還可以再沉積,草本植物花粉一般擴散不遠,但產量高又易被流水搬走。這些因素均可影響半孢粉組合反映植物群的準確性。 3、外壁堅固。由的高分子化合物組成的孢粉素的外壁,能抗酸、鹼,能耐一定的高溫、高壓,故在成岩。及石化過程中能很好的被保存下來。
孢粉化石孢粉化石
4、形態多樣,紋飾複雜,便於鑑定。但:現代植物有20多萬種,已經研究的植物孢粉有幾萬種,而且有些植物只能通過孢粉鑑定到科,大孢粉到屬,小部分到種,例如禾本科有一萬多個種,但只有一種花粉類型。
5、便於統計分析

作用

套用孢粉分析來劃分、對比地層,確定地層年代和恢復當時的古地理、古氣候面貌的主要原理,就是在於不同的地質時期、不同地理、氣候環境下生長著不同的植物群,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孢粉組合,反之,具有相似的孢粉組合。沉積物中的孢粉組合的特徵基本上能反映當時地面植物群的面貌。
孢粉組合孢粉組合
1、大氣中的花粉雨基本可代表當地的植物群面貌,
2、表土樣品中的孢粉組合能較好反映與植被的關係,
3、靠近大陸的淺海表層沉積物中的孢粉組合可以較準確的反映沿海地區的植被特徵,
4、近岸一帶的孢粉組合基本能反映沿岸地區的植被。越靠近海岸線草本植物花粉越豐富

各地質時期孢粉組合

中、晚元古代微古植物組合

泥盆紀以前的植物界均為菌藻植物。一般為海生浮游藻類,有些起源不明,稱為疑源類。目前已知最早的細菌化石是距今35億年前在西澳大利亞的瓦拉沃納群燧石層中含有的絲狀體細菌化石。後在距今32億年前南非又發現了原始細菌化石等。我國河北長江三峽、雲南梅樹村等地也發現了豐富的微體古植物化石。
孢粉化石孢粉化石
孢粉組合孢粉組合

晚古生代孢粉組合

晚古生代為陸生植物大量繁盛時期。泥盆紀早期植物體簡單,孢子屬種已很多。晚期出現了原始的鱗木類和古老的種子蕨石炭紀二疊紀早期,鱗木類和種子蕨植物很繁盛。晚二疊世晚期出現了古老的松柏類,並開始向中生代的裸子植物過渡。孢粉組合特徵基本上與植物發展階段一致。

中生代孢粉組合

三疊紀早、中期,繼承了晚二疊世的乾旱氣候植物群屬種單調,除含有中生代常見的蘇鐵銀杏類、松柏類植物外,尚保留有晚古生代孓遺分子,自晚三疊世開始,各類裸子植物大量繁盛。晚白堊世被子植物開始出現,後期被被子植物占優勢。中生代各地質時期的孢粉組合基本上與植物演化階段一致。
孢粉組合孢粉組合

新生代孢粉組合

新生代時,由於構造變動造成地形的分化及地理隔離,使植物群更具明顯分區性。新生代晚期植物群面貌已接近現代。孢粉組合特徵與植物群基本一致。根據孢粉植物區系,第三紀孢粉組合可分為3個區:東北華北區,南方區,西北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