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

植被

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區所覆蓋的植物群落。依植物群落類型劃分,可分為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它與氣候、土壤、地形、動物界及水狀況等自然環境要素密切相關。從全球範圍可區分為海洋植被和陸地植被兩大類。但由於陸地環境差異大,因而形成了多種植被類型,可將其劃分為植被型、植物群系和群叢等多級分類系列。還可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人工植被包括農田、果園、草場、人造林和城市綠地等。自然植被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植被
  • 外文名:zhibei
  • 定義: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
  • 領域:植物學、生態學、農學
  • 分類:高山植被、草原植被
  • 讀音:zhí bèi
  • 注音:ㄓㄧˊ ㄅㄟˋ
釋義,分類,作用與特點,作用,特點,區域劃分,熱帶雨林,熱帶旱林,熱帶草原,荒漠,地中海灌木林,溫帶草原,溫帶森林,針葉林,苔原,山地,影響因素,

釋義

植被(vegetation)就是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它是一個植物學、生態學、農學或地球科學的名詞。植被可以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而被分類,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島植被等。
陸地表面分布著由許多植物組成的各種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叢、荒漠、草甸沼澤等,總稱為該地區的植被。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毛主席說過有些人“只視樹木,不見森林”,是比喻“只見局部,不見全部”,所以植被對植物個體來說,它是一個整體,全面的概念。

分類

地球表面某一地區內所覆蓋的植物群落的總體。可按地理環境特徵劃分,如高山植被、溫帶植被;可按不同地域劃分,如天山植被、中國植被;還可依植物群落類型劃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植被與氣候、土壤、地形、動物界及水狀況等自然環境要素密切相關。
從全球範圍可區分為海洋植被和陸地植被兩大類。海洋植被的特徵是生產能力低,綠色植物中藻類占優勢。陸地植被特點為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但由於陸地環境差異大,形成了多種植被類型,可將其劃分為植被型、植物群系和群叢等多級分類系列。分類的主要依據是植被的種類組成、數量、結構、生活型及生態特點,以優勢種最為重要。植被還可分為自然植被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是一地區的植物長期發展的產物,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潛在植被。人工植被包括農田、果園、草場、人造林和城市綠地等。人類長期栽培的植物的組成和結構都很單調。

作用與特點

作用

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各種植被類型與土壤類型間也呈現出密切的關係。植物是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獨立生活的一類自養型生物。在自然界中,目前已經被人們知道的植物大約有40萬種,它們遍布於地球的各個角落,以各種奇特的方式自己養活著自己。絕大多數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並放出氧氣。而且,對於植物來說,不必像動物那樣得到處活動或擁有複雜的神經系統,以便找到食物,植物憑著光合作用這種特殊的“自養”能力,只需“靜坐”就可,遠不用為“吃”憂慮擔心。
植物中的很大一部分會無可奈何地成為動物口中的美味佳肴。不僅草食動物依賴植物所提供的蛋白質和能量,而且肉食動物也間接的依賴著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說,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沒有植物,生物幾乎就無從談起。

特點

因為植物不會走動,所以它們的變化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生命周期也與四季同步,植物以結籽、落葉等方式來抵抗冬天或乾旱的季節。它們還有許多獨特的生存本領。比如,植物具有分主組織,細胞還具有全能性,使得它們有很強的再生能力。任何一個單一的植物細胞組織會長成一個具有各種細胞類型的新的植株,這是動物所不能比的。截去一隻動物的臂或腿,其慘狀可想而知,而對植物來說,只要把失去的部分再長出來就行了。
植被類型能直接影響土壤形成方向;同時,隨著土壤性質的變化,又能促使植被類型發生變化。例如,分布在大、小興安嶺一帶的暗棕壤,是在針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但是當森林由於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受到破壞後,土壤水分的蒸騰量大為減少,土壤由於變濕,促進了草甸植被的發展,土壤有機質來源豐富,暗棕壤逐漸演變為富含腐殖質的黑土

區域劃分

熱帶雨林

巴拿馬的熱帶雨林多位於低緯度熱帶地區,南北緯約10度之間,如南美洲、非洲和東南亞附近的熱帶雨林。雨量充足,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無明顯乾濕季之分;溫差小,平均溫約攝氏25—27度。以常綠闊葉樹為主。森林層次複雜,可以分成地被層、草本層灌木層、亞喬木層、喬木層和樹冠層等。為爭取陽光,有些樹種可以長到80米以上。

熱帶旱林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熱帶旱林位於緯度約10—25度之間,主要分布於熱帶雨林南北兩側,如非洲、南美洲雨林的南北兩側及印度的森林。和熱帶雨林比較,熱帶旱林有明顯的乾、濕季之分;隨著季節變化,林相會做出不同的改變。乾季時,樹木的大部分樹葉會掉光,以減少水分散失;當雨季來臨時,充沛的雨量會迅速將森林重新綠化起來。

熱帶草原

坦尚尼亞北部的熱帶草原分布緯度與熱帶旱林相似,但較熱帶旱林更為乾燥,如非洲的疏林草原。由於雨季短、乾季長,使得森林不易生長,而形成草原的自然景觀。雨季多在夏季,其餘時間通常久旱無雨。時常發生的火災使得該區沒有茂密的森林,草地在火災過後很快生成,留存下來的樹木通常有著相當程度的防火能力。

荒漠

非洲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主要分布於大陸內陸區或背風的山區,雨量在300毫米以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日夜溫差大,如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等。隨著地點的不同,降雨量和氣溫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位於熱帶,且幾乎全年無雨,北美的索諾蘭沙漠卻有每年近300毫米的雨量,而蒙古的戈壁沙漠冬季均溫則可降至攝氏零下20度。主要植物為仙人掌矮灌木及草本植物等耐旱植物。

地中海灌木林

科西嘉的硬葉灌木地分布於南北緯30—40度左右的地區,夏乾冬雨,全年氣候溫和,如地中海地區、美國加州、南非開普敦地區等。主要植物以硬葉灌木植物為主。夏季的旱季時常發生火災,因此此區的樹木都有相當的防火能力;灌木則生長周期短暫,在濕季迅速生長,旱季死亡,以避開旱災和火災。

溫帶草原

美國堪薩斯州溫帶草原分布緯度與溫帶森林相似,但年雨量較少,約300—1,000毫米,如美國中西部、阿根廷及東歐、中亞至蒙古的大草原。降雨量不足以使樹林生長,但也不至於形成沙漠,主要植物以禾本科及菊科等草本植物為主。

溫帶森林

美國康乃狄克州的溫帶森林主要分布於中緯度溫帶地區,年雨量約650—3,000毫米以上,如東亞、西歐及美國東部的溫帶闊葉林。以闊葉樹為主,如楓、橡、榆等。樹葉在秋、冬季時會凋落,以減少水分及能量喪失,因此被稱為落葉樹
這個地區是受到人類影響最大的地方。數千年來,人類砍伐樹木,發展農業。現在,世界大部分的溫帶原始森林均已消失;在北美西部,只有1—2%的溫帶原始森林仍然留存。

針葉林

挪威的針葉林分布於高緯度地區,如歐亞大陸北部及加拿大、阿拉斯加的針葉林。冬季長而嚴寒、生長季短。年雨量約200—600毫米。以裸子植物為主,如松、柏、杉等。終年常綠。樹葉呈針狀,可以減少水分散失。

苔原

弗蘭格爾島的苔原又稱為寒原或凍原。分布於極地高緯度地區。降水量低、生長季短。主要植物為苔蘚、地衣及矮小灌木等。夏季短,植物在短暫的生長季節迅速開花結果。

山地

日本涸沢岳附近的高山植物山地的環境和植被隨著海拔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海拔越高,氣溫也越低。一些低緯度地區的高山上,常可以見到類似高緯度地區的植被。
在年平均溫度低於10℃的高山地帶,樹木不易生長,在森林所能到達的最高海拔,稱為林線。高山地區由於常年低溫、地形陡峭、表面土壤稀少、強風吹襲、烈日照射等自然環境因素,不適合樹木生長,因此高山植物大多為矮小的灌木或草本植物。由於生長季節短、動物媒介少,高山寒原的植物大多具有鮮艷的花朵或果實,以吸引動物媒介傳播花粉、種子。

影響因素

環境因素如光照、溫度和雨量等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
火災可能是影響全球植被分布最大因素
過去,一個地區的溫度和雨量被認為是決定該地區種植何種植物,是否適合變成牧地、稀樹大草原、還是森林的關鍵因素。但是,來自南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稱,火災可能才是影響全球植被分布的最大因素。
由喜溫植物構成的牧場在600萬至800萬年前僅出現在熱帶地區,但是之後就迅速延伸到全世界。研究發現牧場的延伸主要受火災的影響,雖然目前研究人員還並不知道在那時候為什麼會有那么多的火災。如果沒有火,那么森林面積將從占現有世界植被總量的26%躍升為56%;位於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牧場和熱帶稀樹大草原面積將縮減為現有的一半;溫帶牧場和地中海灌木地將減少大約2/3,研究結論說。
在美國,火災控制問題一直存在爭論。美國的政策曾規定在公共土地上禁止有任何火種。但在2000年8月,美國政府修改有關的規定,這是因為政府認識到自然界的磷火在保持某些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一些生物群落被故意植造在易發生火災的區域。
“不能把火僅僅看作是惡魔。”參與研究的英國設菲爾德大學生態學家說。“如果我們想法消滅火災,我們將失去經歷數百萬年形成的生態系統。因為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面對火災的考驗而不得不積極面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研究小組總結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