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清朝楊方晃撰,方晃字東陽,號鶴巢,磁州人。是書中三卷為年譜,以天、地、人分紀之。其前一卷曰《卷首》,末一卷曰《卷尾》。中間於《史記世家》歷聘紀年、《闕里舊志》諸書頗有糾正。然注太冗瑣,又參以評語,皆乖體例。至《卷首》本《祖庭廣記》作《麟吐玉書圖》,殊未能免俗。《卷尾》泛引雜史,為身後異跡。如魯人泛海見先聖,七十子游於海上,及唐韓滉為子路轉生諸事,連篇語怪,尤屬不經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年譜
  • 卷宗:《孔子年譜》·五卷
  • 相關:清朝楊方晃撰
  • 幼年:一歲 公元前551年
年齡劃分,幼年,成年,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知天命,耳順之年,古稀之年,修訂狀況,

年齡劃分

幼年

一歲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於 魯國陬(zōu)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 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 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 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里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 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里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四歲 公元前548年,周靈王二十四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
五歲 公元前547年,周靈王二十五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魯。
六歲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親顏征在的教育 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演習禮儀。
七歲 公元前545年,周靈王二十七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周靈王死,其子貴立,是為周景王。
八歲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吳公子季札赴魯觀周禮——魯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禮樂,所以保存周禮較完備。
九歲 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這一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 政績評價很高。
十歲 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魯襄公死,其子裯(chóu)繼位,是為魯昭公。鄭人游於鄉校,議執政善否。然朋 勸子產毀鄉校,子產不聽,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 也,若之何毀之?”孔子後來評價子產這些話時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 信也。”(均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可見孔子對子產尊重民意評價很高。
十一歲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十二歲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魯昭公二年,孔子在魯。
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 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昭公二年》)此類文獻大概為魯 國所專藏,這是孔子成長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的土壤。
十三歲 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齊國晏嬰使晉,與晉卿叔向談及齊政歸陳(田)氏,因齊君加重賦稅,濫取於民, 而陳氏則採用施恩人民,收為己助的辦法,以弱公室。叔向認為晉國公室也到了末世, 人們聽到國君的命令,“如逃寇讎”(《左傳·昭公三年》)。可見這時階級矛盾和統 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十四歲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魯昭公四年,孔子在魯。孔子說:“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說明孔子少年時代曾從事過各種勞動。
冬,鄭國子產制定丘賦制度。
十五歲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魯昭公五年,孔子在魯。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這時孔子在童年艱苦學習的基礎上,更自覺地在學業和品德上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魯國改三軍為四軍,叔孫、孟孫各領一軍,季孫
領二軍。當時軍、賦統一,分軍即分賦,所以當時稱此舉為“四分公室”(《左傳 ·昭公五年》)。
十六歲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魯昭公六年,孔子在魯。
三月,鄭國鑄刑書。“禮治”衰替,法治漸起。
十七歲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此後不久,季氏 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十一月,魯國的執政者季武子卒。

成年

十八歲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魯昭公八年。傳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被世 人稱為“長人”。
十九歲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為 妻。
二十歲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魯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魯昭公以鯉魚賜 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
這一年孔子開始任委吏(管倉庫的小吏)。
二十一歲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魯昭公十一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 羊畜牧的小吏)。孟子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 曰:
‘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孟子·萬章下》)
二十二歲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二十三歲 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魯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魯。
晉會諸侯於平丘,子產、子太叔相鄭伯以會。……
及盟,子產爭承(爭取使鄭國少貢),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孔子認為 “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左傳·昭公十三年》)。
二十四歲 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魯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魯。
春,季孫氏家臣南蒯(kuǎi)在費地叛,費人逐之,奔齊。
二十五歲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魯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魯。
二十六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魯。
二十七歲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魯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魯,在宴 會上,他回答叔孫昭子之問,談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據《左傳·昭公十七 年》記載:“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 夷,猶信。’”
二十八歲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魯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魯。
宋、衛、陳、鄭皆有火災。鄭國裨灶認為,如不
祭天禳災,鄭國還要再次發生火災。子產不同意這種意見,認為“天道遠,人道邇, 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這種觀點對孔子重人道輕天道思想 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二十九歲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一說此為魯昭公十七年事,今從《闕里志》)。襄子曰:“吾 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 “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繆(穆)然思焉,有所睪(怡)然高望而遠 眺,曰:“丘殆得其為人矣。
近黮(dán)而黑,頎然長,曠(《史記》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 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史記》“葉拱”作“再拜”)而對曰:“君子聖人也, 其傳曰《文王操》。”(《孔子家語·辨樂解》)

三十而立

三十歲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魯昭公二十年。
孔子自稱“三十而立”(《論語·為政》),即從此開始,他已奠定了治學、作人、 為政等堅實的學問德業基礎。根據《史記》記載,這年前後,他開始創辦平民教育,收 徒講學,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較知名的有顏路(顏回的父親)、曾點(曾參的父親)、 子路等人。
鄭國子產卒,仲尼聞之,為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他認為子產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論語·公冶長》)
齊景公與晏嬰來魯。景公問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稱霸,孔子回答說他善於用人( 《史記·孔子世家》)。
三十一歲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魯。
三十二歲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魯。
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立,即周悼王。王子朝
聯絡舊官、百工與靈、景之族造反,殺悼王而自立。晉人攻之,立景王另一子匄 (gái),是為周敬王。
三十三歲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魯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十四歲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將死,囑其二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孟僖於卒,孟懿子與南宮敬 叔拜孔子為師。不久,孔子得到魯昭公的支持,與南宮敬叔適周都洛陽,觀周朝文物制 度,拜見了老聃與萇弘,學禮,學樂,收穫極大,說:“周監於二代(夏、商),鬱郁 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此時南宮敬叔僅十二歲,似不可能隨同孔子 適周。適周之事,時間上可能後些。)
三十五歲 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昭公帥師攻伐季孫氏,季孫、孟孫、叔孫三家聯合反抗昭公,昭公兵敗奔齊。孔 子因魯亂帶弟子適齊,路經泰山,遇一婦人哭訴親人被虎咬死仍不願離開此地時,不由 發出“苛政猛於虎”的慨嘆(見《禮記·枟弓下》)。到齊國後為高昭子家臣,藉以進 見齊景公。
三十六歲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能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齊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嬰阻撓,沒有成功(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在齊,與齊太師語樂,聽到《韶》樂(相傳是舜時音樂)三月不知肉味,興奮 地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這一年魯昭公自齊居鄆(鄆原為魯地,此時齊為昭公攻取)。
三十七歲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魯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齊,齊大夫揚言欲 害孔子,齊景公也對孔子說:
“吾老矣,弗能用也。”於是孔子自齊返魯(見《史記》·孔子世家)。據說返魯 時迫於形勢險惡,倉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飯即提起來一面走路一面濾乾。(《孟子 ·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嬴、博(臨近魯境之齊地)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見《禮記·枟弓下》)。
吳公子光使專諸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閭。
三十八歲 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魯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晉魏舒(魏獻子)執政,滅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 選派賢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內)為縣宰。孔子十分讚賞,說魏子之舉“近不失親,遠不 失舉,可謂義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魯昭公至晉,居乾侯(晉邑)。
三十九歲 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冬季,晉鑄刑鼎,趙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孔子認為,這樣做 就會“貴賤無序”,破壞等級制度,不由得發出了“晉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嘆(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不惑之年

四十歲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魯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所謂“不惑”蓋指“而立”時確立 的世界觀,人生觀已堅定不移。
四十一歲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四十二歲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魯。
冬,魯昭公卒於乾侯。季孫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為魯定公。
四十三歲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魯定公元年,孔子在魯。
夏,昭公靈柩自乾侯歸葬魯,定公即位。
四十四歲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魯定公二年,孔子在魯。
四十五歲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魯定公三年,孔子在魯。
邾莊公卒,邾隱公即位,將冠,使人問冠禮於孔子。
四十六歲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魯定公四年,孔子在魯。
孔子率孔鯉與部分弟子觀魯桓公廟宥坐之欹器,對孔鯉與弟子們說:“吾聞宥坐之 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惡有滿而不覆者哉!”他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 “聰明聖智,守之以愚;功破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 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
四十七歲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國季孫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陽虎
囚其子季孫斯(季桓子),而專魯政。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於是饋孔子豚, 欲待孔子拜謝時見孔子。孔子不想見,打聽得陽虎不在時前往拜謝,但不巧在路上二人 相遇了。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口頭答應,但終不仕(見《論語·陽貨》)。退而修 《詩》、《書》、《禮》、《樂》,以教弟子。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
四十八歲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魯定公六年,孔子在魯。
四十九歲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魯定公七年,孔子在魯。
二月,齊將鄆、陽關二地歸還魯國,陽虎據為己有。

知天命

五十歲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魯定公八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所謂“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 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冬,陽虎欲去三桓,謀殺季氏未遂,隨入讙(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陽關(今山 東泰安市東南)以叛。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對而未成行(見《論語·陽貨》)。
五十一歲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伐陽虎,攻打陽關。陽虎突圍奔齊,旋逃亡宋國,最後逃至晉國,投趙簡 子。孔子說:“趙氏其世有亂乎!”(《左傳·定公九年》)
孔子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卓有政績,治理一年,四方則之。
五十二歲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魯定公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攝相事。
夏、齊與魯媾和,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市南)。孔子以大司寇 身份為定公相禮,孔子認為“雖有文事,必有武備”,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準備。齊欲 劫持定公,孔子以禮斥之。齊君敬畏,遂定盟約,並將侵占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魯 國以謝過(見《穀梁傳·定公十年》)。
五十三歲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據《品氏春秋·樂成》記載,開始尚疑其才,既而政 化盛行,國人誦之(見《孔叢子·陳士義》)。
五十四歲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國大司寇,子路為季氏宰,孔子為了削弱私家以強公室,向魯定公建議: “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今三家(三桓)過制,請皆損之。”(《孔子家語·相魯》) 遂將墮三都。當時,正值叔孫、季孫之家臣侯犯和南蒯各據其都叛,叔、季二氏也支持 這一主張,於是先拆毀了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省東平縣南)和季氏的費邑(今山東省 費縣)。墮費時,費宰公山不狃乘魯都(曲阜)空虛,率費人攻曲阜,幸賴孔子命申句 須、樂頎二大夫率部反擊,敗公山不狃於姑蔑(今山東省駟水縣東)。公山不狃逃奔齊 國。遂墮費。
可是再去墮孟氏的成邑(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時,卻受到孟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 制而失敗。墮三都至此半途而廢(《史記·孔子世家》)。
五十五歲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魯定公十三年。
魯國得治,齊國畏懼。齊欲敗魯政,於是便選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並文馬二十 四駟饋魯君。季桓子受之。魯君臣荒於女色,怠於政事,多日不聽朝政,也不按禮制送 膰肉(當時郊祭用的供肉)給孔子,孔子失望,於是去魯適衛,開始了十四年訪問諸侯 列國的活動。
孔子到衛後,居住在衛都帝丘(今河南省滑縣)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按照孔 子在魯國的待遇給予俸祿。後衛靈公聽信讒言,監視孔子,於是孔子便在這一年的十月 去衛適陳。在過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境)時,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因陽虎曾欺壓匡 人,而孔子的長相又極似陽虎),圍困了孔子。後經蒲地(也在長垣縣境),適逢公叔 氏欲起事,又被圍困。孔子與蒲人訂盟,返回衛都,住在蘧伯玉家。
五十六歲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
孔子回到衛都,曾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悅;
靈公與南子還讓孔子為次乘招搖過市。
五十七歲 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在衛。
邾子朝魯,子貢觀禮。魯定公卒,其子蔣立,是為魯哀公。
五十八歲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孔子在衛。
五十九歲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魯哀公二年,孔子在衛。
孔子見衛靈公不能用他,喟然嘆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衛靈 公問陳於孔子,孔子說: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史記·孔子世家》)由此,決計 離衛西去,投奔晉國趙簡子。走到黃河邊,聽說趙簡子殺害了兩個賢人,不由得臨河而 嘆,返回衛國,然後去衛如曹適宋。
在適宋的路途上,曾與弟子習禮於枟樹之下,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派人把大樹砍 倒了。孔子微服而行,逃到鄭國,鄭國也沒有接待他,只好取道適陳。
夏,衛靈公卒,立蒯瞶之子,是為衛出公。

耳順之年

六十歲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魯哀公三年,孔子在陳。
這年秋,魯國季桓子病,後悔過去未能長期用孔子
而影響了魯國的振興。臨死之前,囑其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魯。後來由於公之 魚的陰攔,季康子改變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將行,孔子說:“魯人召 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也。”(《史記·孔子世家》)這一年,孔子已經六十歲了,他 很想回到家鄉,能為魯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子曾說:“六十而耳順。”意思是說這時他聽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六十一歲 公元前491年,周敬王二十九年,魯哀公四年,孔子在陳。
六十二歲 公元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魯哀公五年,孔子在陳。
(這裡只註明孔子以衛、陳為據點的大概年份。)
六十三歲 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孔子在陳。
這年吳伐陳,楚來救,陳國大亂。孔子離陳過蔡地去負函(楚地,分河南信陽,楚 有賢大夫沈諸梁即葉公駐此),在陳蔡間被困,絕糧七日,弟子飢餒皆病,孔子依然講 誦,弦歌不止。子路等由於屢遭挫折,對孔子之道產生了懷疑,只有顏回認識到孔子道 大,不為當時所容,“是有國者之醜。”孔子為有顏回這樣的弟子感到高興。(《史記 ·孔子世家》)
孔子在路上連續遇到當時的一此隱士,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輿等的嘲 諷,桀溺勸子路跟他們一道做避世之人。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 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表示了為改變天下無道局面的決 心。
孔子到了負函,與葉公見面,葉公問政,孔子說:“近者說(悅),遠者來。” (要使境內的人都喜悅,使境外的人都嚮往而來)。葉公又通過子路問起孔子是怎樣的 一個人物,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說:“女奚不曰:‘其為何人也,發憤忘食,樂以 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楚昭王欲重用孔子,使使奉幣來聘,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於楚令尹子西的 阻攔,此議遂止。孔子在楚講學問當時比較落後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了中原文化。
六十四歲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
孔門弟子多仕於衛,要求孔子返衛,孔子便返回衛國。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 為政,子將奚先?”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 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 ·子路》)。
夏,魯哀公與吳人會於鄫(今山東省嶧縣境內),吳向魯索取牛、羊、豬名一百頭 為祭品。吳太宰讙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辭謝,子貢以周禮說服了伯讙,維護了魯國和 季康子的尊嚴。
六十五歲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魯哀公八年,孔子在衛。
三月,吳伐魯,吳大敗,孔子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六十六歲 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魯哀公九年,孔子在衛。
六十七歲 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六十八歲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在魯。
春,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求為季氏將左師,與齊軍戰於魯郊,克之。季康子問他 是怎樣學會作戰的,冉求說,學於孔子,遂薦孔子於季氏。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 以幣迎孔子歸魯。至此,孔子結束了訪問列國諸侯十四年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返魯後,魯哀公問政,孔子曰:“政在選臣。”(《史記·孔子世家》)又問: “何為則民服?”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季康子欲行“田賦”,即將軍費改按田畝徵稅,使冉求問孔子,孔 子曰:“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季氏不聽(《左傳·哀 公十一年》)。
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刪《詩》《書》, 定《禮》《樂》。修《春秋》,並繼續聚徒授業,培育治國賢才,據史載:“弟子蓋三 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
六十九歲 公元前483年,周敬王三十七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春,魯實行田賦。
夏,魯昭公夫人孟子卒,孔子往吊。
與魯太師(樂官)論樂,孔子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熱烈),縱之純如 (和諧),皦如(清晰),繹如(絡繹不絕)也,以成”。孔子又說:“吾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家》)
冬十二月(周曆十二月相當於夏曆十月),魯國發生蝗災,季孫問於孔子,孔子說: “丘聞之,火伏而後蜇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左傳·哀公十二年》)十 二月屬冬季,不該有蝗蟲。孔子認為這年十二月有蝗蟲,不是自然界反常,而是司歷者 算錯了時間。
孔子之子伯魚卒。

古稀之年

七十歲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在魯。
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也就是說,到了七 十歲,任何想法和做法都不會越出仁道原則和周禮所定的規矩了。
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七十一歲 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在魯,作《春秋》。
春,管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邊的“大野”打獵,捕獲一隻怪獸,據說是 麟,孔子說:“吾道窮矣!”於是絕筆,停止了修《春秋》。
顏回死,享年四十一歲,孔子哭之慟,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 先進》)
六月,齊國的陳恆(又叫田成子)殺死齊簡公,孔子勸魯哀公及“三桓”討之,以 正君臣之義,毫無結果。在齊國的這次政變中,孔子弟子宰予死於難。
七十二歲 公元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在魯。
冬,衛有政變,蒯瞶逐其子出公而自立,是為衛莊
公。孔子弟子子路此時為衛大夫孔悝的邑宰,死於難,孔子慟甚。
七十三歲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
周曆四月十一日(即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寢疾七日而歿,葬於魯城(今曲阜)北 泗上。魯哀公誄(lěi)之曰:“旻(mín)天不弔,不*(yìn)遺一老,俾屏餘一人 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不少弟 子為之守墓三年,臨別而去,哭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墓凡六年,然後離去。弟子 及魯人往從墓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名孔里。並把孔子故居改為廟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 書於堂中。自此以後,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廟、孔府、孔林,所謂“三孔”者,即始 創於此。

修訂狀況

用於記錄孔子家族繁衍和傳承歷史的《孔子世家譜》可以上推至孔子。從1998年開始,孔子後人開始對家譜進行歷史上的第五次大修,歷經10年,目前新版《孔子世家譜》已經定稿,新錄入130多萬孔子後裔的資料,使入譜孔子後裔總人數超過了200萬。
據續修工作協會介紹,這次補遺卷編修資料的收集工作將持續到今年年底。目前,已有5萬多人表達了入譜意願,其中2萬多人提交了相關資料。孔德墉說,這些後裔資料將全部被錄入補遺卷中,能與總譜接續的將進行標註,不能接續的將按照後裔分布地區進行排列。補遺卷將同總譜一起於2009年孔子誕辰紀念日前後出版。
《孔子世家譜》原為手抄本,北宋時期首次刻版印刷,明朝時形成了“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約定。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只大修過四次,分別在明天啟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最近一次是在1937年。
據了解,此前《孔子世家譜》歷史上的四次大修從未進行過類似的補遺工作,其中民國時期一些未來得及入譜的後裔資料全部被存放在曲阜孔子博物院孔府文物檔案館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資料不幸被丟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